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樂樂】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綜述

2021-02-13 城市規劃

#編者按# 古語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倡議同學們通過「眾樂樂」這個小欄目,把參加學術會議、專業課程、學術考察的體會與收穫與大家分享,投稿信箱: guozy@planning.org.cn。今天周華金同學與大家分享的是其參加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的信息。周華金同學是金堂縣城鄉規劃管理局的鄉村規劃師,聯繫郵箱: 523401843@qq.com。

臺灣大學教授張聖琳之「食養農創 造坊有理:社會設計的臺灣新鄉村經驗」講座綜述

旁白:張聖琳教授以「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為開場白,以實踐案例圍繞主題串聯講座全過程,講座完畢是提問與解答的互動環節。

啟:講座開篇講述了社會設計的概念,以幾個關鍵詞概括其含義:社區參與=社區營造=社會設計=社會創新,體現在「文化多元、社會公平、生態持續、地方認同」。並介紹了影響講座人設計理念的活水源頭——兩位前輩的著作:《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試驗》與《尋找社區設計的活水源頭》。

承:講座第二頁理論性介紹了社會設計方法原則,並轉到了「新鄉村社會設計、新鄉村社區營造地域振興」的話題,概括了了社會設計方法原則:「歷史保存、聚落活化、地域振興、人才回流」、「結合跨流域知識與專業解決特定社會議題,因地制宜、凝聚共議、多元議題和城鄉連結」。

轉:從理論轉到實踐,用四個生動、形象的案例闡述社會設計的實質。

【案例一】臺灣坪林茶園

概述:翡翠水庫的興建,禁建、限建、禁止此地區蓄水農作。1979年坪林被列入「新店溪青潭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為臺北水源保護區,限制地方各種發展。臺灣內唯一水庫特定專用區都市計劃。1987年翡翠水庫興建完成,供應大臺北地區數百萬人飲用水。2006年,雪山隧道帶走坪林過路人潮的奉茶經濟。坪林交流道啟用,造成地方人口流失、經濟沒落。

表一:坪林茶園相關數據

序號

類別

規模

1

翡翠水庫集水區

303平方公裡

2

坪林區總面積

170平方公裡

3

坪林社籍人口

約6000人

4

茶園面積

約487公頃(最盛時有1500公頃)

團隊主體:由張聖琳團隊老師和學生出資成立新鄉村社會企業——大桌環境策略整合公司。

坪林的命運:1979年,臺北設水源保護區後,村落發展因水庫興建而受限。2006年雪山隧道城鄉生活圈(臺北-宜蘭)連結變化。2009年,慈心·有機茶農·藍鵲茶·山不枯·生態保育和環境倫理經濟模式興起。2014年臺大·綠光·金瓜3號·社區永續環境教育傳承接連。

行動的拯救:通過慈心+有機茶農(2005年種茶園變環境有機茶業產銷班—2008慈心淨源茶—2013.9綠光農園臺大子弟進茶園—社區環境導覽)、臺大城鄉所—大桌團隊(2012.7Tea天行道工作坊成立—2013.3創立茶品牌—2013巢邊幫手年輕人喝茶、學茶—2013.10茶園體驗導覽—2014.1期末分享好挑Tea—2014.4咖啡挺茶店主—2014.6坪林園小畢業典禮)、臺大課程+社區(2013.9臺大同學茶二代課輔教育—2014.2坪林一度C研究—2014.6臺大領導學程地理所+創創學程—2014.7金瓜三號創新工作坊—2014.9坪林自然酷—2014.9臺大同學教育服務學習)、城鄉茶學校—陳煥堂老師團隊研究茶文化臺師大民音所 聽見坪林—坪林音樂地景創作、志工旅人、綠光農園主陳陸合等社會參與式設計共同打造生態茶園。

【案例二】以吃帶動地方產業,打造養生好食聚落——從商圈營造到小鎮行銷

規劃團隊於2013年1月16日,在龍潭鄉龍元宮活動中心成立願景工作坊,參與者為商圈店家、龍元宮管理委員會、五轂爺文化發展協會、桃園縣觀光商圈發展協會、龍潭導覽協會、民意代表、大專院校代表、客家事務局、文化局、工商局和鄉公所。首先,挖掘百年老店和思考如何將龍脈與地方文化連接。以龍為主體策劃了各式活動:設定商圈特色龍主題吉祥物、尋龍消費集點兌換限量福袋、帶逛遊活動/消費/體驗龍脈、五轂爺信仰結合養生食善,打造特色商圈;其次,挖掘龍潭客家文學地景並承接國際藝術工作坊駐地創作(2014年桃花工作營主辦);再次,打造特色與亮點規劃。團隊通過龍潭通學路的全民參與式設計、龍潭養生好食聚落之新鄉村地方產業的輔導(包含挖掘亮點業者名單如三個娃一個爸窯烤披薩等、養生好食學堂如養生大補帖之打開食材及料理的想像、產業培力—故事力與包裝品牌設計、服務空間改造、場域氛圍塑造與社區學習、景觀改造與場域氛圍塑造、思考如何規劃旅程—國際學校及商圈姊妹聯誼行銷龍潭知識體驗遊程、店家策略聯盟自主性規劃體驗遊程之高原社區生態體驗之旅))等將過路行變為小旅行;最後,軟行銷:編著遊逛地圖,發行龍潭22故事手冊進行品牌行銷推廣、通過媒體的各種方式宣傳等(主體活動及店家專訪、店家故事及體驗行銷)、公益平臺搭建(跨區域的料理交流)。

取得的效益:建立了養生好食聚落聯盟,推動了公益平臺,創新的養生產業促進民間投資1070萬以上,當地產業得到了升級並成功轉型、地域的文化價值也通過活動被挖掘出來、促進營業額增加370萬以上,來客率增加8萬人次,輔導店家帶動農村生態、打造小農平臺、研發蔬活有機餐盒、產地到餐桌旅行,輔導青年異業結盟、共同創業及分享知識。該規劃榮獲2014第六屆臺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創新成果獎。

【案例三】「大溪鎮文化景觀歷史空間活化再造規劃」——找到青年原動力

內容與以上兩個案例基本相同,以策劃活動內容作為規劃第一切入點,以社會設計的參與原則為方向。包括手繪我們的大溪印象地圖、體驗古時石板古道挑夫生活等,經過一屆學生共三年的活動策劃,使得原本名聲最差、學生自我認同感弱的學校變為被學習的榜樣,在此學校學習的學生自豪感也增強。

【案例四】海峽兩岸跨境實習之穿越太行山的社會實踐報告:藝術參與式的古鎮再生——許村

概述:許村位於山西和順縣。皇帝特許的村,卻是一個平凡不過的村莊,觀光資源缺乏。外來破壞少(反過來說即可改變的潛力大),附近都為大村莊(比較優勢,許村是個小村便於管理),避暑的地方(海拔一千三,其中太行山麓的最高峰陽曲山為2056)。父親多為煤礦工人,外地打工,一個月或半年回來一次。種地為生,主要作物為玉米、麥、土豆。村民意願是希望多生兩個。曾經有中學與小學,一度廢校後,中學多到縣城去念書,有些會到鎮上求學,村裡頭缺乏絕對主導多數的姓。

項目由來:在地的許村藝術公社希望以漸進式、參與式以及修複式的過程,讓許村可以通過藝術節的機制與國際接軌,與城市互動,更重要的是,以農家樂的方式,讓居民可以增加收入,讓在外地的年輕人可以回流,進而重新活化許村的農村經濟與古鎮的地景。

臺大城鄉所團隊的參與行動:農家樂改造,許村美術館設計——老糧倉改造,在地教育——鄉村英語課互動教學。此三項行動是環環相扣,正由於是國際藝術家的在地創作,需要與本地人的交流,英語的教學由此誕生。老糧倉的意義在於是連結世界和許村的橋梁,許村美術館每年收藏國際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在地創作期間舉辦講座或進行參與式創作,藝術家從許村的在地文化中擷取靈感,形成一個良性互動。透過以上的創作方式,讓世界與許村連結,將在地智慧與創意融入的作品展示於許村當代美術館中。此外還帶動中外美術相關人士進入許村、感染社區居民參與藝術創作、培養鄉村美術教育種子。英語教學關鍵點落在叫小宇的大學生村官的身上。在提到小宇這一代表性年輕人願意回鄉工作時,陳教授動容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或許是陳教授看到了未來青年人回鄉工作的燎原星火—鄉村活力的希望。

合:提問環節,鄉村規劃師們提出的問題在陳教授手裡堆成了厚厚一沓,其中陳教授集中解答了關於項目規劃時間、行動資金來源等問題。其中的規劃時間是臺灣規劃屆普遍認同的3、5年規劃時間,在內地一般一個項目一個月足矣;其資金來源陳教授講到也會引進一些社會資金和政府公共資金等多途徑;在談到人的問題時,陳教授深情地講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從一個舞者—記者—政客—規劃(茶農)的轉變,讓人欽佩其勇敢的精神。




——————————————
了解更多《城市規劃》雜誌信息,搜索微信號「chengshiguihuazazhi」關注。

相關焦點

  • 村客說∣青年與社區: 從專業者與市民營造的社區到大學進入社區
    文章中後段介紹臺灣自2010年開始逐漸形成大學進入社區的聯盟網絡,聚焦於2015年之後臺灣社會在治理層面,如何在高教大學校園層次以「大學社會責任」之價值觀,政策性鼓勵跨領域師生跨出校園進入社區場域,以社區營造的場域化教學,尋找社區真實議題,創新創業的新方向。以臺灣大學的「食養農創」計劃為例,說明大學跨領域師生如何結合社區共創生態生活與生計動態平衡的實驗。
  • 食農教育到底是什麼?臺灣立法推動食農教育勢在必行
    海峽彼岸的臺灣,食育推進勢在必行,立委姚文智、陳曼麗分別提出《食農教育法》、《食農教育基本法》兩套草案,行政院農委會版本草案也在研擬階段,但各界對於「食育」這個名詞,仍然存在許多歧義。「難道讓學生種菜就是食農教育嗎?」「食育是單純的營養教育嗎?」「家政課程是否就是食育課?」「食農教育會不會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 臺灣社造經驗助力大陸鄉村發展
    若說,歷經1990年代的臺灣製造業西進、2000年的科技業西進,2010年前後,則是服務業跨足大陸。如今,令臺灣深以為傲的社區營造、在地文史經驗,也展開了西進步伐。 創辦16年的臺中新社燻衣草森林,旗下八個休閒餐飲品牌,涵蓋「三創」──文創、旅創、農創,加上吸引青年返鄉,在大陸人眼裡,簡直是鄉村復興的最佳示範。
  • 講座—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作臺灣佛教主題講座
    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4年10月16日晚,應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邀請,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國際交流學院一樓會議室為西北大學宗教學及相關專業的部分師生圍繞臺灣佛教作了一場精彩的報告。講座開始,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海波教授向聽眾介紹了謝大寧教授。
  • 太陽公社*野果 | 自然導師培訓及臺灣食農遊學進行時
    ▪   成為職業自然教育導師▪   擁有專業的自然教育導師團隊▪   自然教育基地、生態園區的建設與運營▪   鄉村生態人文資源的挖掘整理及體驗活動的開發設計▪   有機耕作新農人的引入和孵化▪   創意文教農園的經營▪   凝聚眾人之力學習型組織的構建▪   鄉村社區的活化
  • 「雲端論壇」設計學院系列講座 | 預告 臺灣藝術大學 謝顒丞 教授《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及案例分析》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已累積了一定的成功經驗,為文化創意產業助推中原鄉土文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鑑。本期「雲端論壇」,邀請臺灣藝術大學原校長謝顒丞教授來到設計學院ZOOM線上學術報告廳,與我們分享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
  • 臺灣鄉村全域遊學考察高研班|【民宿+文創+農創+養老+親子教育】全面覆蓋〖LDC-NO.902〗
    最知名的民宿、農創、文創、養老、親子教育集結地臺灣知名導師+在地化參訪交流相結合讓你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臺灣鄉建>臺灣鄉村旅遊協會/創始人、榮譽理事長臺灣國禮暨南大學觀光休閒與餐飲管理學系/教授施武忠臺灣民宿協會/理事長見晴花園渡假山莊/創始人臺灣清境觀光協會/創會長廖嘉展臺灣桃米生態村/營造負責人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 【講座】臺灣淡江大學黃一峰副教授系列講座
    應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中心包國憲教授邀請,臺灣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黃一峰副教授將來我院舉辦系列講座。歡迎感興趣的師生積極參加!
  • 上海交大財稅法系列講座第32期舉辦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蔡茂寅教授主講
    10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財稅法系列講座第32期(上海交大稅收法治研究基地第14期)在工程館225教室舉行。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蔡茂寅教授以「財稅優惠措施——以離島建設條例為例」為主題為學院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講座由凱原法學院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許多奇教授主持,法學院王傑老師、王樺宇老師參加講座並與談。
  • 臺灣張梅雨教授到遵義醫科大學開展英語講座
    近日,來自臺灣的張梅雨教授在遵義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為該校學生開展英語學術講座。    張梅雨教授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該校    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多年來在臺北多所私立英語培訓學校主講託福與GRE寫作和聽力訓練。
  • 胡志強獲聘臺灣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圖)
    胡志強獲聘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臺媒圖)  中國臺灣網12月5日消息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競選連任失敗的臺中市長胡志強5日上午前往臺灣逢甲大學,出席2014年產學聯盟企業菁英論壇大會,並欣然接受校長李秉幹頒發的特約講座教授聘書。他表示,年輕人在這次「九合一」選舉發揮了很大的力量,改寫了政治版圖,希望任教能讓他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 臺灣嘉義大學劉祥通教授講座教研活動預告
    這是一篇純粹的預告貼,下周三開始,我就全程陪同臺灣嘉義大學的劉祥通教授在溫州的活動了。
  • 山東建築大學交流團訪問臺灣高校取得豐碩成果
    為進一步推進與臺灣高校間的交流合作,以山東建築大學副校長劉甦為團長的山東建築大學交流團於2016年12月25日至12月30日赴臺訪問了臺灣臺北科技大學、臺灣大學、義守大學和亞洲大學四所高校。與這四所學校在學生交流、聯合培養、教學科研合作、教師訪學等方面達成諸多共識,在原有合作基礎上,形成新的合作意向,取得了預期成果。
  • 馬英九卸任後第一份工作 將任臺灣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信息 馬英九卸任後第一份工作 將任臺灣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月06日 14:52 來源:中國臺灣網 8月6日訊 臺灣《聯合報》今日報導稱,馬英九辦公室今天證實,臺灣東吳大學確實有來函邀請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擔任嚴家淦法學講座教授(嚴家淦:早年曾任臺灣當局正、副領導人及「行政院長」等職,對臺灣地區早期經濟建設發展卓有貢獻),此為榮譽無給職(無給職:無俸祿),目前正在進行相關作業。
  • 臺灣農企在大陸西北推廣臺灣農業經驗
    臺灣大學農學院院長陳保基三日在楊凌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楊凌農高會上表示,臺灣農業學者與企業家希望到中國內地尋找合作機會,並將臺灣農村成功轉型的經驗在西北地區加以推廣。   第十六屆中國楊凌農高會自一日開幕後,在展臺、論壇、溫室等場所,來自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與涉農機構代表的身影隨處可見。
  • 殷豔明:歸與宿 • 臺灣設計行旅
    【太平洋家居網 設計頻道】提起臺灣,就想起葡萄牙人曾把它命名為「福爾摩莎」(Formosa),意為「美麗島」。2013年春節曾與家人同行,在臺北臺中走走停停,寶島的自然和人文風光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兩年後的冬日,與深圳十二位設計精英開啟了「2015臺灣人文設計之旅」,這也是「中國設計深度思考」系列活動中的第15站。(撰文/攝影:殷豔明)
  • 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參訪無錫錫山臺創園
    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參訪無錫錫山臺創園 2012-03-09 08:09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王思羽  中國臺灣網3月8日無錫消息 日前,臺灣嘉義大學呂明雄教授、李堂察教授赴無錫市錫山臺灣農民創業園參觀調研,並與錫山臺創園相關管理部門及部分企業進行了座談。
  • 臺灣師範大學聘請莫言任講座教授 講授華文寫作
    9月中旬,莫言在臺灣高雄佛光山演講。(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國臺灣網10月4日消息 臺灣師範大學4日宣布,聘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擔任講座教授。預計莫言將於明年2月赴臺講學教授華文寫作。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師大日前曾聘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赴臺講學,這次則是透過北京師範大學協助,和莫言取得聯繫,以設置全球唯一的華文寫作中心為訴求,成功打動莫言。  臺師大表示,莫言目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講學,獲得諾貝爾獎後,世界各地邀約不斷,但都被他婉拒。
  • 臺灣中正大學王志誠教授來威做專題講座
    10月9日,應山東大學(威海)邀請,臺灣中正大學法學院王志誠教授在該校網絡樓報告廳作「名人信託的成敗分析」專題講座。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副院長姜世波,教師代表金玄武、馬麗萍,輔導員李傳先以及2015級法學專業全體學生到場聆聽講座。
  • 臺灣大學杜保瑞教授 · 易老莊三玄與親子教育 | 親子教育互動講座
    【現職】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佛光山叢林學院授課老師 【學歷】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主任臺灣大學學務處副學務長臺灣大學學務長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佛學研究期刊主編 杜保瑞,祖籍山東省鄒城市,1961年於臺灣省新北市瑞芳鎮出生,1979年進入臺大政治系就讀,三年後1982轉繫到臺大哲學系,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