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高峰」遭遇「入園高峰」 人大代表支招「幼有所育」
本報記者 劉冕
2016年,「全面兩孩」遇到「猴寶寶」,當年北京新生兒達到28萬人,比上一年增加7萬人,今年,孩子們已至入園時;2019年,金豬年至,傳統觀念中,屬豬多福,「金豬」象徵著財運、福氣,「生育高峰」又至。「生育高峰」遭遇「入園高峰」,幼兒園學位、產科資源、兒科資源成為市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增加學位、加快師資培養、擴大兒科資源……人大代表各抒己見,為「幼有所育」出謀劃策。
籌建新兒童專科醫院
「我就是在海澱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我的孩子也是在這兒出生的。現在孩子也要面臨生育,前兩天,我去了一趟,醫院幾十年竟然沒怎麼變,還是那棟幾層的小樓。」海澱團一位市人大代表的發言,引發熱議。
市人大代表、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主任賈紅梅坦言,產科、兒科的確需要更多關注。「因為待遇、工作量等原因,現在公立醫院產科、兒科醫生的流失率較高,新生兒、患兒的醫療護理壓力很大。」 賈紅梅建議,建立更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優化人才引進環境,提高兒科醫生的榮譽感,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兒科醫生隊伍。
市人大代表、北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王天有說,北京的大型兒童專科醫院目前有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分別坐落在西二環、東二環。「大約十五年前,北京就提出了再擴建兩所兒童醫院的想法。」王天有說,「我們醫院有近1千張床位,日均門急診量達到1萬人,遠超過當年的設計。醫院裡能利用的地方都已經利用上了,但仍不能滿足患兒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一些醫院要加快建設,但多是綜合類醫院,希望新的兒童專科醫院可以早日落地。」王天有說,「新的兒童專科醫院選址一定要考慮交通環境,因為患兒就診一定要方便快捷。」
「真的希望將籌建新的兒童專科醫院納入今明兩年的政府工程,讓患兒就診不再難。」王天有說。
加速培養合格師資
「新增3萬個幼兒園學位」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學位的增加,也帶來師資的壓力。
市人大代表、東城區光明幼兒園園長申玉榮說:「幾乎每年都有招老師的需求。現在新招聘的幼兒教師都是『90後』,實際上就是大孩子帶著一群小朋友,擴大師資的同時,更要做好崗前培訓。」
市人大代表、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鄭萼表示,去年首師大實現了師範專業和師範招生雙增長。新增師範專業有舞蹈、心理學和教育技術系。全校師範生招生數量增加300多人,其中學前教育專業本科招生增加80個名額。「除了新增的招生計劃,我們還通過調整專業結構擴大師範專業的招生計劃,提高北京基礎教育的師資供給。」
首師大還通過貫通培養的方式加快幼教師資培養,並為西城區和朝陽區定向培養幼師。去年,該校還承擔全市幼兒園園長教師的全員培訓,覆蓋了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3129所,有9.4萬餘名一線教師職員接受線上線下培訓。
科學早教應向社區延伸
「我家孩子還不到3歲,不到上幼兒園的年齡,該如何教育才科學?」「一歲的孩子,平常飲食注意些什麼?」……東城團會議間歇,申玉榮就被其他代表圍住,請教育兒經。
「孩子大多是爺爺奶奶,或者是保姆看護。很多老人認為孩子不哭不鬧就行。」申玉榮說,「其實,這個階段幼兒語言發展很迅速,適宜多聽音樂,也可以多閱讀一些繪本。」
申玉榮介紹,光明幼兒園定期會為龍潭社區的居民提供早教專業輔導。「比如我們幼兒園老師會定期製作一些育兒小報,由社區發放給家長們,傳播科學正確的育兒方法。」
光明幼兒園的做法獲得不少代表點讚,大家都期待,具備一定專業性的公立幼兒園能承擔起科學早教的傳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