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2021-01-10 金臺資訊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基礎和實在內容,沒有學術內容或學術水平很低的學科體系很難想像;而話語體系只是學術體系的表達,不表達學術內容的話語不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話語。所以,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是學術體系的構建,是要在學術建設的基礎上建構起學科體系以及作為它的表達體系的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當然包括話語風格、話語方式等等,但它作為學術體系的表達,其實質或內核是觀念框架、理論框架,說到底就是思維方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南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決定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作為主要的博士研究方向。實行這個學術轉向的最重要的、前提性的工作,就是解決觀念框架的問題,也就是要超越長期局限於傳統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的話語體系。這樣才能融入政治哲學的學術傳統,才能同國際學術界交流對話。遵循學術傳統,政治哲學是講「應當」,即對政治事務進行正當性(主要是正義性)的追問,亦即倫理價值的追問,而傳統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所缺的正是價值論的維度。過去也有人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名義寫書、寫文章,但主要講的還是教科書裡講的階級、國家、革命的內容,一涉及基本的社會價值如自由、平等、人權等等,就難以與國際學術界對話。對於西方政治哲學(以自由主義為主要代表),我們長時期裡都是採取一種拒斥或簡單批判的態度,批判也常常是「各吹各的調」,而當這種批判被視為無效時,便只得處於一種失語狀態。我們現在引入價值論的維度,採用價值和科學相統一的觀念框架,就可以融入政治哲學的學術傳統,又能保持和發揚歷史唯物主義固有的話語優勢,政治哲學的研究路子就很順暢了。這很典型地說明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者是有機統一的。

建構合理的話語體系,語言的運用當然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狹義上的「話語方式」。話語體系要能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其前提和基礎是要注重研究中國問題,探索中國社會發展、變革的邏輯,講中國故事。但在這個前提下,也必須講究語言的運用。有學者說,中國人如果中文學得不好,中文基礎不好,不可能有深刻的思考,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用母語思維的,我想這個話是正確的。況且,中國語言有許多其他語言所難得有的優點,它精闢、簡練、準確、風趣,有的成語,裡面包含的是一個完整的有意義的故事,甚至是一個重要的思想體系。只是要注意,用中國話講哲學,不是要用「土話」「方言」,而是要用「普通話」講哲學。中國許多優美的語言可以直接使用,但也有些需要加以改造,使之成為足以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社會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普通語言。

作為哲學語言尤其應當如此。語言既要通俗,又要規範,規範是第一位的。因為哲學是概念性的認識,概念是用詞來表達的,用詞不當,表明概念不清晰、不準確,用這樣的概念是不能進行正確的哲學思考和哲學表達的。應在規範的前提下注意通俗化。哲學是很深奧的,但不能故作深奧。「故作」只有一法,即故意搞得不通俗,這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就不只是「缺點」,簡直就是錯誤,因為這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精神是相牴觸的。(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 陳晏清)

相關焦點

  • 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馮契(1915—1995)是我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會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構了「智慧」說,為學術理論界增添了一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供了有益啟示。
  • 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太容易把話語泛濫帶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評判裡面去。而在一個充滿相對主義、實證主義旨趣的學術追求中,該學科的信譽保證已然消融在更為無足輕重的數數人頭或教學規模的知性確定中。所以我們面臨著將數量繁榮轉化為真正關乎質的繁榮的問題。
  • 加快建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概念
    加快建構核心概念,有利於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話語體系,提升學科的核心競爭力。衡量一個學科話語體系形成的重要標誌,主要看這個學科有沒有其獨特的核心概念。加快建構核心概念是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話語體系和建構國家話語權的真正內核和有效途徑。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當今中國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為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不僅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使命和緊迫任務,更是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生命力所在。 當然,建構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話語體系,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踐行中國古代學術的「經世致用」傳統。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強調,「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⑤,強調要大力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並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在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
  • 中國話語與中國復興共命運!第二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天大舉辦
    李家俊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天在此舉辦論壇,深入研討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話語體系創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並在講話中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從挑戰看,新媒體話語「生活化」表達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科學性表述,新媒體話語「娛樂化」傳播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權威性傳播,新媒體話語「後現代性」建構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的輿論場域。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要從學科話語、實踐話語和表達話語等進行全面轉換。
  • 原初、實踐與習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體的三種基本形態
    (1969- ),男,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江蘇 揚州 225009  內容提要:《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奠基性論著之一,其用語形式的獨特性形成了一道別具風格的語體景觀作為這種語體景觀的三種語體樣式,原初語體、實踐語體、習得語體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體的基本形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原點理據、實踐檢驗和風物支撐。三種語體之間雖形式各異,但統一於社會實踐、社會生活,體現出同向型、同質型和發展型的關係面相。深刻分析認識這三種語體形態不僅具有透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歷史意義,同時也具備啟示當下「三化」工作的現實意義。
  • 陳曙光: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40年(1978-2018)
    在體系建構方面,注重研究教科書體系改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體系化構建。我國原有的哲學教科書打上了明顯的蘇聯烙印。蘇聯教科書體系在其邏輯框架、板塊設計、內容安排以及思想觀點等方面都有瑕疵,改革蘇聯版教科書體系至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學界的共識,爭議主要集中在如何改的問題上。
  •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宏觀話語與中觀話語自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構的重點。只有構建科學、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和人文社會科學,才能更好地引領我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等方面建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在國際上,可以佔領理論制高點,獲得話語權,傳播中國聲音,增強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如何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新華社記者就有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記者:為什麼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堅持理論自主性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每一個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本國實踐、歷史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貫徹理論自主性原則,必須在把握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立足於本國具體國情和實際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發展。依附於外來的理論標準、話語體系,在理論上絕不可能形成獨創性的建構,在實踐上必然遭致失敗。
  • 《共產黨宣言》首譯100年: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於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宣言》首譯及其所帶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既是一個理論事件,也是一個現實行動。一方面,它積極介入並參與當時諸多「主義」和思潮的理論鬥爭,另一方面,它又以理論的方式參與到了對現實的理解和改造之中。
  • 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讀《大眾哲學》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參觀艾思奇紀念館時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批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艾思奇《大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精品力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重讀《大眾哲學》,感悟經典魅力,傳承經典精神,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重要意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概念
    物化批判內蘊於總體性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內學界以變革教科書闡釋體系來推進、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其中,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維度成為引人矚目的努力方向。它超越之前的蘇聯教科書闡釋話語體系,因為這種闡釋話語體系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為對世界的整體性規律的客觀揭示,其主要缺陷在於將主體性囿限於主觀能動性的概念之中,並將其歸於客觀規律性的附屬層次。如此一來,遮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維度,混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18世紀歐洲唯物主義的原則區別,也消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近代西方哲學的變革性意義。
  • 陳曙光 陳雪雪:話語哲學引論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海澱  100091)   [摘要]  話語本質上是一個哲學問題,關乎個人、社會、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話語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在特定歷史語境中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
  • 話語分析與中國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
    【論點摘編】      朱人求在《學術月刊》2016年第9期撰文指出,話語是關於某個主題的語言陳述的總和,是人與人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語言或文本而展開的社會交往與關係建構實踐。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中,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向與會學者發出倡議:「要營造一批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學術互鑑、學術分享的平臺,在中國鑄就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地,推動國際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更加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三大體系」的建構
    ,深化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研究,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內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形成了以中國新聞實踐和新聞教育為基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新聞學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成為中國新聞學的發展方向。經過70年的探索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內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立起以中國新聞實踐和新聞教育為基礎的新聞傳播學科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