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萬華老滋味 甜在心的文化記憶(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臺北萬華老滋味 甜在心的文化記憶(圖)

    「花生湯泡膨餅」表面看來是道單純的甜點,但其實背後有其時代意義。 圖片來源:臺灣《欣傳媒》

  中新網11月15日電 除了老建築,臺北市萬華區更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有記憶中的老滋味,不只代代相傳的小吃店,萬華一帶的西昌街、康定路和貴陽街,也是臺北市糕餅業的發源地。雖然隨著時代演進,有些糕餅店在1961年後相繼停業,但仍有些糕餅甜食店,雖然跟著潮流換了新裝,但堅持依循古法,讓把大家甜在心的文化回憶保存下來。

  不只喝甜湯 也吃文化

  據臺灣媒體介紹,「阿猜嬤甜湯店」從1965年便存在於華西街上,現在的甜湯店裝潢,看起來和附近店家不太一樣。第二代柯得隆在11年前退休接手母親的甜湯店後,一方面是對艋舺這塊他從小生長地方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想發揚傳統的甜湯文化,讓更多人重溫小時候媽媽的滋味。他將母親這家老店的大翻修,店面不走傳統小吃攤路線,而是在牆面貼上許多艋舺當地的文史介紹,讓遊客不只嘗到老萬華口味,還可以順便看到老萬華風貌。

  柯得隆說,現在花生湯的煮法與食材,依舊是照著當初母親留下來的原則與方式,從一大早就開始用瓦斯煮到花生變軟爛為止。「現在太多的店家為了省成本與時間,都在花生湯裡用添加物讓它快點變爛,但這樣怎麼可能會好吃呢?」

  其中甜湯店的「花生湯泡膨餅」,柯得隆說,這道甜點是他接手後才開始有的。「因為我小時候是這樣吃的啊!但後來隨著年紀漸長發現,吃花生湯泡膨餅的人愈來愈少,我覺得這樣不行,才將它擺在菜單上。」

  「花生湯泡膨餅」表面看來是道單純的甜點,但其實會這樣搭配是有緣由。柯得隆說,膨餅主要由麵粉、麥芽糖、奶製品製成,所在早期物資缺乏的年代,算是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再加上吃起來酥軟又易溶於水中,對於牙齒掉光的長輩或還沒長牙的孩子,都是很好的食物。

  「這種古早吃法的食物應該要被保存下來啊!好在現在甜湯店賣了之後,又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來吃了」,柯得隆說。

  臺北堂 日據時期流傳至今的好味道

  而位於艋舺大道上的臺北堂餅行,也是另一家艋舺地區代代相傳的老店,它創立於1920年的日據時代。第一代傳人李德眉向日本人學習做糕餅的技術,當時專門供應給總督府高官及天皇貴族的專用甜點,一般是不可外賣,直到戰後才可以外賣批發。

  臺北堂的主力產品「最中餅」,是一種特製外殼夾餡的日式和菓子。餅殼用糯米磨成粉蒸成麻糬,然後再捶揉成型,再分成小塊麻糬,把麻糬放入煎模裡一支一支反覆翻轉用火炭爐烤餅,非常耗時費工。開設至今90多年來,仍堅持手工製作,目前已由第三代接手。

  除了阿猜嬤甜湯店與臺北堂外,李和發糕餅店與三水餅店也都是老萬華人的回憶,這些美好的老滋味,就等待有心的旅人們去挖掘發現。

相關焦點

  • 圖文:臺北人記憶中的密室——萬華「賊仔市」
    圖文:臺北人記憶中的密室——萬華「賊仔市」   萬華「賊仔市」  臺北市萬華桂林路老松小學對面的舊貨市場,是許多臺北人記憶中的密室。  舊變新、新變舊,原本是舊貨市場天天上演的把戲,只是新舊來去之間,臺北城市記憶的地圖逐漸在變遷。桂林路就像臺北人的倉庫或小閣樓,偶爾會翻出幾件值得回味的老東西,但還有更多東西,如果按照新的地圖去找,是怎麼也找不到了。
  • 臺北市景點: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糖業文化特展
    導語:臺北市景點: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糖業文化特展大家好,我是本期旅行編輯,我將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點讚關注額!我們在糖廍文化園區內,看到真正的甘蔗種植區!不只有不同種類的甘蔗,也還有種植其他各種類的蔬菜,倘若小型的田園城市,讓臺北人不再臺北俗啦。以前廠房的機器設備,幾乎都已經被拆毀,戰後就僅剩倉庫由臺灣糖業公司使用,臺北市政府在2003年指定原為其所屬的ABC三棟倉庫和古月臺為市定古蹟,所以還能看到讓人值得回憶的五分車及月臺,得以保存北臺灣製糖產業的重要遺址。
  • 爐煙嫋嫋十裡香:臺北萬華龍山寺
    華西街觀光夜市(遼寧省臺辦供圖) 文‧攝影/蔡乙憐    龍山寺位在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早期發源地,興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與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臺北市定二級古蹟。
  • 嘗百年萬華美食、泡北投溫泉!冬日臺北輕旅行提案
    萬華艋舺林宅星巴克艋舺門市 。(圖/萍子)    萬華為全臺三大老城之一,充滿濃濃臺灣味,知名電影《艋舺》、《大尾鱸鰻》都是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拍攝,附近還有日式優雅老建築改建而成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周圍也有許多小吃老店美食,很適合推薦給第一次造訪臺灣的海外旅客,今年暖冬就安排一趟臺北小旅行。
  • 臺北萬華上班族最愛:晚來沒位子的炒飯
    臺北萬華上班族最愛:晚來沒位子的炒飯     如果你喜歡吃炒飯,剛好是當季的「銀魚」也就是「吻仔魚」,不光營養豐富,為了讓炒飯裡頭可以看到銀魚,老闆可是加了好多,幾乎可說是每一口都可見銀魚的蹤跡
  • 2020 臺北萬華「艋舺拼場」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
    2020年臺北萬華「艋舺拼場」於11月27日至12月13日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今年一樣有5項經典主題,但與去年走傳統路線:燈籠、制香、佛像、糕點與青草,改為『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巧妙地把萬華的傳統與新創品牌融合,將會看到經典產業東鑫印刷、臺北紅玫瑰理髮廳、金和貴銀樓、南新繡莊
  • 臺北「最美捷運線」 穿越中感受藝術與記憶(圖)
    松山線北門站是臺北市第一個就地將古蹟遺址文化元素納入車站的建築,其位置正是清代機器局與日據時期鐵道部臺北工場所在地。施工期間,工人們徒手挖出了清代地層、磚造水道、石牆、炊事房古走道、瓷器等文物。為慎重起見,臺北捷運工程局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暫停施工,請專家學者再次現場甄別,並送臺灣歷史博物館鑑定。
  • 臺北新富町文化市場:由於時代的變遷,現今已成為萬華的特色古蹟
    新富町文化市場是日治政府選定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但由於時代的變遷市場漸漸沒落,現今已成為萬華的特色古蹟,而重新改建後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在全臺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走在獨特的中央天井裡頭彷彿走入時光機似的
  • 「艋舺」:尋找臺北城市繁華的起點
    很難想像,萬華,是這個城市的起點,在一百多年前曾經極度繁華。日前,記者抵臺進行「臺灣都市建設與管理」專題報導,第一個探訪地點就選擇了這裡。  萬華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獨木舟。清代以後,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進入今天的貴陽街一帶,建立拓墾據點,漸成聚落和市街。
  • 【樂遊臺灣】臺北十大臺菜餐廳 復刻記憶中的老味道
    無論又新開了幾家日本料理或意式餐廳,屬於臺灣人最深層的情懷、又可挑動饕客味蕾記憶庫的,非「臺菜」莫屬!臺北有不少臺菜餐廳,其中,臺北福華大飯店蓬萊邨的臺菜最讓人回味,原因無他,做出讓人感動的料理而已。但不管是經典臺菜風味,還是創意的臺菜新滋味,欣葉小聚的臺菜道道都非常美味又下飯
  • 臺北寫真:在西門町感受臺北電影節(圖)
    臺北寫真:在西門町感受臺北電影節(圖) 2008年06月20日 22: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六月二十日,第十屆臺北電影節在臺北西門町「中山堂」開幕。臺灣當紅導演鈕承澤(中)與名導侯孝賢(右)、臺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在開幕現場。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 臺北 | 趕路人—老臺北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孟庭葦倒是唱出了臺北的冬日暖曲就在西門町附近的一棟紅磚洋樓,由於西門町商業街的繁盛,帶動了這個紅樓也成了紅點。    環河南路二段、華西街一帶曾是臺北合法公娼館集中分布的地區。2001年3月,存在了幾十年的公娼制度正式廢止,原來的公娼館人去樓空。雖然如此,若能到這個曾經的「紅燈區」走走看看,依然可以實地了解臺灣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頁。    相比寶鬥裡的辛酸與不堪,西門町則洋溢著青春氣息,是當下臺北少男少女愛逛的潮流之地。
  • 「臺灣見聞」之剝皮寮街區,老臺北的時代記憶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裡,佔據最顯眼位置的,就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中心於2006年2月23日正式開館運營,馬英九親臨剪彩,教育中心不僅成為大小朋友喜愛的本土教學園地,為臺北市本土教育工作注入活水源頭,更成了文化旅遊的好去處為老街活化再利用樹立了新典範。
  • 大稻埕文青巡禮一日遊,找尋老臺北美味與生活的記憶
    說到繁華的臺北城記憶,老一輩的人總對「大稻埕」有說不盡的故事,日治時代時它是最熱鬧、商業最蓬勃發展的地區,但有好長一段日子,臺北人除了辦年貨
  • 臺北的「地鐵文化」
    臺北人基本上很自覺,車廂裡再擁擠,藍色座位起碼會空一個。(來源:深圳特區報)「捷運之旅」品味臺灣別樣文化本報記者  李煒娜文/圖  一趟捷運行就是一次文化之旅。有趣的是,因為有藝術的裝飾,捷運站如今也成了外地遊客必遊的景點。(本報駐臺記者李向娟文/圖)(來源:福建日報)臺北「最美捷運線」 穿越中感受藝術與記憶
  • 臺北夜市沒那麼好吃啦,也就天下第一吧
    臺灣人對夜市,有著特別的感情和記憶。夜市不僅是當地人的吃食和休閒場所,更是島內外觀光旅遊的熱門景點。夜市和小吃儼然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代表平民階層的庶民文化。土生土長的小靜說:「沒什麼特別經驗,但就是愛夜市。
  •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遊樂園」 聚焦文化記憶
    臺北城南變身「都市遊樂園」 聚焦文化記憶 2018-04-01 204月1日電 (記者 張曉曦 陳小願)「2018城南有意思」活動1日正式在臺北開幕,將城南具有人文氣息的景點加以整合,變身「都市遊樂園」,吸引民眾和遊客參與。
  • 走著吃著,從敦化到萬華|會玩
    ▲ 酒店典雅的大堂臺北文華東方酒店的前身是中泰賓館,臺北老牌五星級酒店,這裡藏著很多人的年輕時的情愫,多少個晚上泡在這裡的Kiss夜店,多少個歡聚的Thai&Thai晚上,它是一代人的記憶▲ 艋舺是臺北的發源地 在日治時期,因臺語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發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而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
  • 臺灣最大日式佛寺 就在臺北西門町旁(圖)
    中新網4月3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走進臺北的西本願寺,您一定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鄰近西門町鬧區的歷史古蹟。而到了2006年,臺北市府指定殘存的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還有御廟所等遺蹟則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修整工程,讓西本願寺在2012年恢復往日的風採。臺北市文獻會也於2014年3月遷入了西本願寺廣場。   相較於周圍的喧鬧,西本願寺擁有寧靜與平和的氛圍。
  • 甘肅萬華:十一年的成長記憶
    經過11年的艱苦拼搏,11年的風雨兼程,甘肅萬華由汽車路邊店發展成為擁有六家分公司的大集團,公司還涉足鐵合金、房地產等領域。如今的萬華,已成為西北汽車經銷界的範本。11年間,萬華的整車銷售得到了快速發展。僅在甘肅市場,2005—2008年銷量就超過了6000輛,年增幅超過了25%,並連續多年排在三菱帕傑羅全國銷量的前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