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概念、特點及功能分析

2021-02-19 馬列微講堂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習近平指出:「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1]作為理論和現實的雙重呼喚,深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學習和研究,越來越得到學術理論界的重視。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概念、特點及其功能,是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的前提,也是堅持和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迫切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概念

自20世紀末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在中國得到長足發展,但關於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概念的仁智之辨,卻始終沒有停止。適應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需要,梳理國內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不同理解,釐清、統合甚至創新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界定標準,是理論和現實發出的雙重呼喚。

1.關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不同理解

目前,學界關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解,比較常見的有「六作家論」「五作家論」「四作家論」等。「六作家論」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有研究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是一個由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信仰者等組成的龐大集團和宏大陣容,真正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只是少數一些人。這些人,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等人被公認。」[2]這是按照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到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概念進行的界定,但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學界的一致認可。「五作家論」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有學者在其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解讀》中,所選篇目只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著作。他在書中這樣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這些偉人用畢生的心血創立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我們只有用心靈去不斷地體驗和感悟這些理論,才能逐步領悟其真諦。」[3](P335)有學者在梳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的認識時,關於「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學的社會主義認識論思想,列寧、毛澤東對『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的認識論思想作出了新貢獻,鄧小平將『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的認識論思想推進到了新階段」[4]的論述,體現出與上述學者基本一致的認識。「四作家論」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有學者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出版工作的重大進展時,介紹了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的研究情況,而沒有涉及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著作。[5]但改革開放以來,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的出版和研究成果非常多。中央編譯局馬列部和教育部社政司選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所選篇目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著作,該書從1999年至2007年共印刷15次,所選篇目均未做增刪。有學者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也只選編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著作。可見,在這些學者心目中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史達林四人。

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界定標準

目前,學術界對經典作家界定標準的明確闡述並不多。根據有的學者的論述,「真正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只是少數一些人。這些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創立者和發展者,是馬克思主義運用於實踐並獲得巨大成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創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2]這樣的經典作家,就是上文提到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等人。這一關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界定,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肯定。在此基礎上,這些學者給出了經典作家的兩個必備條件:「第一,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創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傑出貢獻。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必備的能力條件。……第二,要有一以貫之的馬克思主義堅定立場。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必備的政治品格。」[6]由於對「巨大貢獻」特別是理論貢獻的理解不同,學術理論界根據這種界定,事實上存在著狹義和廣義的認識差異。一方面,對狹義界定標準的認識相對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地位得到公認。馬克思、恩格斯用盡畢生心血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創立了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主義的全新而又十分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寫下了《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一系列反映社會現實,同時又對社會變革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光輝著作。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領導了俄國的無產階級運動,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指導性作用,經典作家的地位不可動搖。史達林和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儘管由於所處國際環境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曾經一度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精神的理解出現時代性偏差,但並未完全偏離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終價值訴求,因此並不影響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地位。另一方面,從廣義上講,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人,也應該界定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這是因為,他們都曾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活動,留下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和科學論斷,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他們傾其一生踐行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建立了卓越功勳,符合「偉大實踐家」的標準。甚至,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其他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如周恩來、朱德、劉少奇、李先念等,也可以納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行列。綜合看來,學術理論界更認同這種廣義的界定標準,只不過廣義的程度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

3.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科學內涵

經典從來不是自封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等經典作家根據其所處歷史條件寫下的一系列經典著作,無疑是其時代的思想精華,代表了實踐的真理性和正確性,經過了不同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檢驗。真理作為人的認識的非至上性表現,總是受人的實踐能力和歷史局限的制約。因此,經典文本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傳承,總是內蘊著絕對和相對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基本觀點和終極價值訴求,這是馬克思主義蘊含的真理的絕對性。這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根本原因,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能夠經受歷史檢驗的真正緣由。另一方面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實踐活動,並將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中的認識抽象為思想。這是一個從實踐升華為理論的過程。正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人類的實踐活動卻「充滿生機活力」。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內蘊的兩個方面休戚相關、互存共生。兩個方面的耦合塑造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具體性、歷史性、過程性和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意蘊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文本之所以成為經典,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規定性,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具體表達。無論從哪個視域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首先必須是文本,應該作為一般著作的文本形態存在。具體來講,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必須是由一人獨撰或數人合作而成,具有集中的論述主題、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現實指向、完整的邏輯結構,並以經典著作(含專著或論文)、經典論斷(或論述)、經典文獻等形式而存在。其一,是具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特徵的經典著作。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等。其二,是在漫長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針對所面臨的時代問題,進行的科學研究和科學闡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論斷。比如,鄧小平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創造性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以及「社會主義本質論」等科學論斷。作為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理論概括和要點歸納,類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不應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經典著作,而應視為經典論斷或經典論述。其三,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重要文獻,大多以會議報告或重要文件的形式存在,更宜歸類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比如,黨的十三大報告闡明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四大報告創造性論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實際,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理論創新成果,可以統稱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特點

自從誕生以來,馬克思主義就以其強烈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成為共產黨人帶領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經典文本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載體,以及廣大無產階級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表現出突出的現實性、強烈的開放性、鮮明的時代性、深遠的影響性。

1.突出的人民性

任何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的標誌性經典文本。這些經典文本以其深刻的思想、嚴密的論證、重要的作用,成為該學科領域的建立基礎和發展依據。比如,《論語》《孟子》之於儒家學說,黑格爾的《邏輯學》、康德的「三大批判」之於德國古典哲學,羅爾斯的《正義論》之於當代政治哲學等。每個具體學術領域的經典文本,以其極具差異的學科性質、探究範式等而彼此區分。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則因其獨特鮮明的人民屬性,表現出與其他領域經典文本截然不同的本質。正如陳先達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種學說的名稱,而是一種學說的本質。」[7]這實際上是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既遵循了物的尺度,也堅持了人的尺度,做到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因而實現了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高度融合。馬克思在經典文本中闡述「歷史決定論」時,就把歷史的發展奠基在物質生產發展、財富極大湧流這一客觀基礎之上,並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和人民性的價值取向。換而言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就是關於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結晶和文本樣態。突出的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區別於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重要標誌。在批判資本主義以物的依賴性和人的獨立性為基礎的社會關係時,馬克思揚棄了西方傳統的形上學體系,建立了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為理論任務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尋求超越資本主義並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之道,並以此作為其全部理論的邏輯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這種新唯物主義就是要從「人間上升到天國」,終達到實然與應然、理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共產主義是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的命題,從有效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關係等三個方面,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要性、現實性等問題做出了科學闡述,從而使整個無產階級以及全人類的解放,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永恆主題。這一鮮明主題有力地證明,鮮明的階級性和人民性,並且不屑於隱瞞這種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突出的特徵。正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突出的人民性,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8](P4)

2.強烈的開放性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不是由哪一個具體的人撰寫完成的,也不是固步自封、自詡經典的文本體系,而是繼往開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薪火相傳的不懈探索中形成的開放性理論體系。早在1843年,青年馬克思就指出:「我不主張我們樹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9](P64)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驗論時也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0](P664)時代在進步,世界在變化,實踐在發展,理論也必須與之同步。即使像馬克思主義這樣的「千年第一思想家」,也不能窮盡真理、終結真理,其思想理論也需要在新實踐中注入「新鮮血液」。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排斥而且能夠吸收、提煉人類創造的一切科學知識和文明成果,並用之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正如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1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需要不斷產生新的理論成果,以解決新的具體問題、指導新的具體實踐,為科學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新發展提供科學指導。這些理論成果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且經過具體實踐的檢驗和不同時代的驗證,以及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科學認證和理論沉澱,因而成為持續對實踐起指導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因此,在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數量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增加。正如馬克思經歷了從歷史唯心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轉變一樣,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總是根據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推動理論創新,堅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學說。即便對《共產黨宣言》這樣一部劃時代的偉大文獻,馬克思、恩格斯也強調應該根據實踐的發展,對其中某些觀點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馬克思、恩格斯親自撰寫的經典文本,為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原點,為後人的繼續探索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在後人那裡得到了完善、豐富、創新和發展。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也是理論創新的基本規律。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馬克思主義者,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取得的創新成果,經受了實踐和時間的檢驗,不斷凸顯其真理性和價值性,從而成為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

3.鮮明的時代性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12](P220)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任何一種理論,要想凸顯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就必須直面時代、反映時代,解釋和解決時代課題。然而,時代的變遷必然帶來時代特徵、時代課題的變化,而反映某一個具體時代問題的理論成果,不可避免地會在指導新的實踐中出現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固守原有的理論,而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進行理論創新。作為揭示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樣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也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創新。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13](P873)鄧小平也曾經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14](P291)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給我們提供了分析時代問題、解析時代難題的「鑰匙」。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經典文本並沒有窮盡真理,而是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豎起了第一座豐碑。在科學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中,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創造性地運用這把「鑰匙」,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指導新實踐的過程中,寫下了大量順應時代要求和實踐需求的新篇章,成為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些反映不同時代的經典著作,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極具針對性地思考和解答了時代課題,提出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中的一個又一個新的裡程碑。可見,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終止於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而是以其超越時代的固有特質,使其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得以延續。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於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11]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既要關照歷史傳承,更要關注時代發展,「守株待兔、刻舟求劍式的態度學習經典著作,只能是作繭自縛,難有作為」。[15]

4.深遠的影響性

作為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全國人民的理論綱領,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產生了直接的深刻影響,也必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勝利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正確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及其內在矛盾,在揭露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根源和實質的同時,也從側面為資本主義社會擺脫經濟危機開出了藥方。此後,每當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就要到《資本論》中找尋解決思路,試圖通過增強經濟發展的計劃性、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擺脫經濟危機。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兩個世紀,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卻依然璀璨奪目。2008年,隨著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起的經濟危機肆虐全球,西方世界又一次出現了馬克思熱,《資本論》再度成為西方社會的「寵兒」。英國大主教羅恩·威廉斯在文章中表示,事實再次證明了卡爾·馬克思觀點的正確性。在德國,《資本論》因銷量猛增三倍而成為暢銷書,很多銀行家以及經理人都成為馬克思的讀者,財長施泰因布呂克深入學習《資本論》後,成為馬克思的鐵桿粉絲;30多所高校組織了《資本論》研讀會。美國經濟學家大衛·哈維因開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課程,並帶領學生讀《資本論》而走紅。同時,歐洲等國的左翼工會組織不斷壯大,左翼政黨的支持率大為提升。在拉丁美洲,左翼政黨紛紛上臺執政,左翼組織在拉美廣受歡迎。2014年7月8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2015年1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再次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16]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機遇與挑戰共存,仍然需要我們從《資本論》中汲取政治經濟學理論營養,更好地認識和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以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再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列寧獨創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極大地改變了當時俄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史達林執政時期運行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毛澤東關於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分析,以及關於社會主義建設中「十大關係」的論述,時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這些仍然對我們分析和解決各種複雜問題提供借鑑和指導。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這種深遠影響力,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世界,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生活的時代發揮了真理力量,而且在21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閃爍著真理光芒。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功能

從早譯介到中國的《共產黨宣言》到《共產主義ABC》,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系統翻譯,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新編譯,以及《幹部群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讀物的出版發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出版和校注,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和普及,不斷掀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尋找社會主義理論源頭的熱潮。在持續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源頭、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基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源頭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和傳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群眾基礎、人才基礎和語境基礎。其一,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和傳播,加深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提升了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更多來自於十月革命,其理論認知更多地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形態,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啟蒙和探索階段。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從實踐形態轉向理論形態,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做好了理論鋪墊。其二,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和傳播,影響了一大批有覺悟的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幫助他們確立了初步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共產主義信仰的理想樣態。這樣一批初步覺醒的先進分子,作為中國土地革命的主要力量,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奠定了群眾基礎。其三,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和傳播,幫助一大批無產階級中的優秀分子,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嬗變,從而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比如,懷著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思想留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蔡和森、陳延年等,在對《共產黨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法蘭西內戰》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深入學習後,開始逐步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成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真正自覺的革命者,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培養了領導人才和理論人才。其四,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翻譯和傳播,初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初語境,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逐步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術語,終確立起一套完備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比如,在組織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過程中,「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無產階級』『階級』『階級鬥爭』『唯物論』『共產主義』『剩餘價值』」[17]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的專業名詞和概念,與中國的歷史語境和語言習慣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從「西方話」到「中國話」的轉變,進而將馬克思主義的原初語境與中國語境、時代語境相結合,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涵育了合適的語言環境。

2.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基礎

「馬克思主義同其他任何別的理論一樣具有時代性。但是,馬克思主義徹底的批判精神、對人的終極關懷、科學的方法論使其具有超越時代的品質,使時代化成為可能。」[18]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也就是反映馬克思生活時代社會問題的基本原理。而承載這些基本原理的經典文本,就成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邏輯基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蘊含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理論基礎。比如,毛澤東的光輝論著《實踐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針對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及其給中國革命帶來的巨大損失,而撰寫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不僅為延安整風運動作了理論準備,而且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再如,鄧小平發表的著名的南方談話,針對部分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模糊或錯誤認識,從中國實際出發,站在時代高度,重申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加速發展的重要性,深刻回答了姓「社」姓「資」等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成功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成為堅持、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篇經典文獻。另一方面,重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澄清時代化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錯誤解讀的有效路徑。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當代人的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時不時地會出現馬克思主義「無用論」或「過時論」的論調。通過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發現,這是在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時代問題中出現的「急功近利」傾向。正如胡繩所說:「前代的思想可以在後代的思想中用某種方式留下它的影響,但這並不是前代的思想原封不動地存在於後代中。……在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為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的趨勢實現以前,馬克思主義是不會過時的。……但我們並不是說,在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馬克思主義已成為過時以前,它可以高枕無憂地絕對保證自己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的思想而存在。」[19](P19-20)這就要求我們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努力清除對馬克思主義某些論斷的錯誤解讀,堅持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採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

編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根本旨歸,是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不斷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經典文本承載的關於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思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深刻剖析所處時代社會發展狀態,高度概括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以歷史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形成的科學論斷,是人們的抽象思維發展到更高階段形成的、對世界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真實反映。這種反映雖然以概念辯證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絕不只是一種概念辯證法,不是主觀的辯證法,而是客觀的辯證法,實踐行動的辯證法」。[20](P159)這種運用抽象概念及其複雜聯繫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難免會讓很多人感到陌生、費解、晦澀。但是,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其實它「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14](P382)就語言風格而言,正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講求簡潔明快、優美流暢、坦率真誠,馬克思主義才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但是,面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理論需求、不同文化層次的實踐主體,要想把經典文本「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裡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裡的尖銳武器」,[21](P342)不斷增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就應該進一步創新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編譯出版和傳播的途徑、方法和形式。一方面,擴大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傳播方式和學習途徑。對黨政領導幹部,要做出嚴格規定,要求大家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11]對當代大學生,要教育和管理並重,通過管理培養大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習慣,強化他們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堅定信念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對於廣大基層群眾,要充分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文化習俗、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輔導與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大眾化」。也就是說,應該根據時代特徵和教育對象,不斷推出像《共產主義ABC》、《圖說經典系列》、《幹部群眾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等通俗文本。在出版和傳播這些通俗文本的過程中,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努力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而拉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人民群眾的距離,使越來越多的群眾理解和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強調: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N].人民日報,2011-05-14(1).

[2]商志曉.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行列中——論鄧小平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在思想上的繼承與發展關係[J].山東社會科學,2002,(3).

[3]呂靜.馬克思主義經典解讀[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4]蘇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思想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5]孫來斌.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9,(7).

[6]朱建田,譚希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經典作家界定標準探討[J].理論與改革,2013,(2).

[7]陳先達.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李小兵.凝視經典——關於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經典著作的思考[J].桂海論叢,1998,(4).

文獻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雙月刊)》2019年第2期

編輯:高曉娟  審核:劉寧寧

相關焦點

  • "從猿到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傳播的一個範例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論述「從猿到人」最重要的作品是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以下簡稱《作用》)。在毛澤東的倡導下,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前後曾掀起學習《作用》及相關著作的熱潮,使「從猿到人」在中國得到深入而廣泛的傳播。《作用》的中文譯本恩格斯《作用》一文完成於1876年。直到他1895年逝世,20年間該文一直以手稿形式存在,沒有公開發表。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百年研究歷程與經驗啟示
    文本閱讀和思想闡發是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兩大基本向度,研究方法的自覺反思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趨向成熟的重要前提,在新時代徵程中譜寫經典著作研究新篇章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百年研究歷程與經驗啟示,有利於在新時代深入挖掘經典文本的重要價值,進而更好地激發經典著作研究的創新活力。
  • 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大量著作,大學生除認真學習各種文化理論知識外,還必須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用以指導其世界觀、人生觀。這就需要從經典文本入手,來深入理解、詮釋、闡發馬克思主義,精心選編一批名篇、名章來加以導讀性地闡釋,以為大學生們提供一部內容既簡明又突出重點的教科書。
  • 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把握五個「對話」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把握,就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現象層面,而是深入到本質的層次,他們的著作包含著具有深刻說服力的真理性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同時代的對話中,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本質進行了深度分析。《共產黨宣言》就是經典作家分析時代問題的範本,特別是其中的第一章。
  • 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就是要將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作為一個思想史事件和文化史事件來加以對待,就是要將基本概念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與特定時代語境下經典作家的界定有機關聯起來,就是要在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能指與所指的動態張力中使其獲得真正的內在規定性,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之間的相互佐證。
  • 四、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特點
    立足實踐、從實踐出發,就要在社會生活的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中把握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不僅要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定性,認識社會結構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還要研究社會生活的主觀意願,理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理想和意義追求;不僅要堅持按照科學精神去發現和揭示社會歷史運動變化的客觀根據,還要發揚人文主義精神去關心人生困苦、追求人類幸福與解放。
  • 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與文化話語研究
    數字、字符、概念、感情、思想,也是符號,能夠代表特定的心理狀態或外在世界的事物。符號是聯結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紐帶。各類符號中,最為常用、典型的是語言;語言也是最為複雜的一種符號。因此,符號學往往用於政論、文學、大眾傳媒中語言現象的分析,對於話語、交際、傳播研究有著重要的對話意義。    當代符號學支系繁多,但學界公認的奠基人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美國哲學家皮爾斯。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
    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首先應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關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全面梳理,完整、準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包括重要概念、基本觀點、主要結論和歷史背景等。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概念
    總體性是馬克思從黑格爾處所汲取的多重靈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隱含的概念,也是馬克思思想深處的「潛流」。從某種意義上說,總體性從根基處塑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形態與理論特徵,構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邏輯,因此,當盧卡奇重提總體性時,激起了學界的持續關注與深入研討。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
    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推進,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是標誌性的成就之一。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園地,儘管蘇聯和東德學者使用過「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國學者明確地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這一學科方向。
  • 馬忠,原霞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本分析法探究
    文本分析的價值在於使教材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淺層走向深層,其以馬克思主義闡釋學、中國傳統注釋學、解釋學、文本細讀法等為理論支撐。其基本方法有句式轉換法、語義分析法、詞語替換法、關聯分析法、語境分析法、次序變更法、歸納提煉法等,這些方法具有豐富與延伸內涵、激發與升華審美情感、增強說理深刻性與透徹性、提高話語創新性的獨特功能。
  • 新的社會功能:自然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潮流又出現了新的特點:(1)最早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應用並取得重大突破的數學方法與電子計算機,現在已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普遍應用;(2)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概念原理已廣泛地為社會科學所吸收,產生了介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3)世界新技術革命興起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技術、生產、管理方面相互滲透和結合;(4)現代科學發展的綜合化和整體化日趨強烈。
  • 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曾峻致辭 主辦方供圖  曾峻表示,德國觀念論的研究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修班」得益於長期以來對德國哲學的深入研究。
  • 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辨析——基於《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的解讀
    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史中,《德意志意識形態》無疑具有特殊地位,因為它不僅是馬克思創製並第一次使用德文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概念的文本,也是馬克思首次系統、單獨地述及其意識形態理論的著作。
  • 自動化文本情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自動化情感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應用領域又是什麼?本文結合研究團隊多年豐富的經驗和應用,從文本情感分析技術/方法應用的理解角度進行分享,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什麼是文本情感分析文本的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的目的是在於了解作者在特定文本中的情感態度,這些態度反映了作者在撰寫該文本時的個人情緒狀態,或是意圖經由該文本向讀者所傳達的情感。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現時代的思想智慧,通過對自己時代的作用而體現出多方面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思、概括、批判和預測的功能。1 反思功能。從辨證唯物主義立場看,反思首先是反覆思考,是對思維對象的再思,多思 。在思維的進程中,對象意識的反覆必然導致自我意識,反思思維是反覆思維的深化。反思具有反覆思維與反身思維的雙重含義,是思維之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辯證統一。
  • 楊章文:「觀念的秩序」:「意識形態」概念的分歧、嬗變與馬克思主義重構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公眾號致力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理論與當代中國學術研究動態跟蹤與傳播,設有著名學者觀點、馬列經典解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 陳曙光: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40年(1978-2018)
    文本研究方面,注重版本、文獻的考證、譯介和編輯出版,注重概念、範疇、理論、思想史的勘正、梳理和研究。文本研究包括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文本編譯和出版。在文本研究方面,我們的視野往往聚焦於經典作家,其實這是偏狹的。須知,經典馬克思主義有經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有經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存在於經典之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忽略了中國理論從何而來,藏身何處。因而,理論界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研究不多,楊春貴先生主編的《經典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原著十講》(2013年)大概是其中少見的代表性著作。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和開放的,就必然要求立足時代特點,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更好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脈絡和走向。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視野來看,世界仍然處於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從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大時代。
  • 安維復、吳瓊: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重新理證
    進而思之,重新反思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問題涉及馬克思恩格斯所有至少是主要經典文獻的解讀,在學術上需要(西方)哲學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文獻編目學的知識儲備及文本分析技術等。在最近承擔的國家哲社重大項目「西方科學思想多語種經典文獻編目與研究」中按索引分析方法在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述中檢索到1000餘條有關科學性的語句和論斷,發現一批有關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範疇的基礎文獻及其參考文獻。據此,本文主要討論如下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範疇問題及解題路徑;經典著作有關科學範疇的索引分析;科學性範疇在經典著作中的歷史呈現;幾點重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