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挑戰來襲!大同電網要如何應對?

2021-02-14 富興農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注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隨著新能源發電在電力系統中佔比快速攀升,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成為保障電力系統低碳且安全高效運行的前提。2021年1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大同第二屆能源轉型國際論壇」之「大同綠色能源供應體系研討會」第四單元如期舉行。專家學者從「電網與電力靈活性」入手,探討了目前各行各業對大同電力靈活性資源系統價值的認識以及「十四五」規劃期間大同電網的發展走向。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主持了本場會議。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趙俊屹、北京啟迪華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孟凡軍、啟迪瑞景能源環境科學研究院諮詢經理楊樂鋆、國網大同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建平四位行業資深專家做了專題報告。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趙俊屹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趙俊屹在本次論壇中,詳細分析了大同電網新能源消納情況及渾源抽水蓄能建設對大同市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提升的影響。

趙俊屹指出,山西電網是輸出型電網,全省電力外送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作為山西能源轉型的尖兵,大同更是走在了山西電網的前面。大同電網具有起步早、等級全、電源富集等的優勢,在全省乃至全國電網中,電壓結構和輸送能力都屬於佼佼者。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同電網全網最大負荷已突破220萬千瓦,全網總裝機容量近1500萬千瓦,其中省內直調就有1100萬千瓦,是山西最先發展新能源、實現清潔電力自供、且規模居首的地區。

趙俊屹介紹,大同市新能源的高速發展,對電網及整個電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大同雖率先發展了清潔能源,但受供熱期區內乃至全省火電供熱負荷的影響,調節能源受限、高峰不足、低谷難下,新能源消納存在矛盾。針對這個問題,趙俊屹建議下一階段可以將增加省內調節資源和改善外送方式作為主攻方向。

趙俊屹表示,隨著「30/60」碳中和目標的明確,「十四五」末,山西新能源將有望實現第三個超越——「新能源總裝機量超過火電總裝機量」,山西省新增裝機中新能源必定成為第一大電源。進而為提前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奠定基礎。而在新能源高速發展超過火電容量以後,在電力系統同步灌量缺失的情況下,具有調降功能的抽蓄電站、抽蓄機組將會對電力系統起到強大的作用。

北京啟迪華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孟凡軍

北京啟迪華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孟凡軍以江蘇金壇鹽穴儲氣和大同廢棄煤礦巷道儲氣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為例,分析了壓縮空氣儲能應用的現狀,並對該技術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孟凡軍講道,大規模儲能,可實現新能源規模化消納、保障電網消峰填谷、提高電網的輸送能力和電網的穩定性等作用。其中,壓縮空氣儲能具有大功率、大容量的特點。但由於該技術空氣能量密度低、佔地面積大,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如今,世界範圍內投運或在建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總計僅有10餘處。而我國更是沒有投入商業運作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在「大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案例的介紹中,孟凡軍說,大同廢棄煤礦巷道儲氣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已被納入山西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中2020年重大引領工程項目,同時也列入了山西省科技廳2020年重大專項項目。大同利用煤礦巷道發展大容量壓縮空氣儲能,實現了對於深地空間的再造,盤活了廢氣資產,實現了廢棄資源最大化利用。

談到未來對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的期待,孟凡軍表示,目前壓縮空氣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商業化運營,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示範項目的實施,優化壓縮空氣儲能的整個建設方案,同時驗證關鍵設備國產化製造能力,制定壓縮空氣儲能的標準體系,探索促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發展架構模式和運行機制。最終為制定壓縮空氣儲能發展路線和相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個決策依據,同時也為山西乃至全國大量的廢棄礦井開發利用提供新的途徑,實現地下空間再利用,為相似地質背景廢棄礦井壓縮空氣巷道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啟迪瑞景能源環境科學研究院諮詢經理 楊樂鋆

啟迪瑞景能源環境科學研究院諮詢經理楊樂鋆分享了世界銀行山西大同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與儲能系統協調運行示範項目的成果。

據楊樂鋆介紹,世界銀行、國家能源局以及全球環境基金共同發起了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通過對大同渾源縣已規劃的50MW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運行樣本的研究,提出建立並完善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這個項目有6個任務板塊,分別是光伏+儲能的發電功率控制、一次調頻協同、區域控制策略、輔助服務政策可行性研究、政策配套研究,以及儲能系統消化安全。

楊樂鋆指出,通過研究發現,光伏系統在進行一次調頻支撐時,某些情況下會造成發電量20%以上的損失;此外,光儲系統提供一次調頻支撐對能量容量需求比較小,功率能量比大致為2:1。通過滾動能量補償的方式可以降低對能量容量技術需求,但是會增加對能量容量的需求。

楊樂鋆表示,研究發現目前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還存在四方面的障礙,分別是配置方式的障礙、儲能成本的障礙、定價機制障礙和成本分攤障礙。他認為,儲能配置方式在一些文件還有「一刀切」的設定。

近年來,電化學儲能價格雖在快速下降,但也是集中在調頻和容量備用兩個領域,能量型服務電化學儲能成本依舊偏高。輔助服務資金入不敷出的問題愈發明顯,從而限制了用戶側用電成本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如何更好的設定儲能。

最後,楊樂鋆另闢蹊徑,從儲能消防滅火方面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認為,近些年國內外儲能電站經常發生火災事故,反映出當前各地在儲能消防滅火方面尚無相關標準,儲能安全防護存在短板,未來應加強儲能消防滅火裝置的檢驗和滅火填充料補充作業的規範性。

國網大同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 張建平

國網大同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建平從500千伏和220千伏兩種不同的電網形式介紹了大同電網架的基本情況,並分析了「十四五」期間大同電網的規劃。

張建平坦言,「十三五」期間,大同地區新能源發展迅速,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帶來電力外送受限和局部電網不滿足N+1等的問題,制約著地區新能源建設的同時也影響著電網安全可靠運行。他認為,「十四五」大同地區將以優化主幹網架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地區安全可靠供電水平和電力外送消納能力,建成華北乃至全國重要的電力輸送樞紐。

張建平表示,到「十四五」末大同電網將有500千伏變電站5座,500千伏外送通道14條,其中跨區500千伏輸送線路11條,跨省500千伏輸送線路3條,可滿足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外送;到「十四五」末大同電網將有220千伏變電站17座,主變容量561萬千伏安。形成以500千伏為骨幹、220千伏分區雙環網運行的堅強網架,全面支撐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好優質可靠供電服務。

相關焦點

  • 西非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及併網技術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3、西非可再生能源併網規劃運行技術結合西非VRE接入比例及各國電力背景。展望西非國家對當地可再生能源發電及電網設備、系統、技術、能力不足的擔心影響了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基於當前西非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階段及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併網經驗。
  • 「十四五」新能源高比例併網,電網如何應對?
    隨著我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並要求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十四五」期間勢必將有更多清潔能源併網,新能源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電力系統需要接納更多的波動性電源。事實證明,跨區互聯電網通過採用更靈活優化的運行方式,統籌送受端調峰安排,在空間維度實現互聯互濟,可有效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的電力系統規劃與...
    2019年6月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項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的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基礎理論」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2019年度上半年大會。
  • ...一種考慮可再生能源不確定性的分布式儲能電站選址定容規劃方法
    (來源:微信公眾號「儲能科學與技術」 ID:esst2012 作者:丁倩, 曾平良, 孫軼愷, 徐辰婧, 徐振超)研究背景由於風電和光伏固有的隨機性和間歇性等特點,大規模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主要包括:棄風棄光、調峰調頻、功角與電壓穩定等問題。
  • 如何考慮可再生能源綜合發電成本
    所以還包括:補貼:雖然可再生能源有明顯的補貼,但傳統能源例如煤礦、石油、天然氣開採、水電開發等也存在補貼,這也也要計入成本才公平。電網成本:可再生能源的聯網成本可能遠大於傳統化石能源,因為其地理位置偏僻,而且對輸電線路的利用率低。
  • 秦海巖:風電「間歇性」真會影響電網安全嗎
    甚至還有人認為,減少燃煤發電且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供應,會進一步加劇電網的不穩定性,從而降低電網投入的積極性,最終影響城市民眾的用電安全。我國「三北」地區近年來不太合理的高比例「棄風限電」現象,也被誤讀為是因為風電光伏的「間歇性」和「波動性」無法滿足城市用電的發展需求而造成的。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 【喜迎十九大】可再生能源成張家口「綠色名片」
    確定了示範區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由涵蓋可再生能源技術、管理、政策等領域的19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建立了「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的可再生能源「四方機制」,著力破除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消納的成本制約;加強與京津兩地相關部門溝通對接,共同搭建京津冀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平臺。創新可再生能源開發商業模式。
  • 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業界普遍認為,日本此舉是希望通過能源政策調整為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標掃清障礙,但該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始終面臨著發電成本高、併網難等瓶頸。「綠電」需求難以滿足事實上,昂貴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正在成為日本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部分日企甚至有遷移海外的打算。
  • 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 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成本高、併網難等瓶頸。  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出,實施固定電價制度8年來,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必須重新審視該制度,更多地通過市場手段來推動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
  • 電機系康重慶教授牽頭完成的國際大電網委員會工作組技術報告正式...
    傳統的電力系統規劃採用確定性方法和固定準則,如何在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下做出合理的規劃投資決策是世界各地電力系統規劃人員與學術界關心的問題。此次發布的技術報告總結了世界各國家或地區應對電力規劃中面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負荷結構變化等日益增強的不確定性挑戰下的措施與方法。工作組圍繞未來強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電力系統規劃這一主題,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充分的現狀調研。
  • 智庫論壇 | 「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改革與機制...
    其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為碳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進一步快速增長,抑制可再生能源「碳減排」效應的釋放。全面深化相關體制改革和新機制構建是促進我國「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 《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在京發布!(附全文)
    《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在京發布!大會開幕式上,最受關注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CREO2017)正式對外發布。CREO2017是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CNREC)在」可再生能源推動中國能源革命「研究項目框架下第二次發布的年度報告。CREO2017報告基於當前中國既定戰略政策和先進國家經驗,重點關注面向中國2050年低碳轉型可行化路徑以及近中期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障礙需要採取的措施行動。
  • 可再生能源競爭力與「平價」——究竟是什麼意思
    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電與光伏發電在全球仍舊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同時成本已經取得了大幅度的下降。與傳統能源發電成本的差別,已經不是「量級」上的差別,而是程度上的差別。當然,程度上的差別仍舊是差別。由於需求波動性的存在,最優的傳統電源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基荷用可變成本小的,峰荷用投資成本小的,比如天然氣單循環)。可再生能源要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 國家電網公司2016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簡介
    描繪我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藍圖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的電力系統規劃與運行基礎理論」項目簡介  當前,全球能源問題突出、環境汙染嚴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生產的清潔化轉型,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如何實現2060年碳中和?
    很高興受邀在「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論壇德國分論壇」上做報告。我的報告題目是《如何實現2060年碳中和?——德國能源轉型的實踐及其給中國的啟示》。 我所在的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有兩位主任,一位是前中國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前秘書長石定寰教授,另一位是德國能源署署長庫爾曼先生。
  • 英國《自然》雜誌:可再生能源強化了中國的能源安全
    限制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全球貿易,只會減緩其成本下降的速度,並延緩世界向低碳經濟轉化的進程。        事實上,當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仍然過於緩慢,以至於不足以成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措施。由於傳統能源行業既得利益的阻礙,以及各國對使用替代能源成本的擔心,各國並沒有完成「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排目標。
  • 索尼開源微電網核心模塊,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
    索尼CSL的使命是"為人類的未來進行研究",如果要履行這一使命,索尼CSL有責任以現有的最佳方式輸送研究成果。這也是索尼CSL將獨立研發的自主電力交換系統(APIS)軟體開源的原因:為解決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做出貢獻。 索尼相信,開源該技術,將促進各種開放式創新,激發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使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加速從研發到現實的轉換,並催生與微電網相關的初創企業。
  • 非水可再生能源佔比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新能源如何「贏」在平價時代
    一位可再生能源行業政策研究員說。目前,市場的討論焦點在如何保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截至2019年底,我國棄風、棄光率已分別降至4%和2%,消納問題逐步緩解,但不少新能源項目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限電。多位新能源企業高管認為,在可再生能源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後,更應該注重強化和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真正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先發、滿發。上述研究員解釋,由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前期投入較大,在項目併網投運後才會產生收益,因此企業格外看重發電利用小時數,可以說,消納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很大。
  • 重磅|《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7》在京發布!(附全文)
    近日,南網能源院發布《南方電網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回答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南方五省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相關問題。南網傳媒全媒體...》(財綜〔2011〕115號),明確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包括兩部分,一是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二是依法向電力用戶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
  • 可再生能源發電再迎政策利好 更多存量項目補貼身份「轉正」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審核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並同步下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全容量併網時間認定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一「新政」出臺,被看作是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政策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