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手握001號博士證書,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如今發展如何?

2020-12-13 大鄉村說歷史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叫做師曠。他是當時晉平公身邊的一位主要音樂家,不但有高超的琴藝,而且自己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哲學大師。他一天到晚還在為晉平公彈琴,聽完之後,晉平公仍是意猶未盡,於是嘆道:「我太喜歡你這首曲子了,恨不得時時刻刻都能聽下去,就是太累了,可我現在已經70歲了,自己要學習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師曠聞言笑答:「那你快點蠟燭學吧,我也可以趁天還沒有完全黑,給你講一講。」晉平公疑惑道:「這是什麼意思?再一次,我真的沒有學過,而且我學得和點蠟燭有什麼關係?難道你是故意取笑我嗎?」

師曠聽後連忙解釋:「不敢欺騙戲弄大王,我只是聽別人說,少年人學習如走在朝陽下,青年人學習如走在正午陽光下,老人學習如走在夜晚點蠟燭。但我想,即使是在晚上點蠟燭學習,也比摸黑學強幾百倍。」

聽了這番話,晉平公覺得頗有道理,於是也趕緊點蠟燭跟師曠學習。這裡有一則著名的師曠論學的故事,告訴我們後人人生不止有學問,

事實上,許多人在面對學習時,往往不夠主動,但事實證明,只有主動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且在主動的時候還要不斷的學習,同時接受新的知識,以及以前的錯誤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最佳的學習。例如,馬中騏,中國第一個博士,他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人,他當年拿著001號博士證書,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目前國內人均受教育水平已大大提高,但相對於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研究生還是比較稀少,更不用說博士了。

「三十而立」的中國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學歷人才的誕生。大家都知道,一個全日制研究生出人頭地將近二十七八,如果要繼續攻讀博士甚至博士後,基本上也就三十來個。

儘管以後會有津貼補貼,但是為了實現財富自由,養家餬口還是有點不足。但這並不代表博士們有錢就能讀到博士,相反,這要求博士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所以,如果一個家庭有了博士,那麼他一定會成為這個家庭中最受尊敬的人。

一家小人家對博士的態度還算不錯,更不用說一個國家了。我們國家在1982年進行了第一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臺下的評委都是像胡寧、戴元本這樣的高材生,他們可是從事「兩彈一勳」工程研究的高級技術人員,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那個時候,一位名叫馬中騏的學生在眾多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其出色的臨場應變能力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充滿研究性的論題使他得到了無數老師的讚譽。畢業典禮上,馬中騏老師當場拿到了錢三強老師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並為其編號為「10001」,這不僅是對馬中騏多年學習態度和工作能力的肯定,也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馬中騏是第一個為國家建設出力的博士,他得到了肯定,他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而是更加勤奮,一直從事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對群論方法及其物理應用的研究和教學有傑出的貢獻,至今已發表論文190餘篇,頗具建設性的論文,一度成為進入理論物理研究課程的引路人。

對大統一理論、磁單極理論、量子散射理論、萊文森定理、量子群論以及它們在物理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的探討。這為研究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量子少體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於他的研究主題及其得出的結論,英國劍橋大學2004年版物理學教材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馬中騏證明利文森定理的方法,同時,他和楊振寧教授所從事的冷原子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無論何時何地,傑出的人物總是出類拔萃,馬中騏在物理學界多次獲得各種榮譽,被譽為中國傑出的博士獲得者,但馬中騏能有今天的成就與他永不停息的學習態度密不可分。

雖然馬中騏在今天的物理學界也算得上是個說服力很強的人,但他的學史卻非常艱難。一九四○年出生的馬中騏,少年時代就見證了國家的誕生,同時也領悟到建設國家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

馬中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年僅16歲時就考入蘭州大學,並深陷於物理學的海洋之中。大學畢業後,馬中騏選擇留在學校裡,本來過著這樣的生活,馬中騏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光彩照人的老師,到了年老時就退休,過上含飴弄孫的日子。

但是他心中始終有一顆求學的心,在教書期間他考入北京大學,繼續自己的學習追求之夢,成績優異的他那時成了胡寧教授的學生,更是令他欣喜若狂。北大畢業後,當時正值特殊時期,馬中騏也是從大學畢業回國工作的。那時,許多學生在辛勞中逐漸失去了本心,但馬中騏的意志仍然很堅定,他在空閒時翻開書本讀書,直到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馬中騏再次報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起初差一點因年齡原因落榜,好消息是政策變化後才得以進去。或許是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馬中騏特別珍惜,不久便在眾多學生中成為最優秀的一員。

一九八二年正式被授予博士學位,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位博士。到2005年,馬中騏退休了,退休後他也沒有停下來學習,仍在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時時刻刻踐行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第一位博士,手握001號博士證書,如今過得怎麼樣?
    文丨華夏史譜(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1982年,我國舉行了自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首次博士論文答辯。那一次到場的老師陣容非常豪華,他們都是當時科研界的頂尖人物。正如,那位博士編號為001的學生,就曾受到楊振寧的青睞。
  •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博士,獲001號博士證書,後來他去了哪兒?
    如今的博士職位的涵義其實就是根據古代一直沿用下來的。其中馬中騏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因為他是這18個人當中最先獲得博士證書的人,是新中國第一位博士,在1982年的時候,他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位評定委員會一致通過決議,獲得了理學博士的學位!
  • 38年前,馬中騏成為新中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博士,如今過得如何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人才在社會發展之中的重要性。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人才的需求、培養也成為了重中之重。1952年,高考制度實行,如此一來,一眾優秀的學生便可以憑藉個人的學習能力進入大學,從而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但是,正當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人才培養穩步推進之際,一場特殊的運動卻讓這一切戛然而止。而這造成的後果就是,科學技術發展遲滯、人才斷檔。
  • 他是我國第一位博士,拿著編號1的博士證書,如今發展怎麼樣?
    導語:在現如今我們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各個家庭對於孩子的學習也越來越重視。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個高學歷,這樣在踏入社會才能夠有一個好的工作。現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在考入大學本科畢業後還能夠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很多人心裡都覺得博士生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稱號。那麼我們國家第一位博士,你知道是誰嗎?
  • 你知道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是誰嗎?
    本網11月13日訊 你知道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是誰嗎?博士,在中國古代曾被用於官名,也曾用於稱呼那些專精一藝的人。而在現代,博士則是人類教育體系金字塔尖的王冠,是國家授予的最 高級學位。
  • 他是建國以來第一位博士,編號為1號博士證書,後來發展怎樣?
    中國有句古話說的非常的好,那就是「治國之本,教育為先」,由此可見教育在一個國家裡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國家的繁榮昌盛需要更加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所以現在非常的人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困難的家庭都不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省錢,因為世界上永賺不賠的生意就是教育投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當年的錄取通知書還珍藏在博物館。
  • 他是新中國第一位博士,2次讀研,16歲考上蘭州大學,21歲就留校當老師,楊振寧誇他......
    學位授予儀式當天17位博士合影(馮玉琳博士當時人在國外)這18位博士,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本土博士,他們也就此成為新中國青年一代最高學歷擁有者。新中國第一位博士學位授予人是馬中騏,他的博士學位編號是10001,為他籤發學位證書的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錢三強。1956年,16歲的馬中騏進入蘭州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學習,5年大學生活結束後,年僅21歲的他留校任教。1964年,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社論,動員在職幹部報考研究生。
  • 新中國第一家私人慈善基金會創辦記:拿下001號證書
    溫州網訊 今年是溫州市葉康松慈善基金會創立10周年,該基金會由旅美溫籍企業家葉康松獨資創辦,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首個以個人冠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  該基金會取得國家頒發的法人證書是「001號」,這背後有一段難忘的故事。  突訪  2004年3月20日,來溫辦事的康松在回美國前突然來我家探訪,告訴我要獨資創辦一家慈善基金會,邀我出任基金會秘書長一職。
  • 新中國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誕生的?
    新中國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誕生的?什麼樣的機緣巧合讓這一批人站在了時代的前沿?在恢復高考時,那時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博士生具有怎麼樣的特點?坐「冷板凳」的學術生產又應該如何影響社會?《開山大師兄》是新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它把他們的學術生涯、求學研究都記錄、還原出來。1月12日,江蘇人民出版社的《開山大師兄》在南京首發。主持人王世嶽、此書的編著者許金晶和孫海彥,與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莫礪鋒教授聊了聊新中國第一批博士的求學之路、當下學術生產體系的問題和專業學術研究與知識普及之間的張力。
  • 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都在幹嘛?
    1983 年 5 月 23 日,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 18 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據說,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
  • 中山醫00001號醫學博士
    郭福寧的博士畢業證書 王丹陽攝廣東第一位醫學博士郭福寧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請掃二維碼。1985年夏天,41歲的郭福寧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學位證書編號為00001號。日前,從雪梨回到廣州的74歲郭福寧,向廣州日報記者獨家講述了自己求學的艱難歷程和作為中國西醫博士在海外進行中醫治療的人生故事。
  • 人大副校長王利明:新中國第一個民法學博士
    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學者,研究法律的所有出發點都應當是為了實現人文關懷,保障人的自由、平等和尊嚴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王利明是新中國第一個民法學博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中國學習法律的人,不知道王利明的大名的恐怕沒有。百度一下,王利明大大小小的頭銜不下20個。或許,他從一個農家少年到著名法學家的經歷,可以給那些正在法學院埋頭苦讀的莘莘學子們提供很多啟迪。
  • 李克強成第一位博士總理 與家人有時用英語交流
    李克強簡歷李克強,男,漢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遠人,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法律系和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 聚焦「挑戰杯」 | 劉闖:我的「挑戰杯」獲獎證書編號是 001號
    「挑戰杯」證書在劉闖的箱底裡壓了18年,無論她走到哪裡,都始終沒有丟下,翻閱這段歷史,總能激起她對青蔥歲月的懷念。1989年北京大學向「挑戰杯」組委會上報了她的論文《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土地評價模型的建模研究》,並獲得「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論文組」一等獎,證書編號是「001」號。提起「挑戰杯」,劉闖仿佛又回到青年時代。
  • 中國國產博士數量居全球第一,為何引發擔憂?
    1983年5月23日,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18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令人十分意外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
  • 北大第一位博士:為中國贏得5個第一
    張築生:北大建國後第一位博士1982年7月6日,在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張築生
  • 新中國教育史變遷:博士帽從18到1.88萬頂
    這一天,他們第一次戴上博士帽,而我們的新中國也擁有了第一批自己培養的博士。   這一天是中國教育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雷鳴般的掌聲在隆重舉 行我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的人民大會堂響起,隨著我國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的誕生,一個歷史的足印也在新中國前進的不凡徵程中深深烙下:研究生培養制度的實施和首批博士的誕生,表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從此趨於完整,標誌著我國學位制度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開始與世界接軌。   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只培養過少量研究生,授過為數不多的碩士學位,沒有授過一個博士學位。
  • 國產博士太多了?不,太少了 - 新周刊
    再比如,方鴻漸和韓學愈同樣手握「克萊登大學博士」文憑(方鴻漸是花了40美元買的,韓學愈花了多少錢就不清楚了),方鴻漸深以為恥,不敢寫在履歷上,只能當個副教授;韓學愈則不僅有「博士」頭銜,還有「著作散見美國《史學雜誌》《星期六文學評論》等大刊物」(相當於今天的C刊)這一過硬條件加持,當上了歷史系主任。
  • 博士是我國最高學歷,國內讀博士的出路怎麼樣?以後該如何發展?
    博士是我國最高學歷,國內讀博士的出路怎麼樣?以後該如何發展?首先博士學位是我國最高學歷博士是我國學歷學位中最高的,每年畢業的博士人數有十幾萬,並不多,博士一般學制是3年,但是很少有正常畢業的,一般都是3-5年畢業,也有很多博士,不能正常畢業,而拿不到學位。有的學校和專業對博士的畢業條件設置的很嚴格,達不到條件很難畢業,有時也會取決於導師。
  • 在成為學位之前,「博士」有幾個意思?
    1982年6月16日,中國舉行了第一場博士論文答辯。「博士」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種學位,也指攻讀該學位的人。不過,關於「中國博士」有些冷知識你可能就不清楚了。博士,圖片來源pixabay.com01「博士」有幾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