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水平與博士數量不成正比,中國的博士都在幹嘛?

2020-12-12 知頓

1983 年 5 月 23 日,教育部在人民大會堂為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博士舉行隆重的學位授予大會,共有 18 名博士在本次大會中拿到了學位證書。據說,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大會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說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

"數學大師蘇步青這句話令許多人不解——全國一年培養出的博士僅 18 名,怎麼就說多了呢?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明白了蘇步青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從1982年,全國招收博士生的人數302人,到2017年,已經達到83878人。中國每年招募和培訓博士的數量,也已經是排在世界第一。

培訓更多的博士應該是件好事。 為什麼有些人會擔心?

當前中國培養的博士,在國際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

一、國內博士培養制度的建立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博士培養相對滯後, 直到1983年才有了第一批自主培養的博士 。建立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

眾所周知,歐美有三種常見的學位制度: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35年4月,民國政府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步學位法典《學位授予法》中,就採用了這種培養制度,希望藉此規範人才培養制度。不幸的是,隨著戰爭的爆發,該守則最終被擱淺。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 " 親蘇 " 的關係,國家實施的學位培養制度也是沿用蘇聯的學位制,最大的特點就是 " 副博士 " 的稱謂,相當於西方國家的 " 博士學位 "。隨後,文革期間,中國高等教育遭受重創,學位培養體系倖存,人才培養落後。

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系,包括建立學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於 1980 年 2 月通過,並於 1981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我國的學位培養制度塵埃落定。 1983年,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畢業 ,首位博士馬中騏,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就是這一年畢業的。

此後,中國開始了博士培訓的新徵程。博士這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階層。

二、對博士的認知

隨著博士數量越來越多,這類「在知識的最遠邊界獨自鑽研」的人也逐漸走下神壇。人們對博士的認知,也逐漸清晰、明了。

國民對於博士的 " 崇拜 ",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國學生出國留學。早期的中國學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回到中國後,他們基本上能夠成為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但事實上,在國外人們對博士生的培養知之甚少,並在全國能讀到博士是誰也少見。

1990年電視劇《圍城》熱播,掀起了國民對於博士乃至高知分子的熱議。在原著中,錢鍾書展現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動形象,也描繪了當時人們對出國畢業的「迷信」。主人翁方鴻漸和韓學愈都持有「克萊登大學博士」的文憑,但兩個人的博士學位都是用錢買來的,返國以後卻可以成為大學教授,可見當時人們對於國外教學的認知缺失。

陳道明在《圍城》中飾演方鴻漸

女主人翁蘇文紈的博士學位反映了另一個問題。蘇文婉畢業於法國裡昂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現代詩歌。研究中國文學的人正在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這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從其深層意義上說,這是必要的。與科學工程相比,中國文學在國內是純中國起源的,研究觀點相對一致,只有走出國門,才能獲得更多的學術觀點。

三、我們究竟需不需要大量博士?

隨著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內博士開始出現。1987年6月,北大培養的首批文學博士畢業,其中就包括當代著名的文化學者陳平原教授。陳教授當年獲得博士學位,並沒有感到非常興奮,他更注重的是,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雖然有完整的學位制度,但大學裡並沒有盛大的博士畢業典禮,更不用說現在盛行的穿博士袍、戴博士帽、拔流蘇等習俗。如今,博士畢業儀式更為隆重,但博士生的質量卻未必有如當初那麼高。

在另一個層面上,博士學位重不重要,它與專業的方向有關。在近代中國的學術史中,文史領域的一流學者未必有博士學位,包括《圍城》的作者錢鍾書、「傳授中的傳授」陳寅恪等。但是,科學技術,法律,經濟學等學科,將需要更嚴格的培訓和更專業的指導,博士學位是更有必要的。

四、中國博士培養現狀

2008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在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2007年我國的博士人數超過5萬人,到2008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很多人都開始相信,我們盲目追求數量,而不是追求博士生的質量,其實這是非常主觀的和片面的。

首先,博士人數的增加是一個全球現象。事實上,除了中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博士生培養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這不是中國的專利,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際競爭對人才的需求和改善結果。因此,中國博士培訓數量的不斷增長也符合時代的需要。

其次,博士人群在中國還是稀缺的。雖然中國製造的博士數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與中國龐大的人口數相比,博士仍然是非常少的,但與美國相比有較大的距離。博士生培養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這個問題不容小覷。

再者,博導數量嚴重不足。早年導師在培養博士生的時候,基本是 " 一對一教學 " 的,甚至是 " 多對一 " 的情況,導師可以有更多時間教育學生,也能採取個性化指導。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莫礪鋒,當時有一個老師和三個助手領著他,而今天,他作為博導,要帶的博士生卻多達60多位。

最後,博士生素質存在一定問題。博士生招生數量的增加,最終的結果是教學質量的下降,存在一定的泡沫研究生培訓,甚至很多的學風不嚴謹,學術造假現象。在新聞裡看到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

五、選拔博士機制也有所改變

未來,碩士畢業後再想讀博 ,可能就只有一條路了。

截至目前,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有41所大學均通過「申請-考核」制進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佔比97.6%;僅有一所——西北工業大學也將在2020年首次實行「申請-考核」制。

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緊隨其後,「申請考核」制已是大勢所趨。

與以往的普考不同的是,「申請考核」制度將由考生個人申請,提交相關材料,通過初試,綜合考核,按照擇優錄取的原則進行。而「英語六級必須≥425分;有影響因子大於XX的獨立一作SCI文章;獲得過國家和省部級獎學金」等一系列申請條件,就已將不少懷揣「博士夢」的考生「拒之門外」。

有網友這樣總結:普通招考,你報了名,就有資格參加考試;而「申請考核」制,你可能連「報名資格」都夠不到。

也許更重要的是審查「申請考試」制度的改革對閱讀博士學位的概念的啟示。

博士的招考選拔,就應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而不是擅長用一場考試來定乾坤。成為一名博士,綜合素質的發展需要時間,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需要興趣,回顧一個普通招考博士的成長時間線,若從7歲上小學算起, 一個博士的養成需要經過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碩士和4年博士的培養。而這只是真正邁入科研生涯的第一步,僅這第一步就花去了一個人23年的時光。

因此,到底為什麼而讀博,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或許觀念的變革更為重要。很多人讀博,可能是為了就業,也可能只是因為迷茫。

六、如何提升博士生水平?

如何提高博士生的水平,這是一個嚴肅的命題,也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筆者不敢妄下斷言。但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方面可以考慮和借鑑。

一方面,嘗試從博士生招生、研讀、畢業考量等方面提高要求,尤其是 需要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才能準予畢業 ;另一方面,歐美國家都是高校對自己頒發的學位負責,經過考量,業內也很容易就知道,哪些大學的博士含金量更高。

我們今天看國產的博士,並不需要帶著有色眼鏡,認為國產的博士就一定不如出國留學的。但客觀地講,中國博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也希望中國製造的博士能夠有更好的素質,甚至能夠與世界著名大學的博士站在同一個學術水平上。

加油,中國博士!

相關焦點

  • 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學渣渣寫的時候覺得發表了我就是大佬,手握幾篇論文,工作不愁考研不愁出國不愁發表後,覺得自己的論文真low,小學作文水平,就怕自己成第二個ztl。除第一篇略有乾貨,另外倆篇都很水。發第二篇純粹為了湊博士畢業要求,結果發完也還是不能按時畢業。發第三篇出發點就是為了錢,畢竟延期之後的補助實在是過不下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無奈。
  • 48歲無業博士偷電動車被抓,畢業待遇兩極分化,博士就業選擇難
    數量來到了八萬三千多人,隨著博士的擴招,這個數量還會越來越多。儘管看起來數量增長得很快,但那是在中國人口的龐大基數下,本身獲得博士學位的人還是萬裡挑一,尤其是上述48歲的那位博士,在過去那時候考得博士學位的肯定是人才,這樣的人才為什麼會窮困潦倒到只能靠偷車來賺錢?
  • 海外博士一般朝九晚五,國內博士動輒十幾個小時科研時間.為什麼普遍認為海外博士水平比較高?
    還有一種博士是老闆壓榨下不得不996的科研民工,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怎麼摸魚,科研節奏被老闆的雜活打得粉碎,生活更是一團糟,心情抑鬱,身體虛弱,在極度壓抑的科研環境下幾年憋不出一篇SCI,隨時都有因為一個導火索自我了斷的風險。能一樣嗎?
  • 中國博士:與美國博士相比,含金量差多少?高學歷=科研實力?
    高學歷人才多=科研實力強?如今的中國,高學歷其實並不是是一件難事,如今的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了全世界每年授予博士畢業生最多的國家,當然這也讓我們本身就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相比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中國這麼多的博士,但是在科研方面的實力卻和美國差了這麼多?
  • 中國成「博士大國」引熱議:要博士腦袋不要帽子
    現在不一樣了,可謂「廣納」。——紅網簡單地指責博導,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功利的教育機制所「激勵」的,就不是腳踏實地的科研。——西安晚報以前培養博士的過程,幾乎可以看成養金娃娃,細緻是自然的,用心是當然的。現在,培養博士基本上相當於養兔子了,都是一窩一窩地出棚。
  • 中國國產博士數量居全球第一,為何引發擔憂?
    中國每年招收和培養的博士數量,已經居全球首位。培養的博士多了,本應該是好事,為什麼有些人會因此感到擔憂呢?當前中國培養的博士,在國際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中國博士培養現狀2008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在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2007年我國的博士人數超過5萬人,到2008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許多人也開始認為,我們一味地追求數量,卻不看重博士生的質量,這種說法,其實是十分主觀和片面的。
  • 中國博士人才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目前,我國博士生基本都是研究型的,畢業後主要從事教學或科研。雖然我國也在某些領域開始嘗試建立專業型博士學位,但是數量極其有限。二是博士生導師對科研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讓博士生為之工作。這些項目往往不是緊跟學科發展前沿的,這會使博士生產生對科研的厭倦情緒,無法真正投入到科研中去。三是師生比例失調。每個導師的經費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博士生數量的增加勢必影響到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不少博士生從事的科研往往是限於一些低水平的橫向開發項目上,這就限制了自身的知識面的拓展和潛在能力的發揮。
  • 中國博士數量世界第一卻引發擔憂?數量上去了,但質量還有待提高
    1983年,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畢業,其中首位博士馬中騏,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就是這一年畢業的。從1982年,全國招收博士生的人數302人,到2017年,已經達到83878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每年招收和培養的博士數量,已經逐漸位居於全球首位。
  • 中國博士是稀缺的資源,35歲前投資自己當博士
    博士,那個我難以企及的學歷高度,真的極具誘惑力。雖然近幾年博士畢業的數量有所增加,但那些敢喊出博士數量過剩的人,我是真的佩服你們的勇氣。以中國教育部2019七月份公布的《2018年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可以看到2018年中國境內錄取的博士生約9.55萬人,在讀博士生38.95萬人,而拿到博士學位畢業的博士僅為6.07萬人,佔博士生總人數的13%。
  • 造假的翟天臨,不知道中國的博士有多慘
    博士學位的授予突破1萬人規模,中國僅僅用了17年時間(1982-1999)。從1999年開始 ,中國的博士招生連續3年維持著近20%的增速。2008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截至2017年,在校博士已達36萬,當年招生人數也突破8萬大關。
  • 因為這些原因,博士畢業後我選擇放棄走科研道路
    但通過多年寒窗苦讀,層層篩選的博士生們是否最終都走向了科研領域呢?從針對博士生畢業之後就業方向的研究可以看出,將近40%的博士畢業生進入了高校,10%左右的博士生進入了科研院所,繼續科研工作。去除一部分不是科研導向也不具備科研條件的高校外,博士生畢業之後繼續科研工作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 博士畢業論文得了0分,但是畢業生卻很優秀!重視過程的博士考核
    科研論文造假中外博士的追求不一樣中國的博士生畢業難嗎?有人會對比海外博士要求來對比,海外部分高校不要求博士畢業生有SCI論文數量的要求,博士階段即便沒有一篇SCI論文,海外博士照樣會畢業,但是為何還有人說海外的博士比中國的博士更難畢業?
  • 專業博士擴招,數量和質量如何保證「並駕齊驅」
    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水平相當但本質不同」  今年起,一系列針對研究生教育的調整和優化政策不斷出臺,「擴招」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信號。這次《方案》又明確提出,專業碩士招生提高至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專業博士招生數量。
  • 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 就業多元化趨勢初現
    近年來,中國的博士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2004年,有2.3萬名博士畢業,那一年,博士人數首次在《中國統計年鑑》中作為單獨門類統計;2018年,博士畢業人數突破6萬名,同年,近10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在傳統的觀念中,博士是本學科的「看守者」,獲得了博士學位,就應以學術為業,選擇非學術職業的人往往被視為「管道的洩漏」。
  • 中國授予博士學位數量全球第一,質量又是如何評說?
    博士是最高學位,從理論上講,獲得博士學位是很難的。現實當中的博士數量也有限,一旦被聘用,待遇並不低。所以,一些學子把考上博士、獲得博士學位當成人生夢想或是奮鬥目標。眼見身邊的人一邊全勤工作,業餘時間也是加班加點,並沒有花多少時間、耗多大精力,幾年之後卻是博士學位到手,待遇超越其他同事,而能力與水平方面並未有明顯長進。對於這種情況,在片面思維影響下,很容易以偏概全,以少數替代整體,從而對整個博士教育質量產生一些看法。這說明了授予者方面的原因。
  • 博士人才培養調查:數量與質量的天平如何平衡?
    印洋介紹,雖然其博士學制為3年,但由於寫論文、發論文、做科研項目等都需要時間,能夠按時畢業的實際上少之又少。「考博的時候導師就跟我說,順利畢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上一屆的師兄師姐一共15個,其中順利畢業的只有3個,剩下的基本都延期了。」印洋說,從下決心讀博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註定是一場負重的修行。在上海某大學主修AI人工智慧方向的陳潔也遭遇著和印洋相似的困擾。
  • 為什麼越來越多博士逃離科研?
    的確,從多年前的「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到近兩年「博士生爭當中學教師」,都無一不衝擊著人們的刻板印象。對此,還是知乎圈那句老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博士生在與科研相關的"學術就業"領域有著天然優勢。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博士畢業生多以學術職業為生。
  • 壓力山大的博士們,路在何方?
    一、經濟壓力目前,我國博士教育的經費主要包括生活補助、科研經費、獎學金、培訓撥款、研究撥款、出國訪問、教育基金等部分,但數量上嚴重不足,博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窮博士。博士生水平因而難以提高。「維持人際交往很吃力」,25歲的劉軍如是說,「每天只能喝喝樓下免費的熱水,一日三餐去食堂吃個簡餐,買書的錢可能都要從自己牙縫裡省,哪天買書了,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出來吃飯,買個大餅雞蛋湊合一頓就得了。和同學一起出去聚餐儘量不主動買單」。
  • 大幅增加專業博士招生數量
    《方案》稱,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進一步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已超過研究生招生總量一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渠道。
  • 中國每年有多少博士畢業生,博士過剩了嗎?
    對於很多普通大學的碩士生來說,有些不吃香的專業,畢業後不上不下,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畢業後買房買車又是一個困難的問題。而讀博畢業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決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選擇讀博,當然,隨著博士畢業生的增加,這類待遇正在縮水,中西部可能還有,東部高校、科研單位引進博士可能這類待遇少了。中國博士學位含金量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