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下旬,北京大學研究生楊恆明因抵制「科研苦力」而發聲明的事件引起網絡熱議;而早在 2004
2 月下旬,北京大學研究生楊恆明因抵制「科研苦力」而發聲明的事件引起網絡熱議;而早在 2004 年,上海交大計算機系一位66歲的博導遭到9名研究生的「罷黜」。這兩起事件的背後都是高校研究生給導師「打工」已成常態的事實。有人不禁要問:如此的研究生培養方式,中國科研創新究竟路在何方?
「我太臊皮了。」3月4日晚,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楊恆明在人人網個人主頁上留言。
2月下旬,楊恆明在人人網個人日誌中貼出《北京大學退學聲明》,聲明中介紹了自己給導師和實驗室做「苦力」的經歷。他寫道:「一種幾乎毫無創造性的瑣碎重複勞動,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修改格式從一個軟體流到另一個軟體,來回折騰,類似打鐵磨洋工,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卻幾乎不帶任何思考創新內容。」
楊恆明身上的「北大招牌」讓這則「退學聲明」一出,便引起網上一片熱議。儘管兩天後,楊恆明刪除了聲明,並幾次補充說明,稱希望結束外界的「議論紛紛」,並稱此前的聲明為「一時發洩,有些偏激」,也沒能讓這一事件的輿論溫度降下來。
幾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如今的研究生培養機制上,碩士生求學階段的科研和實踐,以及導師角色長久以來的威權影響,也使得原本隱身高校院內的碩士生角色和尷尬定位顯像。
導師是「老闆」「讀研就是幹活的」
博士畢業於西安一重點工科大學的莊先生(化名)看到這則聲明時說:「我碩博連讀,都是一個導師。我確實覺得在學校那陣子就是完全跟著老闆(導師),是學生更是徒弟,就是下屬,還不分錢。」
目前,36歲的莊先生在西安高新區和同學合夥經營一家軟體公司。當初見到楊恆明「退學聲明」一事在母校BBS上轉載,且留言附和者眾,他就多次跟帖留言,向學弟學妹們喊話「小不忍則亂大謀」。
1994年,莊先生從吉林一個小鎮考入西安這所重點工科大學,專業是計算機通信工程。本科即將畢業時,他和很多同學都籤約深圳華為公司,「當時都是公司直接整班整班的來系裡籤約。」不過,最終他被保送本專業研究生。當時,輔導員找他談話時說,系裡一位教授點名要本專業前三名。
「以前老闆給我們帶過課,就感覺這人很牛。一節大課不用教案,近百個數據都是直接用粉筆寫出來。」莊先生所說的老闆就是自己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這個稱呼很早以前就有,可能和早些年的社會上流行下海經商有關——能攬活兒的都是老闆。不過,當面還要稱老師。」莊先生說。
關於楊恆明退學聲明中抱怨「修改文件格式時間太長」,莊先生說:「有年夏天我和同學整整焊了三個月的電路板,還都是一模一樣的板子,盛夏的西安成天裡和烙鐵打交道,確實累,中間還中暑了。」
「那批活兒是老闆給外邊做的,給我們說是科研實踐。」整個碩士生階段,莊先生記不清總計有多少額外的「科研實踐」,因為總是有活兒做,幾乎少有中斷。
「碩士生三年我全在實驗室。三年寒暑假加在一起最多有20天時間,剩下都是幹活兒,那時候都說自己是給老闆當牛。辛苦是肯定的,就看大家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我到現在都不憷這些,可能就是當時打下的基礎。」
至於當時有無補助,莊先生在和同學電話核實後才想起來,那年中秋節後,導師找他們一起吃飯。
在攻讀博士階段,隨著發表論文壓力很大,導師也很少讓他參與一線的體力勞動,轉而成為新的碩士生的日常管理者。「碩士生們背後把我們這樣的博士生叫做二老板。」在多所高校的BBS上,有關碩士生給導師「打工」的討論已經老生常談。記者聯繫到6位在讀碩士生,其中4位來自工學學科的碩士生都說目前也在做。
記者也採訪了多位高校碩士導師。多位導師表示:碩士階段研究方向必須引領或者緊跟所在專業技術流,這也就決定了此階段研究生在日常學習中的動手必要性。「如果一個技術連實驗室門都沒有出,就不會被使用。」
獎學金分配必經導師之手
其實,很多學生甘於默默無聞地替導師打工,除了學分,還有一個原因在於,研究生階段能否拿到獎學金,也必經導師之手。
莊先生1998年開始攻讀碩士學位,當時每月的獎學金和補助大致200多元。而和他同時本科畢業的同學畢業後月薪至少四五千元,籤約深圳公司的,稅後月薪也幾乎達到萬元左右。
「都讀研究生了,還從家裡拿錢有些說不過去。」莊先生坦言當時大家壓力都很大,因為幫導師做工補貼時有時無,一年最多也就千元左右。但若干活時好好表現,爭取讓老闆多分些獎學金,就可以減輕家庭負擔。
「我那幾年總算撐過來了,但後面幾屆開始收學費了,情況更難。」莊先生說。
199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人數為5.1萬人,隨著1998年全國高校擴招,招生錄取的碩士生人數逐年遞加:2001年,招生錄取人數為11.05萬人,2002年19.5萬人,2003年增加為27萬人,2006年則是40.2萬人,2009年已經達到41.5萬人,2010年人數為46.5萬人,2011年僅全國計劃招收人數就有49.5萬人。入學人數激增,自費比例提高。目前高校的碩士生獎學金分配方案中,第一學年對推薦免試生實行傾斜政策。這令多由本校畢業生組成的推薦免試生獲得數量最多。第二學年獎助學金等級,按照碩士生個人第一學年的學習成績、導師和研究生管理部門對其考核情況確定。國內高校關於碩士生獎學金分配時,都有一條規定——「只有在導師考核為優秀等級的前提下,碩士研究生才能申請第二學年的一等獎助學金;在導師考核為良好及以上等級前提下,碩士研究生才能申請第二學年的二等獎助學金。」
「第一學年的成績,其實就是老闆給打的分。」在一所211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小張說。小張本學期獲得了特等國家獎學金,一年兩萬元,另有學校固有的補助等7000多元,他並不為生活壓力發愁。
獎學金並不是平均的。小張和同期其他碩士生總計8人,拿到特等獎學金的只有他一個人,一等獎學金是每學年一萬元,實驗室裡有兩位同學拿到。小張拿到特等獎學金,同學就有意見,並和垂直管理的博士生發生爭論。「分數最後是老闆打的,決定權也在他手裡。即使有些不愉快,但實驗還是能繼續,畢竟畢業之後是工作還是繼續讀博,都需要和老闆商量。漸漸都不吱聲了,矛盾也就壓下去了。」
3月4日晚上9時許記者採訪完小張時,他又返回了實驗室。雖說次日就要進行碩士學位畢業論文答辯,可他說還要整理當天的實驗參數,因為導師此前催促過。
拿到特等獎學金之後,小張說自己會努力爭取直接讀博士,因為上學期老闆給了自己最高分就是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