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語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倡議同學們通過「眾樂樂」這個小欄目,把參加學術會議、專業課程、學術考察的體會與收穫與大家分享,投稿信箱: guozy@planning.org.cn。今天周華金同學與大家分享的是其參加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的信息。周華金同學是金堂縣城鄉規劃管理局的鄉村規劃師,聯繫郵箱: 523401843@qq.com。
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綜述
旁白:張聖琳教授以「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為開場白,以實踐案例圍繞主題串聯講座全過程,講座完畢是提問與解答的互動環節。
啟:講座開篇講述了社會設計的概念,以幾個關鍵詞概括其含義: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社會設計=社會創新,體現在「文化多元、社會公平、生態持續、地方認同」。並介紹了影響講座人設計理念的活水源頭——兩位前輩的著作:《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試驗》與《尋找社區設計的活水源頭》。
承:講座第二頁理論性介紹了社會設計方法原則,並轉到了「新鄉村社會設計、新鄉村社區營造地域振興」的話題,概括了了社會設計方法原則:「歷史保存、聚落活化、地域振興、人才回流」、「結合跨流域知識與專業解決特定社會議題,因地制宜、凝聚共議、多元議題和城鄉連結」。
轉:從理論轉到實踐,用四個生動、形象的案例闡述社會設計的實質。
【案例一】臺灣坪林茶園
概述:翡翠水庫的興建,禁建、限建、禁止此地區蓄水農作。1979年坪林被列入「新店溪青潭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為臺北水源保護區,限制地方各種發展。臺灣內唯一水庫特定專用區都市計劃。1987年翡翠水庫興建完成,供應大臺北地區數百萬人飲用水。2006年,雪山隧道帶走坪林過路人潮的奉茶經濟。坪林交流道啟用,造成地方人口流失、經濟沒落。
表一:坪林茶園相關數據
序號
類別
規模
1
翡翠水庫集水區
303平方公裡
2
坪林區總面積
170平方公裡
3
坪林社籍人口
約6000人
4
茶園面積
約487公頃(最盛時有1500公頃)
團隊主體:由張聖琳團隊老師和學生出資成立新鄉村社會企業——大桌環境策略整合公司。
坪林的命運:1979年,臺北設水源保護區後,村落發展因水庫興建而受限。2006年雪山隧道城鄉生活圈(臺北-宜蘭)連結變化。2009年,慈心·有機茶農·藍鵲茶·山不枯·生態保育和環境倫理經濟模式興起。2014年臺大·綠光·金瓜3號·社區永續環境教育傳承接連。
行動的拯救:通過慈心+有機茶農(2005年種茶園變環境有機茶業產銷班—2008慈心淨源茶—2013.9綠光農園臺大子弟進茶園—社區環境導覽)、臺大城鄉所—大桌團隊(2012.7Tea天行道工作坊成立—2013.3創立茶品牌—2013巢邊幫手年輕人喝茶、學茶—2013.10茶園體驗導覽—2014.1期末分享好挑Tea—2014.4咖啡挺茶店主—2014.6坪林園小畢業典禮)、臺大課程+社區(2013.9臺大同學茶二代課輔教育—2014.2坪林一度C研究—2014.6臺大領導學程地理所+創創學程—2014.7金瓜三號創新工作坊—2014.9坪林自然酷—2014.9臺大同學教育服務學習)、城鄉茶學校—陳煥堂老師團隊研究茶文化、臺師大民音所 聽見坪林—坪林音樂地景創作、志工旅人、綠光農園主陳陸合等社會參與式設計共同打造生態茶園。
【案例二】以吃帶動地方產業,打造養生好食聚落——從商圈營造到小鎮行銷
規劃團隊於2013年1月16日,在龍潭鄉龍元宮活動中心成立願景工作坊,參與者為商圈店家、龍元宮管理委員會、五轂爺文化發展協會、桃園縣觀光商圈發展協會、龍潭導覽協會、民意代表、大專院校代表、客家事務局、文化局、工商局和鄉公所。首先,挖掘百年老店和思考如何將龍脈與地方文化連接。以龍為主體策劃了各式活動:設定商圈特色龍主題吉祥物、尋龍消費集點兌換限量福袋、帶逛遊活動/消費/體驗龍脈、五轂爺信仰結合養生食善,打造特色商圈;其次,挖掘龍潭客家文學地景並承接國際藝術工作坊駐地創作(2014年桃花工作營主辦);再次,打造特色與亮點規劃。團隊通過龍潭通學路的全民參與式設計、龍潭養生好食聚落之新鄉村地方產業的輔導(包含挖掘亮點業者名單如三個娃一個爸窯烤披薩等、養生好食學堂如養生大補帖之打開食材及料理的想像、產業培力—故事力與包裝品牌設計、服務空間改造、場域氛圍塑造與社區學習、景觀改造與場域氛圍塑造、思考如何規劃旅程—國際學校及商圈姊妹聯誼行銷龍潭知識體驗遊程、店家策略聯盟自主性規劃體驗遊程之高原社區生態體驗之旅))等將過路行變為小旅行;最後,軟行銷:編著遊逛地圖,發行龍潭22故事手冊進行品牌行銷推廣、通過媒體的各種方式宣傳等(主體活動及店家專訪、店家故事及體驗行銷)、公益平臺搭建(跨區域的料理交流)。
取得的效益:建立了養生好食聚落聯盟,推動了公益平臺,創新的養生產業促進民間投資1070萬以上,當地產業得到了升級並成功轉型、地域的文化價值也通過活動被挖掘出來、促進營業額增加370萬以上,來客率增加8萬人次,輔導店家帶動農村生態、打造小農平臺、研發蔬活有機餐盒、產地到餐桌旅行,輔導青年異業結盟、共同創業及分享知識。該規劃榮獲2014第六屆臺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創新成果獎。
【案例三】「大溪鎮文化景觀歷史空間活化再造規劃」——找到青年原動力
內容與以上兩個案例基本相同,以策劃活動內容作為規劃第一切入點,以社會設計的參與原則為方向。包括手繪我們的大溪印象地圖、體驗古時石板古道挑夫生活等,經過一屆學生共三年的活動策劃,使得原本名聲最差、學生自我認同感弱的學校變為被學習的榜樣,在此學校學習的學生自豪感也增強。
【案例四】海峽兩岸跨境實習之穿越太行山的社會實踐報告:藝術參與式的古鎮再生——許村
概述:許村位於山西和順縣。皇帝特許的村,卻是一個平凡不過的村莊,觀光資源缺乏。外來破壞少(反過來說即可改變的潛力大),附近都為大村莊(比較優勢,許村是個小村便於管理),避暑的地方(海拔一千三,其中太行山麓的最高峰陽曲山為2056)。父親多為煤礦工人,外地打工,一個月或半年回來一次。種地為生,主要作物為玉米、麥、土豆。村民意願是希望多生兩個。曾經有中學與小學,一度廢校後,中學多到縣城去念書,有些會到鎮上求學,村裡頭缺乏絕對主導多數的姓。
項目由來:在地的許村藝術公社希望以漸進式、參與式以及修複式的過程,讓許村可以通過藝術節的機制與國際接軌,與城市互動,更重要的是,以農家樂的方式,讓居民可以增加收入,讓在外地的年輕人可以回流,進而重新活化許村的農村經濟與古鎮的地景。
臺大城鄉所團隊的參與行動:農家樂改造,許村美術館設計——老糧倉改造,在地教育——鄉村英語課互動教學。此三項行動是環環相扣,正由於是國際藝術家的在地創作,需要與本地人的交流,英語的教學由此誕生。老糧倉的意義在於是連結世界和許村的橋梁,許村美術館每年收藏國際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在地創作期間舉辦講座或進行參與式創作,藝術家從許村的在地文化中擷取靈感,形成一個良性互動。透過以上的創作方式,讓世界與許村連結,將在地智慧與創意融入的作品展示於許村當代美術館中。此外還帶動中外美術相關人士進入許村、感染社區居民參與藝術創作、培養鄉村美術教育種子。英語教學關鍵點落在叫小宇的大學生村官的身上。在提到小宇這一代表性年輕人願意回鄉工作時,陳教授動容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或許是陳教授看到了未來青年人回鄉工作的燎原星火—鄉村活力的希望。
合:提問環節,鄉村規劃師們提出的問題在陳教授手裡堆成了厚厚一沓,其中陳教授集中解答了關於項目規劃時間、行動資金來源等問題。其中的規劃時間是臺灣規劃屆普遍認同的3、5年規劃時間,在內地一般一個項目一個月足矣;其資金來源陳教授講到也會引進一些社會資金和政府公共資金等多途徑;在談到人的問題時,陳教授深情地講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從一個舞者—記者—政客—規劃(茶農)的轉變,讓人欽佩其勇敢的精神。
——————————————
了解更多《城市規劃》雜誌信息,搜索微信號「chengshiguihuazazhi」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