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電影讓人看過第一遍便不想再看第二遍,並不是它們拍得不夠好,而是它們讓人太過悲傷,尤其是那些取材於現實生活的電影,比如《素媛》。
比起其他讓人倍感壓抑的電影,《素媛》更讓人心如刀絞,因為它的受害者是一名年僅8歲的孩子,心懷好意的她本想幫加害者撐傘,卻沒想到人面獸心的加害者會做出那樣傷天害理的事情,讓她的身體和心理都遭受到了嚴重傷害。
一個才8歲的孩子,本應該受所有人的呵護無憂無慮的成長,現在卻因為毫無人性的加害者而要在往後的生活裡背負著一副沉重的枷鎖,每每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喘不過氣來。
我的一位朋友在看了之後也是義憤填膺,轉身就去每天教育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僅是要保護自己不受壞人的傷害,還要學會主動遠離危險的地方,為此她還特地給孩子買了一隻能夠打電話的手錶以保證自己能夠和孩子及時聯繫上。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我朋友這樣的做法太過小題大做,但是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安全之事無小事,在《諫太宗十思疏》裡曾有一句人口相傳的名言——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在對待孩子人身安全之事上我認為就該這麼想。為什麼孩子會出意外受到傷害?
我認為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他們自身年紀太小,沒有辨別危險的能力,也沒有反抗危險的能力
二是父母們沒有對他們進行安全意識的教育,導致他們面對危險的時候沒有警惕心從而學不會保護自己。
壞人的臉上是不會寫著「我是壞人」這幾個字的,相反,他們很可能表現得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很多人販子就是如此,對於這樣的人,成年人都不能夠說一眼就看出誰是壞人,更不用提孩子了。
除了人所帶來的危險之外,還有一些地方也同樣存在危險,比如河流,每到夏天兒童溺水事件就總是會發生。
這些悲劇的發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父母疏於進行安全教育的原因。
《左傳》曾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
雖然我們不能夠消除所有的危險,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教育來提高孩子的警惕心,讓孩子學會遠離危險。
第一,增加安全意識教育,學會遠離危險
安全意識的教育既要針對物,也要針對人,因為安全隱患的存在有時候來自於人,有時候來自於物。
首先,我們要從孩子的身邊物品入手,比如像刀這樣的尖銳物品不能夠碰,即便碰也要學會小心使用。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告訴孩子不能夠將手指頭伸入插座之中去等等。
只要身邊有存在安全隱患的東西,那麼我們就要讓孩子在接近它們或者使用它們的時候要提高警惕心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其次,我們還要從孩子有可能會去的危險地方入手,比如前文提到過的河流,我們要告訴孩子在不知深淺的情況下不能夠玩水,如果想要遊泳,就要到正規的、具備合適深淺的遊泳池,為了提高孩子的警惕心,家長們甚至可以給孩子講講兒童溺水的事件。
另外,室內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很有可能會發生火災,為此我們還需要告知孩子一些關於火災逃生的知識。
這些知識市面上應該有專門的書籍會進行介紹,家長們可以在每晚的閱讀時光來和孩子一同進行繪本閱讀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最後,我們還要從孩子可能會遇到的人入手,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父母們當然有義務要接送他們上下學,可是一直護送孩子是不現實的,孩子總要學會獨立,他們也總有一天會出遠門,所以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我們必須要放手讓他們單獨行動。
這就決定了我們有必要教育他們學會對人提高警惕心,不僅不能夠隨意接受陌生人的東西,還要尤其注意那些會向孩子求助的成年人,一旦遇到這樣的人孩子們就要豎起自己的警惕心了。
第二,讓孩子在幫助他人時提高警惕心,學會向人求助
在他人面對危險或者困難而需要自己施以援手時,孩子們也應該提高警惕心,除了上文講的要警惕那些向孩子求助的成年人之外,還要「警惕」那些身陷非常危險之中的其他人。
比如說看到有孩子落水,孩子們不要一味地想要去教人,這個時候應該升起「警惕心」,想一想自己有沒有能力救,不能救不到人還連帶把自己也置於危險的境地。
我們要教導孩子學會向他人求助,真正做到幫助他人、保護自己。
第三,教導孩子一些必要的自保技能
孩子是比較調皮的,孩子辨別危險的能力比較弱,所以有時候他們難免會磕到碰到,一些小小的跌打損傷他們完全可以學會自行處理,只需要父母們在他們面前演示幾遍。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給孩子報正規的遊泳培訓班,即便孩子不會到危險的河邊,但是這也是一項求生的技能,多一份求生技能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為了在他人傷害自己時能夠學會保護自己,父母們還可以在徵求孩子的意見之後帶孩子參加防身課程或者增強體能的課程。
我認為危險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危險全部消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其就束手無策了。
東漢的荀悅曾說過:「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
面對危險我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防範,中策是補救,而下策是危險發生之後加以警戒,在保證孩子人身安全一事上,父母們首先就可以採取上策,通過提高孩子的警惕心來防止孩子處於危險之地。
最後,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夠將孩子的安全問題重視起來,別只看重孩子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