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概念

2021-03-01 中國學派

總體性是馬克思從黑格爾處所汲取的多重靈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隱含的概念,也是馬克思思想深處的「潛流」。從某種意義上說,總體性從根基處塑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形態與理論特徵,構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邏輯,因此,當盧卡奇重提總體性時,激起了學界的持續關注與深入研討。在理解、澄清這一概念時,應規避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框架,在實踐的基礎與視域上,體悟生成性的總體性概念。

實踐基礎上的總體性概念

與蘇聯教科書體系對辯證法中普遍聯繫命題的闡釋不同,馬克思所強調的總體性並非一種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的抽象的、外在的普遍聯繫與統一關係,更不是多元事物與複雜狀態的「集合」。從更深層次的視角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統一性的尋求並非基於西方近代哲學的認識論框架,它不是將主體與客體分割開來,突出外在於人的世界的總體性,再以人之主觀認識去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最終,以認識論框架下的統一性來達成總體性。馬克思拒斥從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框架來理解總體性概念。同樣重要的是,在馬克思看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併不發生於某種至高的精神或神秘存在,也不發生於主體的認識論意義的抽象的能動性,主客體的統一隻能發生於實踐領域。實踐將主體與客體統一起來,這種總體性與統一性不是預設的,也不是通過將世界的多樣性和歷史性還原為某種實體而獲致的。馬克思反對這種還原論的思路,即反對將紛繁蕪雜的世界理解為某種邏輯在先或時間在先的存在之延展。在馬克思的潛在觀念看來,應在實踐的框架與基礎上理解總體性,其要義在於:主體與客體在歷史性的進程中發生聯繫並構建統一性。具體而論,在時間的展開及其趨向歷史之未來的進程中,在異化及其揚棄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逐漸實現統一性,這一歷程塑造並規定了馬克思的「現實」概念,即在「現實」的誕生歷程中一併生成世界的總體性與統一性。可見,在馬克思那裡,總體性意味著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性,它是一個生成性、歷史性的概念,同時,它也意味著歷史的未來向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成性的進程中,總體性不僅意味著主體將客體納入自身之內,從而使外在客體成為主體之對象,而且,它也意味著主體自身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揚棄,即主體以自身為對象,在實現總體性與統一性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和開顯主體自身。

物化批判內蘊於總體性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內學界以變革教科書闡釋體系來推進、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其中,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維度成為引人矚目的努力方向。它超越之前的蘇聯教科書闡釋話語體系,因為這種闡釋話語體系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對世界的整體性規律的客觀揭示,其主要缺陷在於將主體性囿限於主觀能動性的概念之中,並將其歸於客觀規律性的附屬層次。如此一來,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維度,混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18世紀歐洲唯物主義的原則區別,也消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近代西方哲學的變革性意義。基於這種批評性的反思,沿著主體性的維度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話語,成為「回到馬克思」的重要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結構中,主體性從屬於、內蘊於總體性,換言之,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的主體性概念應從總體性概念的角度去加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尋求統一性的思想目標,但是,它通過人的實踐來尋求統一性,因此,統一的基礎並非某種預置的、天命般的、抽象的外在實體,也不是神秘的精神力量在時空中的展開,而是具有主體性與能動性的實踐活動。總體性的實現絕非外在於人的主體性,相反,總體性包含著、意味著主體性。從主客統一的總體性維度來理解對象世界,這意味著拋開了對象世界、物的世界那種虛幻的獨立自足性,而從屬於總體本身。總體性破解了物的神秘性,進而批判、解構了資本主義的物化。基於此,才能理解馬克思早期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的揭示,也才能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類比修辭手法所批判的拜物教。物以一種獨立自足的形式超離於總體的範疇之外,並以一種客觀規律的形式虛幻地投影於人的意識之中,這就形成意識形態,並從意識、體驗、觀念、思想等深處對人進行精神的操縱與支配。在哲學層面,物化與拜物教表現為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的流行和泛濫。在馬克思看來,如果將對象世界置於主客統一的總體性框架中加以理解,那麼,對象世界則是生成性、發展性的主客體互動作用的投影,物的關係不過是人的關係、社會關係的反映。由此可見,總體性概念原則上就蘊含著人之主體性與物化批判,換言之,物化也就意味著對總體性的無視、遮蔽或遺忘。

從總體性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無論是從革命性、實踐性、批判性的思想特質,還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社會哲學、革命哲學、批判理論、異化及其揚棄、人的解放等主題領域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性都是其中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密碼。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作為通過歷史性過程實現主客體統一的總體性,從社會時間的維度來看,它將「現時」「當下」視為發展著的過程中的環節與中介,因而,含有總體性的歷史觀。在資本主義階段,這種總體性的歷史觀具有歷史批判與歷史超越的意義。從社會空間的維度來看,任何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生成和根本性消解,都不能從局部的、個別的部分去理解,而必須聯繫社會的整體架構,才得以真正切中社會問題與社會現象的實質。這也意味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必然在積累性發展的層面外,存在激進的整體性躍遷,因此,社會空間的總體性也意味著革命性。簡言之,時空維度的總體性均蘊含著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特質。從實現的基礎來看,主客體交互作用所生成歷史性的總體性,作為一種現實化的進程,它只能生成於實踐領域。所以,總體性與實踐性具有內在的親緣關係,它塑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邏輯。總體性還強調對象世界是實現主客之間對立統一的人的活動的產物,這意味著對物化世界抽象性的超越,也揭穿了物的虛幻的規律性。究其根源,這種抽象自足的物的規律性及其迷惑性的怪誕現象,均是物化意識的表現,屬於典型的意識形態,它以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作為其哲學層面的完成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此處,馬克思所指的「科學」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經驗科學,而是含有總體性內核的科學,也是具有批判性和主體性的科學。基於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馬克思對庸俗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也不難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科學」的批判。

從某種意義上看,德國古典哲學意味著對統一性、總體性的象徵性尋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超越,表現為它接過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基本衝動,卻以實踐、現實、歷史的形式尋求統一性與總體性。這種從象徵到實踐的轉向,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變革性意義。雖然,馬克思沒有以一種建構性的體系話語來系統呈現其內在的哲學思想,但是,作為文本的「潛臺詞」,其哲學思想散布於經濟學話語、歷史話語等諸多層面,其中,總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版圖的「樞紐」,也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甚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關鍵所在。

(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項目「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敘事維度的研究與宣講」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記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通訊員史金鈴)11月21—22日,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共同主辦的「德國觀念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屆德國哲學青年論壇」在上海召開。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大眾的哲學
    1990年5月,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成立,我被聘任為第一任部主任。在哲學課的教學中,我主講「哲學引言」和「哲學串講」以及「毛澤東哲學思想」「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等課程。主持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論稿》《毛澤東哲學思想新論》等哲學教材。  1993年7月,我被任命為中央黨校副教育長,8月兼任教務部主任。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哲學星空群星燦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最明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改變了哲學與哲學家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是沙漠裡的高僧,也不是喜歡閉門孤寂沉醉於自我直觀的「高人」,而是投身時代洪流的思維著的哲學戰士。中國共產黨從創立的時候起就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作用。毛澤東同志說過,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哲學。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全黨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
  • 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學術評價標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複雜的觀念系統。這種看法似乎與我們最通常的觀念相違反。我們常常用一個觀點(如勞動或實踐等)來闡釋它的總體性。也就是說,人們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像是在看待「觀點哲學」。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哲學筆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具有共同的旨趣和特徵,就是特別注重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地意識到和貫徹著反思的原則,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概括了自己時代的本質和規律。2 概括功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功能,是這種哲學把握人與世界的總體性關係的基本思維方式。立足於對事實和科學的概括,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純思辨的哲學思維區別開來。3 批判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滿足於概括地描述人與世界的現實關係,而是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這種關係做出評價。
  • 把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看家本領
    原標題:核心閱讀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一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通過重讀,更加明晰我們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遵循和應用規律辦事。
  • 加快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社會科學學科研究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形成和構建離不開核心概念的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概念既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現象認知的結果,又是進行新的知識生產的工具和手段。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需要通過核心概念來建構和支撐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馮契(1915—1995)是我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會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構了「智慧」說,為學術理論界增添了一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供了有益啟示。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1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內涵。(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性質(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內容(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功能(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根本特徵.
  • 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黃枬森是當代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和哲學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和學術貢獻主要集中於《哲學筆記》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與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這些研究具有共同的旨趣和特徵,就是特別注重並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圍繞「當代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向當代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原則」、「中外比較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思與前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論創新」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關聯  實踐思辨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組成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一種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作為其發展基礎,系統地闡述了思維同存在之間的聯繫,進而實現唯物主義同辯證法之間的統一,並藉以實現了將唯物論同本體論統一。
  • 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
    這就是說,科學追求的是真理,哲學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種價值,因而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一;科學是知識體系,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因而是知識體系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哲學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是以抽象的概念體系反映特定的社會關係和現實的社會運動,體現著特定的民族、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願望。所以,哲學不是科學,但它也啟迪人以真理;哲學不是宗教,但它也給予人以信仰。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狹義的來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具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廣義的來說既包含創始人的理論奠基,又包含了繼任者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有蘇聯理論體系、中國理論體系、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
  • 科西克對實踐概念三種變形的批判及創造性闡發
    一、實踐內涵的三種變形及批判  實踐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共識。在這一點上,科西克和其他思想家並沒有什麼不同。科西克也認為,哲學家真正的思想都凝結在一個或幾個核心範疇當中,「每個時代的哲學思維都要把它各方面的工作凝聚在一個以後將永垂於哲學史的中心概念之中」[2]。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這個「永垂於哲學史的中心概念」就是實踐。他說:「現代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實踐概念。」[3]在科西克的語境中,現代唯物主義哲學當然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