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的時候,文選德同志編著的《〈反杜林論〉學習筆記》出版了。這是湖南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是湖南社科理論界對恩格斯的最好紀念。
我們都知道,中國共產党姓「馬」,堅定不移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是我們黨始終如一的信仰追求。姓「馬」,就必須努力掌握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個「看家本領」,尤其是必須努力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真經要義」。《反杜林論》是世界無產階級偉大領袖恩格斯的不朽著作,是至今仍閃耀真理光芒的馬克思主義經典名篇。在該書中,恩格斯針對杜林這位自詡為「社會主義行家兼改革家」,實則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展開激烈論戰,嚴厲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庸俗政治經濟學、歷史虛無主義和形上學觀點,有力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純潔性,被譽為一部「論戰性」的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反杜林論〉學習筆記》就是對這部經典名著的解讀和領讀。
實事求是地說,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許多「門外漢」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也是比較深奧的。如何使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飛入尋常百姓家」、走進當今新時代,作者頗費了一番心思和心力。初讀「學習筆記」,我們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種強烈使命擔當和不凡學識功底,感受到作者當之無愧擔負起了真理「播火者」和理論「翻譯家」的角色和責任。如果要對這本書作一個總體評價,我覺得完全可以用四個「完美結合」來描述:首先是學者頭腦與戰士精神的完美結合,這就是既始終堅持用學者嚴謹、嚴密、嚴細的風格闡釋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又始終堅持用戰士堅定、堅強、堅韌的精神維護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真正做到了旗幟鮮明、守正創新;其次是高深理論與通俗表達的完美結合,這就是既注重立足原著、原文、原意進行「不走樣」的解讀,同時又善於運用明確、明晰、明快的語言進行「不落套」的解釋,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深入淺出;第三是冷靜思考與熱情探索的完美結合,這就是既努力潛心、靜心、精心地進行理性分析,同時又努力放開思路、思維、思緒進行歸納提煉,真正做到了思想準確、內涵豐富;第四是淵博學識與人品修養的完美結合,這就是既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學識的深厚、豐厚、堅厚,同時又充分展現出作者人品的忠厚、忠誠、忠實,真正做到了德藝雙馨、情理交融。
這本書在框架結構設計上也是非常獨到和成功的。全書實際上分為三大板塊,作者別具匠心地在「學習筆記」這個主板塊前後加了一頭一尾兩個板塊,即「前言」板塊和「附錄」板塊,巧妙地用前言板塊這個「頭」來「畫龍點睛」,用附錄板塊這個「尾」來「引人入勝」,起到了觸類旁通、前後聯通、融會貫通的良好效果。翻閱這本書,人們就如同在「導遊」的引導下遨遊一座真理的殿堂——作者先是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提綱挈領的「全景圖」,介紹恩格斯的生平和貢獻,說明恩格斯為什麼要寫《反杜林論》,點明杜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幫助人們從總體上了解這部經典著作的主題、主旨和主線,由此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然後作者引領讀者走進「景區」依次欣賞宏大殿堂的每一個「景點」,對《反杜林論》的三版序言、引論和第一、第二、第三編逐段進行解說,幫助人們從原著中理解這部經典著作的內容、內涵和內質,由此收穫「要義一撥現、真諦一點通」的感悟;最後作者又引導讀者走向高處觀賞殿堂的「外景」,附錄作者《一本永遠值得一讀的經典》等三篇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內涵、時代價值的文章,幫助人們從全局上把握這部經典著作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由此堅定「不忘老祖宗,開闢新境界」的自覺。這種循序漸進、由此及彼、螺旋上升的結構設計,為人們在理論寶庫中尋寶、識寶、獲寶,成功地開闢了一條順暢的探尋之路。
「學習筆記」是這本書的主體板塊,是全書的基礎和骨架。作者採用的是逐段解讀的方式,對讀者進行「領學」。這種筆記,看似是一種與段落「對號入座」的素描,實際上也是一種「揮灑自如」的彩繪;看似是一種「信手拈來」的隨筆,實際上也是一種「嚴謹規範」的論說。細細品味就不難發現,在洋洋灑灑的近千段筆記中,始終貫穿了七個層面的「綱目」和三條嚴守的「紅線」。七個「綱目」是:說明語意,即簡明扼要地說明各段的段落大意;介紹背景,即恰當運用史料和故事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事件背景;揭示源流,即大致述說事件和思想形成的過程和來龍去脈;分析內涵,即簡要分析文中思想觀點的內在含義;闡釋思想,即對文中的重要思想進行適當闡發;辨別是非,即對思想分歧和論戰焦點辨明真偽和表明態度;進行歸納,即對各編各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正是因為貫穿了這七個「綱目」,就使得「學習筆記」對原著的解讀內容全面、層次分明、邏輯嚴謹,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三條「紅線」是:嚴守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動搖的紅線,無論解讀什麼,怎麼解讀,都自覺做到為科學真理代言,為黨的追求發聲;嚴守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偏軌的紅線,無論闡發思想,表明現點,都始終堅持以基本原理為本,以基本規律為魂;嚴守與時俱進開創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不停步的紅線,無論理論闡釋、精神揭示,都努力著眼為武裝頭腦「供氧」,為理想信念「補鈣」。正是由於嚴守了這三條「紅線」,就使得每段筆記都導向正確、觀點明確、基調準確,做到了「萬變不離其宗」。
常言道,「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者說,這本書「起筆」於上個世紀70年代,為的是當年在五七幹校「領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成篇」於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的今天,為的是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繼續「領學」馬克思主義經典。從「起筆」到「成篇」,歷時整整五十載,可謂是真正的嘔心瀝血,初心不改。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虔誠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篤學真知,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這種虔誠信仰就是真信,這種篤學真知就是真懂,這種科學態度就是真悟。(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原巡視員)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