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這樣一位年過80的老戲骨,去年時他獲得了第26屆華鼎獎的中國電視劇終身成就獎。
在他走上臺前的那一刻,掌聲雷動,全場後輩起立致敬!
他叫牛犇,入行74年,演出了上百部電影和電視劇雖然出演的都是配角,但每一個角色都讓他演出了個性,演出了極致。
而他只是說,我只是一個演員,沒什麼了不起的!
1935年,牛犇出生於天津,他原名叫張家景。可到了六歲那年,他便遭遇了重大變故,父母在同一天離世,他成為了孤兒。
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只能跟著哥哥一起到北京投奔親戚。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親戚家也遇到了困難,根本無暇顧及他們兄弟二人。
無奈下,牛犇只能跟著在街頭流浪靠撿吃的過日子。兩個人在街頭吃過蘋果核、西瓜皮,冬天冷了的時候就靠人家扔掉的沒有燒透的「煤核」取暖。
他回憶說:「我一年當中唯一能夠見到的完整的蘋果,就是過年時家裡上供的那四個蘋果。」
好在沒過多久,牛犇的哥哥找到了一份在影製片廠當司機的工作,牛犇終於有了屋子住,有了飯吃。
1945年,沈浮導演和謝添合作要拍一部抗日片《聖城記》,恰巧缺了一個小演員,而每天在電影廠瘋跑的牛犇吸引了導演的注意。
結果讓人欣喜的是,儘管牛犇根本沒有學過表演,但電影上映後竟然因為本色出演受到了一致好評。
就這樣,牛犇就此進入娛樂圈,正式開始了演藝生涯。
因為他第一個角色叫做小牛子,所以導演謝添說:「現在大夥都叫你小牛子,你又屬牛,那就再添三隻牛吧!」
從此,張家景成為了牛犇,並且一叫就是70多年。
此後,牛犇的演藝之路一發不可收拾,他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了《山間鈴響馬幫來》、《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棋王》、《活著》等多部電影。
1981年,46歲的牛犇喜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之後他又連續三屆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
儘管他演戲多年卻一直出演小角色,但牛犇卻沒有一絲怨言。
他說:「我常自嘲,因為長得小,演的都是「小角色」。兒時演流浪兒,年輕時演解放軍小戰士,到老還要演小老頭兒。
一直以來,我都是在演配角,從《紅色娘子軍》裡的小龐、《泉水叮咚》裡的大劉,到《牧馬人》中的牧民……很多人物連個完整姓名都沒有,都是看不出多少存在感的配角。」
「但在我看來,再小的角色都要認認真真去演,即便是配角,也要百分百投入自己的心血,為角色全力以赴。」
等牛犇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依舊堅持拍戲,他說「如果有價值的戲,沒錢也演,有一些沒有意義的戲,再多錢也不去。」
有一次,劇情需要是光腳走路,但當時是冬天,冷到水落結冰。
可牛犇卻一直堅持要光腳拍戲,說如果演就要演的完美。
在他的堅持下,熒幕上留下了落寞老人經典的孤獨背影。
之前,在他拍攝《紅色娘子軍》的時候,一條狼狗沒有馴化好,對著牛犇撲過來把他骨頭都咬碎了;在拍攝《梨園生死情》時,62歲的牛犇因為毛驢受驚將他掀翻在地,牛犇當場休克。
當時被緊急送醫後,他胸骨錯位,肋骨斷了兩根,醫生告訴他最少要休息兩個月,可牛犇不願意耽誤拍攝進度,愣是堅持讓工作人員抬擔架把他抬到了片場整整拍了三天。
人家說他是逞強,一根筋,但他卻笑著說:「既然你幹了演員這個行當,你就承擔了這份責任。在拍戲的過程中受點皮肉之苦、冒點危險,這些付出,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稱職的演員,讓觀眾真正記住這個角色。」
2018年,牛犇完成了他的一大心願---入黨。
他面對鮮紅的黨旗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後,一臉滿足的說:「現在,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我是你們的同志了。」
牛犇說,入黨這件事他已經盼了好多年了。
「申請書我寫了幾乎一整夜,很多內容的年份必須準確,等查清楚都半夜了,腦子已經迷糊了,就在桌前趴著睡了兩個鐘頭,醒了就凌晨三四點了,繼續寫。那大段的入黨志願是一氣呵成的,沒有打草稿。我自己都沒有想到,寫得這麼順,大概是這些話擱在心裡大半輩子了。」
到今年,牛犇已經85歲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至今依舊住在養老院中,自己把所有的積蓄都拿來做了慈善,他對於自己的生活他樣樣精通,做飯、縫衣服、打毛衣、做棉鞋、理髮都可以自己處理。
所以有人說:「牛犇除了不會生孩子,什麼都會。」
而他就靠著一點點節省出來的錢,不僅資助了百位學生,還捐建了多家養老院。
他說:「我沒什麼了不起的,就是一個演員,而且我到這個年齡了,就算不睡覺一直工作,日子也屈指可數。我要做點什麼,不能總停留在口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