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不到30天 杭州法院全面推廣在線司法鑑定模式

2021-01-08 浙江日報

2018-06-21 11:2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高敏 通訊員 鍾法

網絡圖片

一起故意傷害案件的被害人劉某向杭州市餘杭區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陳某進行民事賠償。但陳某對劉某自行委託鑑定確認其構成十級傷殘的鑑定意見有異議,申請重新鑑定。通過在線司法鑑定平臺提交鑑定申請,到收到浙江千麥司法鑑定中心出具的鑑定意見,這個過程僅用時22個工作日,而換作傳統的線下鑑定模式,這個時間軸可能會拉長到3個月。

6月20日,記者從杭州市中級法院召開的在線司法鑑定現場推廣會議上獲悉,自餘杭區法院於2017年12月在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平臺上正式運行在線鑑定模塊以來,迄今共試點案件698起,鑑定期限從平均3個月以上縮短至29.7天(約22個工作日)以內。

杭州市中院司法鑑定處處長方豔雲介紹,當事人有鑑定需求的案件,爭議不大而且其他各方當事人均表示同意的,大家可通過在線司法鑑定平臺選定鑑定機構,並傳輸檢材,啟動文證審查。當事人爭議較大或當事人申請需要參與鑑定過程的,通過在線司法鑑定平臺選定鑑定機構,並選擇線上或線下處理。

相對於傳統的線下模式,在線平臺大大縮短了鑑定周期,提高審判質效,這得益於在線鑑定時間節點管理的強化。

在線下模式下,當事人申請鑑定之後需要到法院做鑑定筆錄,承辦人把申請書和鑑定筆錄移送到審判監督庭,當事人再來法院審判監督庭參與搖號確定鑑定機構,審判監督庭把案子移送到鑑定機構。鑑定機構受理後再按照自己的工作進度出具鑑定意見,再將鑑定意見送至承辦法官,時間不受限。通常整個流程下來要3個月左右。

而根據《杭州法院在線司法鑑定操作規程(試行)》規定,在線司法鑑定模式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了嚴格的時間限制。對當事人的司法鑑定申請,法院應在7個工作日將相關材料移送鑑定機構,並通過在線司法鑑定平臺向鑑定機構發出鑑定選定通知。案件爭議不大、當事人均同意的,且適用在線審理更為便利,不會影響鑑定結論製作的案件,鑑定機構應適用在線文書審查的,應在收到鑑定費用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鑑定。

另外,在線司法鑑定模式實現了各方數據聯通,通過網際網路在線平臺完成相關的鑑定流程,極大地便利了當事人,實現「最多跑一次」。

鑑於餘杭區法院的試點成效,目前,杭州法院在線司法鑑定推廣工作正式啟動。杭州市中院副院長林沛表示,下一步要繼續完善鑑定平臺的建設以及與鑑定機構管理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並力爭在今年年底前實現在線鑑定平臺鑑定類別的全覆蓋。

相關焦點

  • 餘杭法院在線鑑定改革成效在全市法院推廣
    餘杭法院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標,積極創新探索,2017年12月,餘杭法院在道路交通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平臺上正式運行在線鑑定模塊,迄今共試點案件698起,鑑定期限從平均3個月以上縮短至29.7天(約22個工作日)以內。  鑑於餘杭法院取得的試點成效,昨日下午,杭州法院在線司法鑑定推廣工作正式啟動,並在推廣會上部署全市法院推廣方案。
  • 浙江試點在線司法鑑定 倒逼「鑑定黃牛」下線
    新華社杭州1月9日電(陳曉波 顧小立)記者9日從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司法廳獲悉,浙江在杭州餘杭上線運行在線鑑定系統平臺,平均鑑定期限從3個月以上縮短至25天以內,操作、數據全程留痕也遏制了「鑑定黃牛」的生存空間。  近年來,浙江民商事糾紛多發,而隨著民事活動日益複雜,需對外委託司法鑑定的案件量逐年增長。
  • 灞橋法院司法鑑定開啟「線上」搖號模式
    本網訊 9月10日,灞橋法院首次網絡搖號選定司法鑑定機構,搖號全程由西安市中院司法技術室負責人王連生、灞橋法院院長陳學義、副院長王毅等及當事人一起監督進行,確保其公開、透明、客觀、公正。,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司法鑑定窗口,負責統一辦理院內各部門移送的對外委託司法鑑定工作。
  • 我國網際網路法院在線庭審平均用時不到半小時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羅沙)「三個網際網路法院在線庭審平均用時29分鐘,案件平均審理周期42天,比傳統模式分別節約73.1%和57.1%。」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15日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人民法院加強民事審判工作、依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情況。
  • 大新法院:疫情防控期間舉行線上司法鑑定聽證會
    大新法院:疫情防控期間舉行線上司法鑑定聽證會 2020-03-19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上立案、閱卷、鑑定、庭審……疫情期間,山東各級法院全面推行...
    ,疫情防控期間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積極配合支持各級法院全面推行網上訴訟服務,具體通知內容如下: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各律師協會:為貫徹落實上級關於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穩妥有序開展審判執行工作,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訴訟權利,現就疫情防控期間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
  • 【西固法院動態】線上線下齊發力 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
    推廣在線調解是西固法院完善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兩個「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就在昨天(10月20日),西固法院通過「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臺」,成功調解了一起勞務合同糾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解的地點不在西固法院,而是在西固區社會綜合治理中心。
  • 我區法院積極推廣在線訴訟模式
    本報烏魯木齊訊(記者 古雪麗 通訊員 陳玲玲)10月30日,記者從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獲悉,自11月2日起,全區各級法院對新受理案件在立案時或者訴訟中應當向當事人告知在線訴訟的權利義務,並引導當事人填寫《在線訴訟確認書》。
  • 銀川中院對外委託鑑定事務實現線上「一網通辦」
    近日,銀川中院通過人民法院對外委託鑑定平臺,成功完成首例在線辦理對外委託鑑定事務,實現從在線提交申請、上傳鑑定材料、選取鑑定機構、繳納鑑定費用、發送委託通知以及提交鑑定結論的全流程線上「一網通辦」。
  • 龍潭法院:開展訴前司法鑑定 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
    龍潭法院 周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的有關規定,龍潭法院認真落實建立訴前司法鑑定模式,在立案審查階段試行啟動司法鑑定前置程序,實行訴前鑑定、審理鑑定兩條線並行的措施。對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減少訴累大有裨益,解決了實務操作中的多項難題。
  • 《法律與生活》雜誌刊文:司法鑑定之變-中國法院網
    在《司法鑑定之惑》報導中,接受《法律與生活》記者採訪的鑑定人指出,《決定》未設定法院另立名冊的權力,但全國還是有很多法院對司法鑑定機構重新選錄編制名冊,這種「雙重準入」行為對其他不能入冊的鑑定機構顯失公平;準入門檻過低、技術標準不統一、收費標準過低、多頭鑑定和重複鑑定問題嚴重,等等。
  • 電子數據司法鑑定支撐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及行政執法探析
    新形勢下,以大數據、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促進了技術、資源、產業和市場的跨時空、跨領域融合,網絡經濟、分享經濟、眾創空間、線上線下互動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從線下逐步轉移到線上,電子發票、電子證照、電子合同等電子文件的憑證逐步取得法律地位,電子數據也在逐步取代書式材料,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
  • 司法鑑定報告錯誤百出,紹興市柯橋區法院發出司法建議並責令鑑定...
    與此同時,柯橋法院依據新規賦權責令相關司法鑑定機構退回所收鑑定費。這在全國尚屬首例。柯橋法院受理原告浙江某幕牆裝飾有限公司訴紹興某工程玻璃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中,原告申請就停工損失及玻璃幕牆安裝費用進行司法鑑定評估,法院最終確定由浙江某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擔該案司法鑑定工作。
  • 鄧恆、王偉|網際網路司法研究:探索、踐行與發展——基於考察三家網際網路法院的研究進路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法院的實踐與探索也為普通法院提供全程在線服務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網際網路+司法」的模式在傳統法院中大量運用,對維護正常司法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大量的探索與實踐,並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杭州、北京、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在我國相繼誕生。
  • 線上授權委託從30天縮短到5分鐘
    本刊記者 焦豔  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法院提供司法服務的競爭力不再是有與無,而是司法為民、便民服務的深度與精細化程度。隨著「網際網路+司法」不斷向縱深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成果不斷推陳出新,還延伸出更多的精細化服務觸角。
  • 奢侈品市場魚龍混雜 在線鑑定靠譜嗎?
    在某二手交易平臺的投訴頁面上,一位買家寫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她在該電商平臺上購買別人閒置的二手奢侈品,收貨後前往第三方奢侈品鑑定機構進行線上鑑定,結果顯示是假貨,然而賣家對鑑定結果持強烈抗議態度,認為線上鑑定並不可信,並且不肯辦理退貨。  這小小的個案,其實問出了當下消費者對奢侈品在線鑑定的普遍心聲:在線鑑定真的可靠嗎?鑑定結果能作為奢侈品售後維權的依據嗎?
  • 28個知識點,解讀最高法重磅發布的網際網路司法白皮書
    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共受理網際網路案件118764件,審結88401件,在線立案申請率為96.8%,全流程在線審結80819件,在線庭審平均用時45分鐘,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約38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節約時間約3/5和1/2,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0%,法院通過電話、郵箱、微信、簡訊、公眾號等在線送達文書96857次審判質量、效率和效果呈現良好態勢
  • 做好改革「加減乘除」四則運算 不斷提升司法效能 ——蔡甸法院...
    訴前調解做「加」法 司法服務「周末不打烊」5月15日,武漢某公司到蔡甸法院起訴了一批合同糾紛案件,因案件事實比較清晰,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將該案分流至訴前調解團隊進行訴前調解。調解員立即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線上方式,了解案件相關情況。
  • 未央法院司法技術組掛牌成立
    9月7日,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法院司法技術組掛牌成立在啟動儀式上,未央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社武說,希望司法技術組立足新起點,擔負新使命,爭創新業績,並寄予三點希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要以司法鑑定為平臺,堅持公正高效司法,提升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堅持服務導向,要集合各方資源,通過各個流程節點無縫對接,打造具有未央特色的「楓橋經驗」升級版;堅持實幹創新,要大膽開展工作,發揮輔助審判優勢,與上級法院加強對接,與司法鑑定機構增進溝通,推動「
  • 北京法院2019年司法改革「微創新」案例彙編
    建成實體工作站,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法院直通車」工作站,整合「一線一網」兩個信息搜集渠道,完成線上回復、線下派單、線上調解、線下巡迴、結果反饋、數據分析等工作。二是前端化解矛盾糾紛,做到司法服務「多元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