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畢業生風採|北大經院張寧川: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愛

2021-02-19 北大經院人

編者按:

伴著漸濃的夏意,離別的鐘聲正在緩緩敲響,北大經院2020屆優秀畢業生們即將離開熟悉的園子,奔赴前程、逐夢遠方。「北大經院人」特推出「優秀畢業生風採」欄目,帶大家走進優秀畢業生們的燕園時光,一同回顧過往的歲月,聆聽他們的故事。

張寧川,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2015級直博生,在導師劉怡教授的指導下主要進行財政和稅收政策的研究,並在《稅務研究》、《財貿經濟》、《統計研究》、《財政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在校期間曾擔任北京大學研究生會常務代表、經濟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實踐部部長、2015級博士班班長、財政學系博士生黨支部書記。博士期間曾獲北京大學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廖凱原獎學金、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獎學金、專項學業獎學金、澤元獎學金等,並獲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學習優秀獎、學術創新獎、社會實踐優秀領隊,經濟學院「陳岱孫」杯創新人才獎、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志願者等榮譽。於2020年5月榮獲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和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對於博士生而言,博一階段就面臨著「三高」、專業課、發展方向等多重壓力。這段時間需要好好思考自己未來是否有去做研究的心境。不過不管未來目標如何,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獨立完成論文,與專家學者討論,都是寶貴的經歷。無論是碩士研究生還是博士研究生,學位不僅僅代表知識淵博,更重要的是具備尋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畢業後沒有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相信這種能力對於今後的工作也十分有益。

回憶起那段時間每天大量新知識的轟炸,以及一次次的課堂展示,印象最深的是閱讀和積累了大量文獻,以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參加討論班、學術會議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相關領域和學科最新的研究動向,同時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拿來與別人分享並獲得修改建議。由量到質的轉變,離不開對所在學科全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自身對於科研的興趣和熱愛。

現在想來,特別感謝學院和財政學系提供的各種學術平臺和資源,依託經院的學術午餐會、諾獎得主學術講座、還有系裡每周的討論班和workshop,培養興趣的同時讓積累文獻逐漸成了習慣。另外在導師和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在學習期間我也有機會前往哈佛大學等高校進行訪問和學習,拓寬視野的同時增長了見識。還要特別感謝經院眾多潤物無聲、誨人不倦的老師,他們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他們的言傳身教,讓我養成了科學系統的研究思維和研究習慣。有好多門課程特別難忘,比如袁誠老師的《財稅數據實證分析》和劉衝老師的《應用公共經濟學》,課上介紹的不同領域的文獻,對於學習研究方法和增加文獻閱讀量非常不錯,也培養了獨立做研究的能力,推薦給大家。

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嘗試總是好的。漸漸地我們發現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會慢慢不同,也擁有了面對困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每位經院學子都有很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不僅在經濟學的海洋中徜徉,也應該在時代的浪潮中思索。過程中我們可以討論社會熱點和複雜問題、通過調研尋求解決方法,這些討論和調研都非常有意義。對各種新鮮事物更多地敞開心扉,自由多元的交流環境也讓我們學到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一些阻力和挑戰,其實都值得我們穿透經濟表象,追根問底,推陳出新。得益於導師的幫助和指導,曾有機會加入到不同研究團隊、前往各地調研,也通過在多個部委的實習,進一步了解到政策的制定,從而讓自己的研究更加切合實際。在劉怡老師的努力下,如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中國稅收制度正在被一點點完善,這種把學術理想轉化為政策落地的理念,以及關切現實的社會責任感,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特別慶幸參與了學院的「教育幫扶·脫貧攻堅」師生服務團和系裡的財童公益實踐計劃,有機會走到雲南彌渡,走到象牙塔外的第二課堂,通過深入田野的調研實踐,對扶貧攻堅和地方財政有了更多關注和思考。另外,非常難忘和慶幸的是,在參與學院學生工作中,既服務同學鍛鍊自己,又有機會向循循善誘的老師們請教,結交相互支持共同進步的益友朋輩,他們的奉獻精神和美好品格,也讓我耳濡目染。

敏銳思考、熱忱回饋,讓理論與實踐並駕齊驅,保持熱愛與赤誠之心,也能在興趣之外,為我們提供不斷進步的動力。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走過自己的畢業季,無疑是最特別和難忘的。感謝那些曾經或依然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的各行各業的英雄們。

回首燕園時光,衷心感謝各位這一路的相知相伴。願各位老師諸事順遂、喜樂安康。願各位同學朋友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願經院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