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叫做師曠。他是當時晉平公身邊的一位主要音樂家,不但有高超的琴藝,而且自己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哲學大師。他一天到晚還在為晉平公彈琴,聽完之後,晉平公仍是意猶未盡,於是嘆道:「我太喜歡你這首曲子了,恨不得時時刻刻都能聽下去,就是太累了,可我現在已經70歲了,自己要學習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師曠聞言笑答:「那你快點蠟燭學吧,我也可以趁天還沒有完全黑,給你講一講。」晉平公疑惑道:「這是什麼意思?再一次,我真的沒有學過,而且我學得和點蠟燭有什麼關係?難道你是故意取笑我嗎?」
師曠聽後連忙解釋:「不敢欺騙戲弄大王,我只是聽別人說,少年人學習如走在朝陽下,青年人學習如走在正午陽光下,老人學習如走在夜晚點蠟燭。但我想,即使是在晚上點蠟燭學習,也比摸黑學強幾百倍。」
聽了這番話,晉平公覺得頗有道理,於是也趕緊點蠟燭跟師曠學習。這裡有一則著名的師曠論學的故事,告訴我們後人人生不止有學問,
事實上,許多人在面對學習時,往往不夠主動,但事實證明,只有主動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且在主動的時候還要不斷的學習,同時接受新的知識,以及以前的錯誤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最佳的學習。例如,馬中騏,中國第一個博士,他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他當年拿著001號博士證書,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目前國內人均受教育水平已大大提高,但相對於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研究生還是比較稀少,更不用說博士了。
「三十而立」的中國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學歷人才的誕生。大家都知道,一個全日制研究生出人頭地將近二十七八,如果要繼續攻讀博士甚至博士後,基本上也就三十來個。
儘管以後會有津貼補貼,但是為了實現財富自由,養家餬口還是有點不足。但這並不代表博士們有錢就能讀到博士,相反,這要求博士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所以,如果一個家庭有了博士,那麼他一定會成為這個家庭中最受尊敬的人。
一家小人家對博士的態度還算不錯,更不用說一個國家了。我們國家在1982年進行了第一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臺下的評委都是像胡寧、戴元本這樣的高材生,他們可是從事「兩彈一勳」工程研究的高級技術人員,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那個時候,一位名叫馬中騏的學生在眾多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其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充滿研究性的論題使他得到了無數老師的讚譽。畢業典禮上,馬中騏老師當場拿到了錢三強老師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並為其編號為「10001」,這不僅是對馬中騏多年學習態度和工作能力的肯定,也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馬中騏是第一個為國家建設出力的博士,他得到了肯定,他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而是更加勤奮,一直從事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對群論方法及其物理應用的研究和教學有傑出的貢獻,至今已發表論文190餘篇,頗具建設性的論文,一度成為進入理論物理研究課程的引路人。
對大統一理論、磁單極理論、量子散射理論、萊文森定理、量子群論以及它們在物理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的探討。這為研究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量子少體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於他的研究主題及其得出的結論,英國劍橋大學2004年版物理學教材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馬中騏證明利文森定理的方法,同時,他和楊振寧教授所從事的冷原子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無論何時何地,傑出的人物總是出類拔萃,馬中騏在物理學界多次獲得各種榮譽,被譽為中國傑出的博士獲得者,但馬中騏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他永不停息的學習態度密不可分。
雖然馬中騏在今天的物理學界也算得上是個說服力很強的人,但他的學史卻非常艱難。一九四○年出生的馬中騏,少年時代就見證了國家的誕生,同時也領悟到建設國家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
馬中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年僅16歲時就考入蘭州大學,並深陷於物理學的海洋之中。大學畢業後,馬中騏選擇留在學校裡,本來過著這樣的生活,馬中騏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光彩照人的老師,到了年老時就退休,過上含飴弄孫的日子。
但是他心中始終有一顆求學的心,在教書期間他考入北京大學,繼續自己的學習追求之夢,成績優異的他那時成了胡寧教授的學生,更是令他欣喜若狂。北大畢業後,當時正值特殊時期,馬中騏也是從大學畢業回國工作的。那時,許多學生在辛勞中逐漸失去了本心,但馬中騏的意志仍然很堅定,他在空閒時翻開書本讀書,直到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馬中騏再次報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起初差一點因年齡原因落榜,好消息是政策變化後才得以進去。或許是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馬中騏特別珍惜,不久便在眾多學生中成為最優秀的一員。
一九八二年正式被授予博士學位,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位博士。到2005年,馬中騏退休了,退休後他也沒有停下來學習,仍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時時刻刻踐行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