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臺灣自1968年第一次提出「社區發展」的政策,至今已有半世紀。本文以青年與社區的關係為前提,鋪陳分析80年代市民參與中,規劃設計專業者、市民-社區居民以及大學這三個角色共同型塑臺灣社區的過程。文章中後段介紹臺灣自2010年開始逐漸形成大學進入社區的聯盟網絡,聚焦於2015年之後臺灣社會在治理層面,如何在高教大學校園層次以「大學社會責任」之價值觀,政策性鼓勵跨領域師生跨出校園進入社區場域,以社區營造的場域化教學,尋找社區真實議題,創新創業的新方向。以臺灣大學的「食養農創」計劃為例,說明大學跨領域師生如何結合社區共創生態生活與生計動態平衡的實驗。中國大陸規劃專業者開始關注臺灣社區營造的當下,臺灣本身已經從社區營造轉型進入強調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創新。特別側重於由大學師生針對自己關心的社區議題,在尋找解決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自身問題相關的社群網絡。20世紀80年代濫觴的社區營造在臺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關鍵性地創造了當時市民社會草根力量的社會參與機制。面對21世紀當前臺灣城鄉發展失衡現況,大學校園知識青年師生,立基於社區營造尋找可持續文化與循環經濟的地方創生機制,擔負起創新社會翻轉城鄉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社區營造 社會創新 大學社會責任 城鄉鏈結 地方創生 跨領域教育 場域教學 食養農創
註:本文已發表於『北京規劃建設』期刊-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 | THEME 話題
期刊編號:2018/5(總182期),頁碼:P19-25
參與式規劃設計與社區營造崛起與發展
——專業者、青年與社區
社區同時包含了社會關係與空間關係。不同社會文化中的社區概念,蘊含不同的社會關係。「社區」一詞在臺灣首見於1968年的「社區發展」政策。在《臺灣社區通》的介紹中提及,「省政府訂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推動『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劃』。計劃推行當時,將臺灣全區劃分出3890個社區,推動『三大建設』,包括: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和精神倫理,後來又再訂定十年計劃以及80年代的後續計劃。」
這個階段,臺灣的社區主要是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的專業領域,在地方自治的脈絡中,鄉鎮區鄰裡的民選代表是執行社區工作的重點機制。社區與建築規劃、景觀建築等領域的專業者開始相關,主要由於成立於1976年的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也就是現在的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其中關鍵的教授,如王鴻楷老師、夏鑄九老師、陳亮全老師及劉可強老師,帶入美國與日本的使用者好環境、參與式規劃設計、都市社會運動以及日本的社區營造概念的教學與實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環境設計學院(UC Berkeley CED)對於臺灣的參與式規劃影響最深,早於夏、劉兩位老師,80年代中原大學的胡寶林及喻肇青老師在都市巷弄裡開始嘗試居民參與的步行空間環境設計。UC Berkeley CED建築系亞歷山大教授的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設計方法影響了他們的參與式規劃設計。
走過80年代的好環境小尺度參與式設計。UC Berkeley CED規劃系的卡斯提爾教授之都市社會運動與都市社會研究概念影響了90年代臺灣的社區參與。特別是臺北市民對於消費文化與環境質量相關議題的表態參與成為主流。1989年的無住屋運動是城鄉規劃專業者主導的都市青年反對高房價的集體參與行動。無住屋運動後來發展出協助租屋為主的崔媽媽基金會公益組織以及政策導向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行動著重於:監督並推動都市改革,參與弱勢團體環境抗爭,社區與專業者之間的橋梁,參與式空間設計培訓,以及促進社區與國際交流。
1989年8月26日當晚的「無殼蝸牛無住屋運動」,數萬買不起房子的臺北青年共聚在當時房價最高的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口,半夜時分眾青年一起躺下的那一剎那,正式宣告了臺北市的市民時代正式啟動。OURs的信念帶動90年代初期的個案大多數也都涉及衝突性的公共議題,例如新北市三重後竹圍,是臺灣第一個社區參與的公園設計案例。當時臺大學生協調居民關於垃圾堆放的衝突,溝通居民的問題,並逐漸與居民共同塑造了一個後竹圍公園。差不多同一時間,臺北市永康街的居民為了保護他們熟悉的幾十株大樹拒絕市政府的道路拓寬計劃,過程中成立了「永康公園之友」,保護了樹木,改變了道路設計,是臺灣第一個為了樹木與公園這樣的生活質量改變交通道路設計的案例。
前人護樹後人乘涼。2018年居民、遊客與小朋友在20世紀90年代被救下來的永康公園大樹下乘涼。 圖片來源:張聖琳拍攝
這個階段也有些社區自己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發展出了鄰避(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個案,例如慶城社區居民群起反對變電所及停車塔等設施。社區居民們普遍認為大家是高水平的居民,反對這些設施是有道理的抗爭。中產社區鄰避運動也導致變電所、垃圾處理、停車塔臺或者加油站等設施開始安放在經濟與社會地位相對弱勢的區位。更有甚者,一些公共住宅、照護設施等等也開始被高房價社區居民抗爭反對。林林總總看似抗爭而充滿張力的互動中,很多參與其中的臺北市居民,開始從「城鄉移民」的身份認同,落地成為臺北市民。
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成為推動社區營造的主責機構,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區營造或者社造。社造初創時這個由上而下的組織位置尷尬,特別是面對城市與鄉村中關鍵的城市反迫遷與鄉村環境保護運動。當時,都會區中最關鍵的是1997年臺北市的14、15號公園開發時的反迫遷運動,以及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寶藏巖反拆遷運動。這兩個非列管眷村都是1949年漂流臺灣的單身老兵們的落腳地。由於臺北的發展,兩個地點都是都市計劃公園用地。陳水扁與馬英九都面臨需執行拆遷老兵家園以建設公園情境。陳在強力拆遷過程中,一名老兵上吊自殺,其他則被迫遷。馬對寶藏巖老兵則採取了變更土地使用的方式,目前寶藏巖是一個有國際知名度的藝術聚落,有寶藏家園(部分老兵仍然居住在寶藏家園中),也有青年背包客棧的組合體。
鄉村地區則是保護黑面琵鷺棲息地的七股反七輕救黑琵運動。七股漁民結合臺灣大學城鄉所與UC Berkeley景觀建築系的力量,在臺灣積極推動黑面琵鷺的護育,成立了國際組織SAVE保護黑面琵鷺。21世紀初投資七輕的東帝士宣告破產,七輕投資案瓦解,SAVE於是改變了七股舄湖要成為七輕石化園區的臺灣石化重工業政策。以生態旅遊以及國家級保護區的方式,留住了七股舄湖臺江內海的完整生態系。臺江內海如今成立了臺江國家風景區。然而,養殖業從淺水轉型成為深水,黑面琵鷺在臺南沿海一帶覓食不易,他們的棲息地逐漸北移到嘉義布袋沿海。社區與其生態環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社區的力量在一個長期的時間裡,與國家、經濟、產業與市場有著如潮汐一般的漲落。
2016年重回20年前,因SAVE的努力大家共同保護下來的臺江內海,臺南七股的舄湖。 圖片來源:張聖琳拍攝
1999年是臺灣社區營造的關鍵年。9月21日南投縣集集鎮大震,撼動臺灣,特別是南投埔裡。日本社區規劃專業者才經過1995年阪神大震,全力協助臺灣災後重建。全臺建築、都市計劃、景觀建築等相關環境設計領域師生,全力進入學校附近的災區,與社區居民及政府,合力重建家園。受災嚴重的鄉村,除了硬體設施重建,更關鍵的是經濟如何導入這些受災嚴重的地區。政府與社區、青年知識分子與政策執行者之間的關係,也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有了不同於
1999年之前的依存發展。2000年到2006年間,臺灣成立了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員會內推動實體建築營建與生活經濟產業文化結合的地方創生方式,產官學以及青年在這個過程裡,結合甚深。回溯歷史,當臺灣社會普遍認同青年進入鄉村的行動,應該是從九二一災後重建開始。中國大陸來臺取經的專業參訪團最喜愛的南投淘米村、紙教堂,以及埔裡菩提長青村這些地方,都是從1999年的瓦礫中,一草一木重新開始的新故鄉經典案例。
地方創生與社會創新中青年與社區的關係,後續再鋪展。此處先概述社區營造在九二一前後的體系化過程。1998年社區規劃師是一個政府主導預算資源,1999年臺北首發嘗試的培訓認證體系,效果得到「內政部」重視。九二一大震後,當時的「營建署」提出「創造臺灣城鄉新風貌示範計劃」,臺灣的各個地方政府與民間(包括專業者、地方意見領袖、知識青年以及各種居民)開始發展社區規劃師的培訓體系。培訓過程中發現地方社區的各種問題後,透過居民參與討論提案,形成共識。培訓認證為社區規劃師後以此身份,對政府提案申請小額經費,解決社區生活質量提升之相關公共議題。社區規劃師培訓體系,打開了居民與社區營造的新關係。1989年的市民城市,走到1999年,市民能夠進入微調市政建設的社造體系。規劃建築等專業者,在社區營造的體系中,逐漸讓出了發言權給一般關心自己生活社區的市民或者村民。臺灣社區營造城鄉都有經典的地區,二十年來的慢工細活,孕育出臺灣最美麗的風景—人,以及臺灣最具不可取代的競爭力—文創。
前述臺灣的市民社會崛起與社區營造緣起於規劃設計專業者領頭,在社會環境轉變過程中,因為自然災害與政治經濟結構轉型,共同型塑出今日樣態。21世紀初,隨著網世代(Net generation)的成長,以及全球創新氛圍的激勵,90後逐漸從少年變成青年,青年與社區的關係從質到量變。網世代舉手投足的日常穿越於地上社區與雲中社群間。
以玖樓(9Floor Co-Living Apt.)為例。潘信榮,共同創辦人之一,在他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租了一個公寓單元在9樓,他與朋友從那個小單元開始辦活動,創生活,深刻體驗了「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原則,並且在雲端開始尋找需要分享空間居住的臺灣或各國租客。信榮(2017)研究得出臺灣年輕人遲婚卻都市居不易,最青春的二十到三十多的這一段時間,主要是租客。這些城市租客,因為沒有能力支付高額租金住好質量的住宅,燦爛青春的十幾年掙扎在壓力山大的工作場與低質量的蝸居。1989年都市無殼蝸牛無住屋運動抗爭的高房價臺北,到2018年的30年後的今天台北高房價現象並沒有改變。2015年網世代的三位,找到一個雲出路,正式創辦了「玖樓9Floor Co-Living Apt.」,以創新科技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質量。
2014年無住屋運動重回街頭住宿對抗臺北高房價,要求社會住宅。 圖片來源:聖琳拍攝
街頭住宿照片中的小青年與2015年創辦玖樓的青年是同班同學。 圖片來源:玖樓提供
更重要的是,與「無殼蝸牛」及「玖樓」同為無住屋的青年人,他們身處不同的科技與人文的世代。「無殼蝸牛」運動發展成崔媽媽基金會服務租屋者,以及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針對政策以及社會體制的改革為實踐標的。玖樓,則形成了自己社會創新的企業體,透過網絡在雲端經營社群網絡。社區與社群的雲地融合,對於玖樓網世代來說,生來如此。因為有雲科技,「玖樓」可以相對靈活地經營管理多個公寓單元裡面的廚房、客廳、餐廳。需要這些空間與時段的需求者,可以相對自由地進入這些空間共同使用。使用過程中,來自世界的參與者進入了原來私領域的租客空間。玖樓模式模糊了公與私,在地與全球。社區與社群,已經不是臺灣1968年提出的社區發展的樣態,也不是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中的專業者與市民及政府的關係。
2014年是玖樓創業的前一年,這一年臺灣社區營造進行了20年反省回顧。文化部門(1994年為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的社造三期兼顧城市社區與鄉鎮村落的同時特別強調青年參與。與此同時,臺灣教育部門也因應社會創新氛圍並結合了社造三期的青年參與,推出為期三年半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劃」(簡稱HFCC計劃)。從長期投入跨領域參與社區營造的專業者或教育者的角度而言,HFCC計劃大膽地將大學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師生帶出了校園,直接讓原來不了解社區場域的老師們學習以社區為教學場所,讓校園內的學生來到社區,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投入自己想深入的問題,嘗試與跨領域的其他學生尋找答案。
2015年,啟動類似HFCC的「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劃」。立基於這兩個前導計劃的基礎上,2017年在臺灣158所高教123萬大學生中大規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劃。臺灣的高教走出校園,鏈結社區場域,大學專業知識與市民村民需求直接對接。社區、社會、企業與產業在多元的大學課程與工作坊中,彼此溝通、交流、碰撞,甚而結盟。希望「本次計劃,使學校走出校園,了解社會變遷和產業變動,攜手社區(社會)投入在地關懷、人才培育、環境保護等,擴大公民議題參與,增進學校和人民互動與對話,減少信息落差。」
2017年臺灣教育部門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概念。
圖片來源:https://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s=352&n=409
臺大「食養農創」模式
——「跨領域-鏈社區」的大學師生實驗
2015年臺灣青年與社區進入全新的關係。從教育設計的角度,大學與社區結盟。社區不只是「營造」家園的主體,也是「創新」社會的基地。臺灣跨領域知識青年透過大學正式課程,進入社區、定義社會議題、尋找解決方案,以及進行教學實驗。過程中,學生團隊可以創新創業。臺灣大學的HFCC計劃,以「食養城市人文農創」(簡稱「食養農創」)為關懷主題,從2014年秋天至今已經歷6個學期,50位以上的教授自發性地參與了這個教學實驗,開發了超過30門以上的適應場域教學的課程。修課學生超過1600人次,專業背景跨臺大14個學院。
臺大人社科學的老師人數400人,學生人數總數為3878人。「食養農創」計劃在3年內涵蓋超過10%的人社教授,以及接近半數學生。此大規模高教教學實驗,培養出新一波有能力帶著學生走入社區場域的人文社科以及科技理工教育者。他們面對社區的方式與角度不同於過去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者。對弱勢社區衝擊不止限於空間營造。「食養農創」提案初衷在於期待由跨領域師生都關心自身的生活食農問題起步,展開這個前所未有的大學進入社區的教育實驗。
期待由「農創」展開一場課程改革
(本段文字為食養農創提案主旨)
「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生於1894年的文學家賴和,寫下這話之際,臺灣的醫療、科技與經濟,正邁入發達的現代期。賴和不滿學校教育只造就追逐錢財、無益社會的智識,在1928年這篇《無聊的回憶》雜文最末,他感慨:「學校!我禱祝你,勿再使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失望。」
本職為醫師的賴和,殷殷期待學校能扛起責任。但八九十年過去了,依《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所示,臺灣人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長期來不增反降,憂鬱症盛行率也比二十年前多出一倍;2016年3月最新公布的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也指明全球追求經濟成長、遺忘社會與環境目標的結果,已損及人們的幸福。
這一群跨越文、社、理、工、農、管學院,但都以「人文社會」為學術專業的教師,都如賴和一般在省思幸福的意義,並決定提出「食養城市、人文農創」為內涵的課程改造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顯示2014年全球已有54%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區,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在此最需要親近生態的時刻,多數地球人卻背離土地,而與自然漸行漸遠。當前臺灣的食品安全風暴此起彼落、社會信任岌岌可危,發達的科技似已掙脫人文社會價值而失控。然而過去幾年來,本校師生有感於食物議題的重要性,已有不少人投入農業相關的課程、行動及事業。城鄉所在坪林協助茶農開始藍鵲茶實驗到「山不枯」的農學實踐、地理系在紹興社區協助農耕蔬食的人本實驗。另外,城鄉所、中文系、農藝系也有諸多學生,紛紛以社團或個人身分投入宜蘭深溝村「小田田」稻米實種、或是「好食機」農產平臺等事業。
這些事例,都是人文精神、社會良知的展現。面對著全世界「人土背離」的態勢,雖感無力,但年輕人「親耕農創」的努力,卻是曙光。我們誠摯希望讓人們親近土地、熟悉耕作、尊重農食,讓受傷的地球恢復元氣、讓失落的人際關係重新黏著、讓農作成為創新生命經濟的根本。
「食養農創」的主張,不光是口頭高喊尊農或鼓動青年返鄉的話語而已。我們更主張直接由城市開始,就地實踐「食養農創」的精神。城市的本質正是「外來者組成的聚落」,本就充滿拒絕傳統、創造驚奇的無限可能性,與其離開城市,不如由多樣性的城市人動手改變生活。臺大這樣一個都會區的綜合大學,絕對是「在
城市實踐農鄉的價值,借食物開創人文的養分」之最佳場所。若能透過適當的課程,引導學生理解、應用、實作「食養農創」的意義,一定可有明確的成效。
因此,團隊成員經過充分討論,決定以「食養農創」的概念營造課程網,以「實作導向」的教學方法跨出圍牆到場域去體會及踐行。我們相信,透過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重探農業的價值,重思公正分配的問題,重省人與自然、人與食物、人與社會的緊密聯帶,進而具體追索農食過度商品化、糧食自主、糧食安全、基改風險、土地剝削、社區貧窮等連串的全球性問題,為學生打造社會實踐或創新創業的基礎,是我們無可旁貸的責任。
食養農創計劃將成長在城市中的臺灣大學小知青透過課程帶入鄉村以及弱勢的社區。 圖片來源:臺大生傳系闕河嘉老師鄉村農業體驗課程學生照片,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教學計劃用「場域」取代了「社區」,但事實上性質一致。計劃以「食養農創」為內涵目標、以「應用實作」為執行目標,推動教師合作開設跨學科共授課程,要求課程必須進入社會實作場域,以引領學生提升理解力、重整力及新創力,從而恢復大學社會責任、建立社群共生關係,課程計劃改變臺大課程文化,響應社會變遷。計劃課程及場域規劃分述如下。
「跨界共創課程」之規劃:計劃強調跨學科教學特色,劃分為「三層三養」兩大軸線,提供不同領域教師彼此合作。「三層」是在執行目標上區分為L1知識層級、L2應用層級、L3實作層級。「三養」則是在內涵目標上區分為經濟之養、社會之養、文化之養。除正規課程,也將彈性而機動地開設工作坊。
食養農創課程層級與內容分析。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社會實作場域」之規劃:場域具真實、深刻之特質,供作特定課程介入社會實踐之用,共有坪林(人口外移、產業發展、環境保育)、紹興社區(高齡長照、非正式住宅搬遷)、南萬華(產業老化、都市再生、文史紀錄、健康照護)、溪洲部落(都市原住民、阿美族野菜文化、部落遷建)、大橋頭(高齡長照、產業發展、文史紀錄)、桃園大溪(食農教育、跨校合作),為臺大帶來更多跨域學習機會與衝擊。
六個社會實作場域議題。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臺大教授社群的「二一趴」最受歡迎的莫過於「教授們的黃昏居酒屋」。每個月第二個周一晚上大家齊聚。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二一趴」部分老師們的「醉後」合影,包括:郭大維校長、詹魁元副教務長、謝尚賢土木系主任、文學院的蘇碩斌教授、管理學院的餘俊瑜教授,物理系的朱仕維教授,以及正帶著團隊創業的電機系葉丙成教授。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食養農創」的社會產出(social product-ing)與網絡生態鏈
食養農創參與師生與社區場域之關係。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分析以食養農創議題為核心的大學課程機制中,教授、學生、社區夥伴、社區居民,以及相關組織之間直接的網絡關係。我們希望生產的社會產出是新一代的大學青年,在快速變遷的社會裡他們有能力掌握議題,動員資源,跨領域結合各種關係人,創研有社會關懷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希望課程本身鏈結在社區場域的生態系裡,不是單獨存在。
食養農創教學場域、社區場域以及學生和教師社區之間的生態鏈關係分析。 圖片來源:臺灣大學食養農創計劃
大學與社區在食養農創的實驗中,開始質變到量變。臺大過去僅有少數個別系所帶領學生進入場域,大多屬學院內部單方授課,食養農創計劃打破學院系所藩籬,將數千位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帶入場域,並且鼓勵背景不同的教師將場域融入教學,達到真實社區案例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的效果。分為學生與教師,以及大學與社區進行解說(附表)。中國大陸規劃專業者開始關注臺灣社區營造的當下,臺灣本身已經從社區營造轉型進入強調大學社會責任的社會創新。特別側重於由大學師生針對自己關心的社區議題,在尋找解決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自身問題相關的社群網絡。20世紀80年代濫觴的社區營造在臺灣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關鍵性地創造了當時市民社會草根力量的社會參與機制。面對21世紀當前臺灣城鄉發展失衡現況,大學校園知識青年師生,立基於社區營造尋找可持續文化與循環經濟的地方創生機制,擔負起創新社會翻轉城鄉的社會責任。
作者簡介:
張聖琳,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臺灣大學創新學院社會創新組長,食養農創計劃共同主持人,大學PLUS計劃共同主持人。
下期預告:村客說002
以慢節奏生活和食物為目標的社區營造
——日本兵庫縣淡路島
Mayumi Hayashi 李雲峰(翻譯)
1995年,阪神大地震,關西所有的社區營造專家都參與了災後重建,包括Mayumi Hayashi教授和她當時的老闆Nakase院長。彼時,Mayumi是以專業景觀建築師的身份參與災害重建社區營造,之後她重回京都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開啟了以社區營造為核心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