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蘇軾用簡單的八個字說出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真正有勇之人是要謹慎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表現出愚鈍,這話不論在古代還是近現代都適用。
古有楊修恃才放曠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今有他輔佐張作霖成為海陸空大元帥,曾有人稱其為東北不丟的保障,可同樣因為自己的高傲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他是哪位呢?
理論到實踐
他就是楊宇霆,1885年出生在河北省,後跟隨祖父進入關外生活。10歲的時候展現出自己過人的記憶力,在私塾先生的介紹下前往鐵嶺縣張秀才書館讀書。1904年,他從先生那裡得知科舉制度即將廢除,但由於東北是清朝的發源地,就可以多考一年。
勤學苦讀的他最終成為了滿清王朝的最後一任秀才。19歲的楊宇霆考取了奉天學堂的插班生。學校開設的數理化,英語課程他都沒有接觸過,但在畢業的時候,楊宇霆的所有成績位列全校榜首,畢業後被保送至日本留學,於1911年返回國內。
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所有讀書人無一不是寒窗苦讀,但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人少之又少。楊宇霆無疑是幸運的,他的成功是偶然的,因為舊體科舉雖然廢除,但影響還在,新時代的楊宇霆無論在朝在野,都會被人高看一眼。
同時楊宇霆的仕途之路一帆風順的原因,是其能夠把知識靈活地運用。一般來說中國傳統科舉選拔的人才大多都是頑固不化的老古董,面對當時西方先進的理論知識嗤之以鼻,缺乏對於現實生活的熱情和敏感。
而從海外留學歸來的人往往認不清國內的局勢,生硬的把國外的故事套用在國內的環境裡,成為了現代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楊宇霆吸取兩者的優勢,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優勢。
能夠成功的人一定能將理論融入進實際,因為理論掌握得再好,但它一定有些無法預估到的變量,一旦變量發生變化,原本的理論反而會成為負擔。
伯樂與千裡馬
楊宇霆把知識融入進現實,升官發財的道路就出現在了面前,等待著楊宇霆一步一步攀登了。張作霖看重了楊宇霆的能力,把他招入麾下。在張作霖麾下的楊宇霆常被人稱作"智囊""小諸葛",一方面是部下對他的阿諛奉承,另一方面也體現其足智多謀的一面。
楊宇霆也接受了這個名號,覺得自己在張作霖的身邊就仿佛是劉備身邊的諸葛亮一般。千裡馬需要伯樂的賞識,楊宇霆也是憑藉在張作霖的賞識才有了如此大的發展,看出想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僅要靠著自己的不斷努力,找到好的幫手就會順風順水,畢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建立海軍,修建鐵路
楊宇霆協助了張作霖做了四件大事,第一是建立東北海軍,讓軍隊自成體系,增強自身實力;第二是發展經濟,制定田賦制度,在地主手中拿出大量未開墾的土地交給農民種植,發展生產。
第三是修建公路,楊宇霆明白戰爭的機會轉瞬即逝,如果沒有交通的主動權,那無論多麼強的軍隊都會被陷入泥潭。當時的東北鐵路主權歸日本所有,楊宇霆就修建公路,當戰爭開始後就用公路與日本軍隊周旋。
第四是置辦工廠,自製武器和彈藥。楊宇霆這樣的一通操作讓東北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大幅提升,讓對於東北垂涎欲滴的日本政府收起了自己眼饞的目光,不敢輕舉妄動。
楊宇霆不光在這些方面有所貢獻,同時還把目光放在了部隊的教育方面。張作霖的手下將領很多都是土匪,基本不識字。要論騎馬放槍,打家劫舍都是行家,但要指揮數萬人的現代化戰爭,個個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
1924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出動十萬人結果打起仗來亂做一鍋粥,指揮完全下達不到部隊,僅僅7天就大敗而歸。
吸取教訓的楊宇霆很快就改變了指揮系統,採用現代化的軍事理論指導部隊,對奉軍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後的奉軍煥然一新,各級軍官都是軍校出身,有著極高的戰鬥素養。升級版的奉軍很快就統領了北京、江蘇、安徽等等地區,整個長江以北基本都被佔領,張作霖也成為了海陸空大元帥。
教育是立國之本,也是立軍之本。拿傳達指令舉例,當將軍腦中有了某個想法,需要表達清楚,接著需要下屬明白將軍的意思,最後要按照指令行動,倘若缺乏教育,整個軍隊就會亂套,相反若是整個軍隊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指令的快速傳達領會就會在戰爭中佔得先機。
作繭自縛殊不知
可就像鰲拜與乾隆,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一樣。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小六子繼任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小六子想要削弱先父的餘黨,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勢力,擬任楊宇霆為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這一下就激怒了楊宇霆。
楊宇霆認為自己是跟著張作霖南徵北戰的老將,你這個小毛孩子就這麼對待我,就像公司董事長離職後,兒子接任,對著老員工下達命令時,老員工就會心裡犯嘀咕,瞧不起這個新來的。楊宇霆與小六子的矛盾愈發的激烈,楊宇霆對小六子動輒辱罵,認為他是個小孩子,做不了大決定。
這時的楊宇霆已經被欲望吞噬了,甚至狂妄到公開宣稱:"小六子籤下的哪一筆條約不是得我先同意。"都說"飛鳥盡,良弓藏",懂得看清局勢格外重要,保持著謙遜的心才能走得遠,不管有了多大的本事,不把有權的人放在眼裡,早晚都是枚定時炸彈,會被引爆把你炸到。
慘遭處決
楊宇霆最後死於自己的恃才放曠上,覺得仗著老帥給的職位能在新帥手裡繼續適用。極度的狂妄怎麼能不讓小六子記恨,最後在1929年小六子暗中把楊宇霆處決在老虎廳,當時楊宇霆年僅44歲。
於理,楊宇霆不該死,東北當時急缺人才,他的能力之強,甚至胡適在其逝後評價道:"他不死,東北必不會丟。"可於情,楊宇霆死得不冤。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與其說楊宇霆是被小六子暗算的,不如說是他自己把絞死的繩索繞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切記低調行事,小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