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為魚,實則非魚是黃金
鮑魚(Abalone),其名為魚,實則非魚,種屬原始海洋貝類,單殼軟體動物。由於其形狀恰似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Sea-ear)。全世界已命名的216種鮑魚中,分布在我國沿海的鮑魚有7種,其中又以北部渤海灣出產的皺紋盤鮑和東南沿海的雜色鮑最為多見。
近40年來,全球鮑魚產業發展之迅猛、貿易之火爆,遠超食堂們的想像,其生產已經從野生捕撈轉移至養殖,如今超過95%的鮑魚供應來自於水產養殖業。
今天,水產先聲對我國鮑魚產業進行分析,期待能夠為鮑魚從業者對鮑魚的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有更加清楚明晰的了解,進而探索我國鮑魚產業的發展潛力,為促進我國鮑魚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支持。
一、食性與營養需求
鮑魚鮮品可食部分蛋白質24%、脂肪0.44%;幹品含蛋白質40%、糖元33.7%、脂肪0.9%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種對人體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鮑魚因富含穀氨酸,味道非常鮮美。
1、鮑魚的食性
鮑魚的生長周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受精卵—擔輪幼蟲—面盤幼蟲—幼鮑—成鮑。幼蟲到幼鮑階段,主要依靠吻,以舐食的方式攝食附著性硅藻類 ,幼鮑時期攝食小而柔嫩的其他藻類,成鮑則為雜食性,食物種類中以褐藻為主,兼食綠藻、紅藻、硅藻、種子植物及其它低等植物。
鮑魚喜歡軟的食物,並且吃得很慢。攝食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晝伏夜出,攝食量和消化率都是在夜間最高,日落後2~3小時和日出前2~3小時常是它們的採食高峰期。
2、鮑魚的營養需求
鮑魚不是魚,鮑魚的營養需求自然與水產魚類不同,鮑魚的天然餌料中含有40%~50%碳水化合物,鮑魚對糖的需求量大致為35~40%,蛋白質需求為35%左右,脂肪需求約為3%~5%(劉興旺,2006)。
目前,鮑魚的餌料主要為天然餌料和配合飼料。
天然餌料主要為大型藻,褐藻、紅藻和綠藻三大類,很奇妙的是,鮑魚殼的顏色隨著他所攝食的藻類而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市面的皺紋盤鮑是紅綠相間的,沒錯,在鮑魚小的時候吃海帶,殼色是綠色,長大了吃龍鬚菜,殼色就變成紅色了。
目前已有研究證明,利用從大藻類中提取的活性因子也可改善鮑魚的健康狀況,增強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由於大型藻類的胺基酸組成不同,因而飼餵混合大藻飼料可以達到必需營養素和胺基酸的良好平衡,促進鮑魚生長更好的生長(Viera et al,2011)。
目前我國的鮑魚配合飼料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粉狀飼料,主要用來投餵稚鮑和幼鮑;另一種是沉性片狀飼料,主要用來投餵成鮑。片狀配合飼料厚1毫米左右。長形薄片的長為12~14毫米,寬為8~l0毫米;圓形薄片的直徑約8~12毫米。
二、全球鮑魚養殖現狀
世界上鮑魚主要產地有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南非等國家,其中主要養殖國家為中國、韓國和南非。
全球主要養殖國家中,中國是最大的鮑魚產出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國。在過去十年裡,中國鮑魚產量增長了四倍,承擔了全球近90%的增長量,目前我國的鮑養殖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87 %左右,主要養殖品種為皺紋盤鮑、九孔鮑和雜色鮑。
隨著全球鮑魚養殖技術成熟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韓國開始發展鮑魚養殖業,並於2014年開始成為全球鮑魚第二大養殖國,但與中國相比,其產量相差近10倍,且養殖主要採取小型養殖模式。
全球主要鮑魚養殖國家養殖產量(噸)及佔比(%)(數據來自FAO 2020)
三、我國鮑魚產業發展歷程
我國鮑魚養殖研究起源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經歷鮑魚養殖技術的突破與創新,現已成為中國水產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鮑魚養殖技術的成熟,鮑魚養殖向上下遊產業鏈進行拓展,形成了集育苗—養殖—加工—運輸—銷售—貿易為一體的鮑魚產業體系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鮑魚生產國。
過去我國對鮑的利用,僅限於自然採捕。由於鮑魚的經濟價值很高,各產鮑國十分重視鮑魚的人工育苗和養殖。在1970年代先後,我國取得雜色鮑和皺紋盤鮑人工育苗成功。1980年代中期,在北方開始皺紋盤鮑小規模商業化養殖並逐年增長。1990年代,福建和廣東等南方沿海從臺灣引進"九孔鮑"的親鮑和陸基水泥池養殖技術,發展迅猛。然而南方的九孔鮑養殖於1999年開始遭受冬季暴發性死亡和苗期"脫板症"的嚴重危害,鮑魚養殖陷入低谷。21 世紀初,通過皺紋盤鮑和日本盤鮑雜交培育出的新的皺紋盤鮑品種在福建省試水養殖成功後,中國鮑魚產業實現了快速擴張。隨著皺紋盤鮑雜交育苗技術大範圍推廣,中國實現了優質鮑種苗的穩定、充足供應。
四、我國鮑魚產業現狀
1、我國鮑魚養殖情況
過去近二十年,是我國鮑魚產業發展的黃金階段,由於我國擁有巨大的鮑魚市場和優良的養殖自然條件,鮑魚養殖產量迅速增長。2003年我國鮑魚(海水養殖產量約1.1萬噸,2013年產量突破 10萬噸,較2003年增長10倍,其中 2010 年~2012 年增幅最大,每年同比上一年度增幅30%以上,2019 年高達 18萬噸,16 年間增長了 16 倍;同比2018年增10.48%。
2003-2019年我國鮑魚養殖量(數據來源漁業統計年鑑)
皺紋盤鮑是目前我國養殖主導品種,除海南、廣東少量養殖雜色鮑外,主產區基本是養殖皺紋盤鮑雜交種。皺紋盤鮑最初是生長在水域溫度較低的北方海域,上世紀 90 年代初,獐子島漁業實施了著名的「北鮑南養」工程後,現在皺紋盤鮑在浙江、福建沿海也已經有大規模的養殖。
2、我國鮑魚養殖分布
正所謂「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福建」。作為世界第一養鮑魚養殖大國,我國進行鮑魚養殖的省份主要聚集在福建省、山東省和廣東省,其中以福建省尤為突出。2019年全國鮑魚產量18萬噸,直接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福建省鮑魚產量超過14萬噸,養殖產量佔全國近80%,其次為山東省其次是山東佔比 11.9%,廣東佔比 6.5%,遼寧佔比 1.6%,其他地區共佔比 0.2%。
我國鮑魚養殖分布情況(數據來自2020中國漁業統計年鑑)
我國鮑魚產業化程度不高,南北差異較大,經營主體南方以家庭散戶為主,北方少數地區 (山東、遼寧)以集中經營為主。
「南鮑北養」和 「北鮑南養」的對調養殖模式充分利用了中國南北方養殖鮑魚的優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並使鮑魚養殖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我國鮑魚育苗情況
近10年,我國鮑魚魚苗數量雖有起伏,但總體呈增長的趨勢。其中,2015年我國鮑魚育苗數量達到最高點,育苗數量為1296058萬粒,同比增長90.08%,2016我國鮑魚育苗數量下降到713935萬粒,同比下降44.91%,隨後呈現緩慢增長,2019年我國鮑魚育苗數量865215萬粒,同比增長5.00%。
我國的鮑魚人工育苗和養殖,現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技術工藝和相當大的生產規模。目前,共有3000家以上的在遼寧、山東、福建等地,建設了一批具有先進設施和生產技術的鮑魚育苗場和養殖場,每年都可生產出相當數量的鮑苗和商品鮑魚。
2010-2019年我國鮑魚育苗數量(數據來源漁業統計年鑑)
五、我國鮑魚產業鏈發展情況
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中國鮑魚產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產品價值不斷增值放大,產業體系趨於完善。
鮑魚產業鏈的最上遊是育苗產業,中國南北方均已實現工廠化育苗,養殖環節已經形成了底播增殖、池塘圍堰養殖、軟式浮筏養殖、漁排養殖多種養殖模式並存的局面, 具有顯著的區域特色,市場流通環節中,鮑魚產品以鮮活品和加工品兩種產品形態參與市場,分別構成鮮活鮑魚主產業鏈和加工鮑魚主產業鏈;銷售環節中,得益於先進的儲藏和運輸方法,鮑魚可以從原產地運輸到國內各大城市以及國外地區,廣州、 福建、上海、青島、北京、大連等地已經建立了較大的海產品批發市場,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批發商、 零售商群體。鮑魚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加工、銷售、 出口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的鮑魚輔助產業鏈也已建立,涵蓋了育苗餌料產業,海帶、龍鬚菜養殖產業, 專用器材以及其他投入品生產產業等一系列基礎支撐產業。
鮑魚主產業鏈和輔助產業鏈
六、鮑魚出口現狀
中國鮑魚在全球鮑魚出口貿易中有趨於壟斷的趨勢。2007 年中國鮑魚出口量 僅 有100t, 佔世界鮑魚出口量的2.01%, 中國鮑魚出口額2007年為200萬美元 ,僅佔世界鮑魚出口額的0.82%,出口量與出口額遠低於同期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秘魯等國家。而到了2017 年, 中國鮑魚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增加到 1.14萬t和4.51 億美元, 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59.27% 和163.68%,出口量與出口 額均居世界第一。
中國與世界其它各國出口量與出口均價(圖片來源:世界農業,張紅智等,2020)
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是中國鮑魚出口的主要地區和國家,2018年這幾個地區和國家佔據當年中國鮑魚出口額的97.04%、 出口量的96.26%,華人仍然是主要的消費群體,要擴大出口量,就必須製作出適合非華人飲食偏好的產品類型。
七、我國鮑魚產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鮑魚產業的不斷發展,鮑魚產品市場呈現出供過於求的發展態勢,供求不均衡態勢加劇。養殖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海上養殖區域空間不足及海洋富營養化、種質資源退化、養殖密度過大、養殖病害問題逐步顯現、天然餌料供應不足且人工餌料基礎研究不足、價格波動大、出口市場集中且品種單一等問題突出,嚴重製約著鮑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供求配置失衡
由於鮑魚的需求量大,市場良好,近幾年有不少的養殖者進入市場,每個鮑魚生產者,出於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都有擴大產量、增加收益的動機,當產量逐步升高,供求產生差異時,產品的價格就會隨著供求比例的變化有較大的波動。我國的鮑魚養殖品種單一,培苗及養成季節都相同,在攝食高峰期對活飼料的需求量很大,這就造成了養殖成本升高,同樣也使鮑魚上市時間過於集中,大家競相拋售,供大於求,鮑魚價格猛跌。加上境外鮑魚的走私,養殖者幾乎無利可圖。
2、養殖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隨著沿海各種經濟行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放到沿海水域,導致近海岸養殖區水域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養殖區餌料殘留及糞便較多,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指標下降,赤潮頻發,病害連年加劇。此外,鮑魚養殖主要為中、小規模養殖,養殖戶環保意識參差不齊,一些養殖戶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養殖廢水,加上養殖海區養殖密度大、數量多,水體和病害相互交叉汙染,嚴重加深了汙染程度。
3、海洋養殖空間容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沿海水產養殖業的養殖空間呈現越來越匱乏的趨勢。港口、臨海工業和旅遊業等強勢產業擠佔鮑養殖空間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海上適養空間卻來越小。由於市場經濟利益的推動,有的地方盲目發展,養殖戶數量過多,養殖區布局混亂,戶間間隔極小。鮑魚養殖是現代海水養殖業的一個系統工程,過於密集,排人量大大超過海區的容量,超過海水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淨化自淨能力,鮑魚養殖場的分布過於集中,已經大大超過該海區的生物荷裁能力,在條件惡變的情況下造成養殖鮑魚低溶氧,缺氧事件頻發,當某一養殖條件發生惡變.鮑魚免疫力下降.導致了病害的暴發及流行。
4、天然餌料供應不足,人工餌料基礎研究不足
餌料是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鮑魚養殖業的的發展,天然餌料早已出現供不應求的 局面,但我國鮑魚人工餌料基礎研究不足。不同地區鮑魚天然餌料有所差異,但多數以投餵海帶、龍鬚菜 和海藻為主。但近年來,海帶等天然餌料價格持續升高,如2019年冬季,大連地區新鮮海帶價格高達在2~3元/斤,龍鬚菜價格高達1元/斤,大幅增加了養殖成本。而我國鮑魚人工配合餌料營養成分不全面、工藝落後,至今配合餌料多以藻粉或海帶粉為底料,添加動植物蛋白粉、脂肪等,配合餌料食用率和利用率明顯低於天然餌料,同時餌料殘留容易造成養殖水域汙染。
5、鮑魚種質退化
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我國先後進行了皺紋盤鮑和雜色鮑雜交、皺紋盤鮑和日本盤鮑雜交等,並成功育出適合我國沿海的鮑魚新品種。90年代中期,南方的鮑魚種苗大量短缺.養殖的種苗大多來自於福建東山縣。由於東山縣的鮑魚場大部分片面追求利潤,並不對親鮑進行認真的選育,也沒有引進異地親跑進行交配,因此,培育出來的鮑魚苗都是近親繁殖的後代。近十幾年來,漁民為追求利益,長期近親繁育、累代養殖,嚴重破壞了皺紋盤鮑原種品質,造成雜交物種成活率低和生長率明顯降低,出現物種退化、抗逆性低等問題。此外,一些養殖戶只追求數量,但理論知識不足,憑藉經驗強行催產,也是導致鮑魚幼苗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6、 病害問題
近年來,鮑魚養殖產業面臨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全國沿海近水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造成了赤潮、褐潮等自然災害,影響鮑魚養殖產業,如2002 年、2003 年、2008 年和 2012 年赤潮頻發,導致鮑魚缺氧、中毒,同時也加速了疾病傳播。另一個是隨著環境的惡化,各種疾病頻發。如1992年~1996年,皺紋盤鮑受「裂殼病」影響產量速減,使九孔鮑後來者居上輝煌一時;1999年~2002 年,九孔鮑遭到冬季暴發性死亡和苗期「脫板症」,鮑魚產業陷入低谷。
現代海水養殖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於防病治病要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處理,單純某一措施或是某一藥物起不了大的作用。就鮑魚養殖業而言,病原微生物已經存在於養殖水體或環境中,只要發生應激性環境條件,就會使鮑魚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達到致病閾值的水平,鮑魚疾病就暴發了,由於同一海域密集的鮑場都有病原形成,當某一養殖條件發生惡變.鮑魚免疫力下降.在海水中幾種致病弧苗的重複感染下,就加快了鮑魚的死亡,引發病變。
八、對策探討
1、加強宏觀管理,使鮑魚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目前鮑魚各主養區內養殖密度普遍偏大,養殖區潮流不暢通易致局部溶氧不足,建議當地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養殖區水文動力環境的基礎上,對鮑養殖區布局重新進行科學規劃,適當減少單位面積鮑養殖籠數和養殖數量,確保區內各部分潮流暢通,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實,以優化養殖布局,減少在高溫期和赤潮災害來臨時的損失。政府部門應該制訂相關法規,控制每一海域的鮑魚弊殖的數量,引導鮑魚場建設不要過於密集,以便減少養殖自身汙染,使海區的自淨能力大於養鮑場的汙染能力。
2、加強種業建設
按照目前的養殖產量估算,我國鮑苗年需求量約40多億粒,但2011年產苗量已達到86億粒,供過於求,而鮑育苗場達數千家之多。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鮑育苗場的規範管理,整並鮑苗場,減少廠家,提高質量,堅決淘汰劣質種苗、病苗和尾苗,重新制訂鮑育苗技術標準和鮑苗質量標準。其次,要加強鮑新品種培育與推廣力度,對皺紋盤鮑,重點培育耐高溫(南方適養)和耐低溫(北方適養)的新品種,對雜色鮑,重點在雜交種的基礎上培育生長快的新品種。加快鮑種業工程建設,在鮑魚養殖集中區應儘快建成鮑魚遺傳育種中心、良種場和育苗場三級種業體系,並將種鮑培育專業化,促進鮑養殖實現良種化。
3、增大防病力度
鮑魚養殖中常見的有裂殼病、肌肉萎縮症、潰爛病、膿皰病、氣泡病等,對於海上浮筏養殖,因為養殖密度高、範圍大,加上藥物治療成本高、操作不易等特點,應以防禦為主,定期對養殖設備進行衝洗、消毒,適當減少餌料投放,監測水體溶氧,增加溶氧設備,及時清理網箱內的死鮑和發病鮑魚,減輕病害傳播。對於陸基工廠化養殖,操作簡單、可控,要深入研究鮑魚致病機理,以治療和防控病害為主,研發治療鮑魚疾病的新藥物。
4、養殖技術改進
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對養殖技術改進,進行多品種養殖和不同季節養殖。這樣,各鮑魚場的生產布局就可相互間隔開,可以進行差異化上市,也不會集中拋售鮑魚,保持生產的相對穩定。
另外,養成期配合飼料研發需要攻關,同時配合飼料使用要與養殖方式改革相配套,積極篩選新的適於高溫生長的大型海藻種類,加強研究龍鬚菜等海藻栽培技術,確保鮑餌料的穩定供應,降低餌料價格。
九、鮑魚產業價值
產業效益
減碳
隨著鮑魚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鮑魚養殖器材產業、海藻養殖產業、鮑配合飼料產業、鮑加工產業和運輸業等快速發展,已形成了較完整的鮑魚產業鏈,如近年的養殖海藻價格比鮑魚大量養殖前高出2~3倍,鮑苗飼料企業作為新興的飼料企業已發展到幾十家,鮑魚加工企業也開始興起,新產品不斷推出。鮑魚養殖及其帶動的相關產業極大地促進了沿海漁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對漁民致富和社會穩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鮑養殖也有積極的減碳等生態價值。鮑養殖促進海藻養殖的大發展,不僅使海藻養殖業者增收,對於減碳和減低沿岸海域富營養化風險、控制赤潮發生也有重要意義,因此鮑魚養殖的生態效益顯著。
十、鮑魚行業前景展望
市場決定產業的發展。從近幾年養殖鮑魚的市場價格波動情況看,隨著產量的上升,價格明顯回落,利潤空間壓縮,說明鮑市場容量有限,因此進一步發展鮑魚養殖需要擴充鮑消費群體。通過拓展內地省份的鮑魚消費市場,增加出口,相信鮑魚養殖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由於受到養殖空間、市場容量、飼料資源等的限制,養未來幾年鮑魚養殖將可能由快速發展進入數量調整、質量提高的新階段。
參考資料
[1]張紅智,王波,慕永通.經濟學視域下中國鮑魚產業的成就、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建議[J].世界農業,2020,(5):39-46.
[2]李帥鵬,晁珊珊,高仕林.我國鮑魚養殖產業現狀與對策[J].江西水產科技,2019,(6):44-46.
[3]柯才煥.我國鮑魚養殖產業現狀與展望[J].中國水產,2013,(1):27-30.
[4] 中國農業網資訊中心,南方鮑魚養殖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
[5]劉興旺,劉付志國. (2006). 鮑魚的營養需求與飼料. 科學養魚,2006(8), 72-73+75.
[6]Viera, M. P., Vicose, G. C. D., Gómez-Pinchetti, J. L., Bilbao, A., Fernandez-Palacios, H., & Izquierdo, M. S. (2011). Comparative performances of juvenile abalone (Haliotis tuberculata coccinea Reeve) fed enriched vs non-enriched macroalgae: Effect on growth and body composition. Aquaculture, 319(3-4), 423-429.
責任編輯 | 劉伊文
文章撰寫 | 劉伊文、Fyoung
圖文排版 | 劉伊文
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