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咖啡館》文明將亡時,就沿存在主義溯源而上

2020-12-20 吳木杉

世界不會一直壞下去,但是會越來越壞。

尼採哭馬與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

試想一個情景,你在一家餐廳吃飯,滿心苦悶,突然抑制不住詢問鄰桌的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被你詢問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會將你當做瘋子神經病,而如果你遇到了我,或者任何一個了解過存在主義的人,他們也許會緊緊擁抱你,共同哀嘆你個人的痛苦,就像尼採當年在圖靈緊緊擁抱那匹受盡磨難的老馬一樣。

尼採

尼採的這個傳說曾讓人深深震撼,而我最近讀到這個情節,就是在這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不僅是尼採,書中更是展示了一批哲學家的群像,將這些似有距離感的先人最真實的一面刻畫了出來。整部書像是一個繁複浩大的人物傳記大集合,在人物的記述中將歷史、傳記與哲學結合在一起,以史詩般恢弘的視角,激情地講述了一個充滿了鬥爭、愛情、反抗與背叛的存在主義故事。

我在上面提到了一個詞——存在主義,雖然帶有主義兩個詞,並且很多人往往將其緊跟「哲學」二字,但是它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哲學,它是一批哲學家和思想家進行的一種標籤化的分類,可以說是帶有存在主義特點的哲學,哲學家,作家,藝術家,乃至賈伯斯都算是一個存在主義者,他身著黑色的高領毛衣就是存在主義者的標配裝束。

賈伯斯的黑色高領毛衣是存在主義的典型裝束

學界普遍定義存在主義是一種反實證主義,強調人類情感與體驗,在保存模糊性同時而努力解釋混沌且偶然的世界的終極倫理的一種理性主義,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實證而得到答案,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

哲學也好,存在主義也好,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也是人類好奇心甚至更高一層的思索本能所衍生的。比如人類第一次抬頭仰望星空,想要了解那些星辰運行的規律,物理學應運而生,比如人第一次憂患於疾病與生死,想要了解生命最本質的狀態,生物學應運而生,比如你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充斥在各種信息海洋;目睹社會中最慘烈與血腥的暴力而深深憂患;有感於一種制度的公正完善之時,你對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也產生了好奇心,哲學與社會學也會應運而生。

存在主義產生的時代,給予人類無限包容的宗教已經式微,整個西方社會也因為一戰打破了長久的夢幻美好,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暴露無遺,人們想要追溯自己存在的意義,以及想要知道世界究竟要前往何處,存在主義就這樣應運而生。

一戰後的斷井殘垣

存在主義倡導思想要落到實處,人們要實幹而不是困於書房只做研究,因此眾多的存在主義學者往往也是社會運動的倡導者。存在主義簡單來說是一種人文主義,它關心的是具體的人類的存在與情感需求,這也是存在主義的難能可貴之處,它沿襲了古希臘哲學最寶貴的人文主義內涵,柏拉圖的對話《泰阿泰德篇》中曾援引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主義也呼應了這人文主義的發端。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先於本質的,存在先於感知,人是自由的,人在自由選擇中為自己負責,在選擇中塑造自身。

存在主義與獨木橋上戰戰兢兢的人類文明

了解了存在主義後,才發覺我們的社會乃至我們自身的問題,都可以從這個思想中找到啟發所在。任何一個不想庸碌,想要去探究我們自身,探究我們生活環境的人都應該去了解這個思想,也許剛開始有些枯燥難懂,但是,人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要推進自己進入從未踏足之地,進入更加豐富的思想匯聚之地,品嘗前人累積的累累碩果,直到自己也能留下思想的種子。

《存在主義咖啡館》曾被紐約時報選做2016年度十大好書,可見世界級權威媒體對這一思想體系的重視。《存在主義咖啡館》是一部存在主義的入門以及奠定對這一思想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作,書裡充滿了熠熠生輝的名字,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胡塞爾、克爾凱郭爾……

存在主義者群像

這本書通過對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的描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群星閃耀、思想迸發、滿懷熱會熱情與責任心的黃金年代,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書中寫到薩特當年演講,參加的學生眾多,擠到根本靠近不了售票的桌子最後只能無票進入,以及最後寫到薩特的葬禮無數的人街頭送行,薩特的去世也標誌了一個「存在主義」的時代的逝去。

薩特的演講與葬禮

存在主義從克爾凱郭爾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開始(19世紀末),到二戰後薩特和加繆達到頂峰(50年代),70年代後基本滅跡,讓位於解構主義哲學。

從鼎盛的熱情到最後死亡的熱情,象徵了存在主義的興盛和消亡,看到這裡讓人深感悲憫,因為承接存在主義的解構主義,又將哲學束之高閣去研究文字遊戲了。而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的不就是實幹的思想家嗎?最缺乏的不就是真的可以指導我們怎麼去正確選擇的思想嗎?

作者照片

這樣到了另外一個命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咖啡館》的作者沙拉·貝克維爾在書中曾發出詰問:

我們發現,我們受監視和管控的程度已經非比尋常,我們的私人數據被拿去謀利,我們被提供著各類消費產品,但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做任何太具破壞性的事情,各種各樣的事件也在不斷提醒著我們,種族、性別、宗教和意識形態衝突其實根本沒有結束。那麼,或許我們已經準備好再來討論一下自由了—而且從政治的角度討論它,同樣意味著要從我們的私人生活角度去討論它。

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閱讀薩特論自由,波伏娃論壓迫的隱蔽機制,克爾凱郭爾論焦慮,加繆論反叛,海德格爾論技術,或者梅洛·龐蒂論認知科學時,有時會覺得好像是在讀最近的新聞。他們的哲學仍然很有價值,不是因為它們是對的或者錯的,而是因為它們關注的是人生,因為它們挑戰的是人類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我們是誰?和我們該怎麼做?

問題從未得到過解決,但是存在主義之後的哲學更多的像是「遊戲」,因為20世紀後期物質文明得到過一次巨大的飛躍,人們陶醉於既有成就之中,對問題選擇了視而不見,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後,存在於人類社會亙古未變的問題又一次爆發出來:人與自然的相處,人類文明的走向,人權的踐踏,世界層出不窮的暴力恐怖,階級分化貧富差異……

巴黎恐怖襲擊後的群眾悼念活動

人類文明的走向從來不是一片坦途,而是懸掛於獨木橋上戰戰兢兢,比如不久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度,朝核問題進一步複雜化,從今年開始發生不斷地恐怖襲擊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隱患。存在主義倡導人們正視問題,並且去以人的角度解決問題。這在現在「將人不當人」「被驅不異犬與雞」的魔幻世界裡,尤為意義重大。

火車變軌與杏子雞尾酒

最後,我想聊聊存在主義的意義,相比於它的定義和作用,這是個更加形而上的話題,但同時也是觸及存在主義更深處更精彩之處的必經之路。

存在主義的意義,要從兩個方面來談,一個是存在主義本身對於「意義」的界定,另外一個是存在主義本身所具有的意義。

存在主義對於「意義」的界定,是存在主義最為精彩的一部分,雖然每個存在主義者都有完全不同的體系,而存在主義的目標是一樣的:解放人性,創造一種可以解釋生活選擇的哲學。

這一點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作者援引了關於薩特的一件趣事有所體現,有一個年輕人向他提出了著名的「火車變軌選擇」問題,即兩條鐵道上分別綁著五個人和一個人,你可以自由變軌,決定這兩批人的生死,這裡面充滿了變數,沒有人可以界定這些人對你個人的意義,直接影響到你的選擇。

而薩特給他的答案就是:你是自由的人,那就去選擇吧——也就是說去創造吧!

薩特和波伏娃

這個答案似乎不是答案,但是薩特想要表達的是,你也許受著某種規範去決定自己的行為,但是這些規範僅僅只是你要選擇的背景而已,但是你仍然是自由的,你可以去進行自由的選擇,而只有選擇之後,才能表明你是什麼樣的人。

這個小事情就點明了存在主義的巨大意義:突破限制,去解放你的人性,只有選擇和做真實的事情才能體現你的人性。如果人生一開始就被賦予意義多沒意思,存在主義就是要讓人自己給自己賦予意義。

就像另一位存在主義者——俄國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說的:

在無窮無盡的世界裡,我們是最後一次相遇的兩個生物……別用那種腔調,像個人一樣說話吧。至少,用人的聲音說一次話。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群魔》

談到第二點存在主義本身的意義時,就要解釋《存在主義咖啡館》這部書的書名了,書名中的「咖啡館」在書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在開篇之際,薩特、波伏娃、阿隆三個人在咖啡館點了一杯杏子雞尾酒,阿隆向兩人介紹「現象學」時指著一杯雞尾酒說可以從中研究出哲學來,雖然當時薩特無比窘迫,因為他不了解現象學,但是他們已經準好了新的思考方式,時代也已經準備好了「新哲學」的到來,存在主義就這樣應運而生。

咖啡館的第二次出現乃是來源於作者的想像,她想像一些從未謀面的存在主義者聚集到一家喧擾的咖啡廳裡,裡面充滿了活力,以及交流和思想的喧鬧聲。這是一個讓人心生嚮往的畫面,但是這時他們已經帶著思想而來,但是他們的思想又是從何而來呢?

花神咖啡館

存在主義並不是產生於巴黎左岸的咖啡廳的煙霧繚繞的夢幻之中,而是在一生孤苦無依,備受胃病折磨還要自費出版書籍的無家可歸者的旅社中,是在寒冷西伯利亞和死囚犯一同生活的瀕絕死亡之境中,在哥本哈根的全民公敵孤獨散步被小孩子丟石子的小路上,在阿爾及利亞赤貧荒涼的沙土上,是在無盡痛苦之境醞釀發源的。

這種從痛苦之中脫胎而生的思想,它自始至終攜帶著某種歷史的責任和使命感,無論是它的倡導者,還是存在主義性質的作家,以及那一代深受存在主義影響的年輕人,都富有極大的社會使命感,將人類的解放作為所追求的目標,比如波伏娃的《第二性》就成為了解放女性與女性覺醒的濫觴之作。

《第二性》曾提到: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塑造而成。這又體現了存在主義中個人賦予個人意義的內涵。

波伏娃和《第二性》

存在主義也好,存在主義者也好,他們的意義遠非開創了一種思想,倡導了一場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運動,這早已過去了。重要的是他們個人的存在以及思想的流傳,會銘刻在人類思想史的記憶之中,因為存在主義觸及的是人類社會永遠不會消亡的問題,人們每感困惑都可以溯源而上,尋找啟發。

就像西方的古希臘,中國的春秋戰國,那些人,那些事也許早已遠去化為塵埃,但是精神、靈魂、思想仍舊存在於人類一脈相傳的文明記憶中,也將會成為我們抵禦未來不可知的文明覆滅的武器。我想存在主義也有這樣的意義。

在這裡用《存在主義咖啡館》全書的最後一句話來做結吧:生命中其餘那些美輪美奐,如磷光一般閃耀的繁盛,只要我們有幸能夠體驗它,它就會繼續向人類展示自身。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咖啡館》:追溯生活
    《存在主義咖啡館》曾被紐約時報選做2016年度十大好書,可見世界級權威媒體對這一思想體系的重視。作者用這樣一段話形容薩特口中的存在主義——「是一種杏子雞尾酒(及其侍者)的哲學,但同時,也是期望、倦怠、憂慮、興奮的哲學,是山間的漫步,是對深愛的人的激情,是來自不喜歡的人的厭惡,是巴黎的花園,是勒阿弗爾深秋時的大海,是坐在塞得過滿的坐墊上的感受,是女人躺下時乳房往身體裡陷的樣子,是拳擊比賽、電影、爵士樂或者瞥見兩個陌生人在路燈下見面時的那種刺激。」
  • 「讀書行路」之《存在主義咖啡館》莎拉·貝殼韋爾
    在「清明上河圖」式的存在主義畫卷中,尋找那杯杏子雞尾酒一個給我感覺是集zhuangability 大成者的書名,偶爾看到一眼就覺得非買不可。試圖在厚得可以當枕頭的自由和存在裡,尋找那杯聽起來很美妙的杏子雞尾酒。
  • 存在主義是什麼?如何通過存在主義看待存在和本質的關係?
    比方說,我們要造一把椅子,首先得在心中想像出椅子的樣貌、椅子的結構與椅子的作用,而這些,就屬於椅子的本質;只有在清楚了本質之後,我們才能將椅子真正付諸存在。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如此,無論是電腦、汽車還是飛機,都需要先在心中想好一個樣子,也就是本質,然後再把它們真正製造出來。
  • 科西克是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
    因此,科西克不可能在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意義上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有力的說明與辯護。因此,科西克不可能在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意義上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有力的說明與辯護。   自科西克的《具體的辯證法》問世以來,備受學界重視。在眾多對這一文本的解釋中,從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角度,把科西克歸為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之列的闡釋比較普遍。
  • 存在主義的哲學的思想淵源
    齊克果認為,黑格爾將一切歸結成理性就是抹殺了萬物的具體特性;而個人,在理性面前也變成了毫無差別的抽象物。齊克果堅決地批判了黑格爾的絕對理性主義。齊克果針鋒相對地說:「『個人』是這樣一個範疇……這個時代、一切歷史以及整個人類,都必須通過它。」齊克果還說,人的行為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理性的,而是理性、想像和感情的融合。
  • 卡俄斯|存在主義與卡俄斯主義
    這個說法和存在主義的理論有些類似,即世界是荒誕的,生命是無意義的。按照存在主義的世界觀,本人很贊同這個說法。但是,在卡俄斯的世界觀中,描述混沌是不允許的,因為描述不清楚,我們需要理解卡俄斯是存在形式,荒誕一詞是對這個世界的形容。「形容」本身就是在「去卡俄斯化」,某種某種程度上是在否認卡俄斯。
  • 存在主義的道德觀
    即便是某人犯了罪,受處罰的也應該是將身體和將人的存在虛無化的人類精神、主體意識或某個決定人類生存狀態的生境或場域。存在主義的人道就是對一切人類個體的解放和保護,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夠掙脫原有的觀念、傳統和場域的枷鎖與束縛,「體現自己真正是人。」
  • 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存在主義教育家奈勒在《教育、知識與存在》文章中表述了存在主義教育的根本觀點,「它取消了三個傳統看法:教育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的一種代理機構,其目的在於使文化遺產永存不朽;教育是永恆貞理的傳遞渠道;教育是使年輕人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取代這些觀念的是,讓教育為個人而存在。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的自發而真誠地活」。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在這個世界上至少存在人的真理,而我們的任務是賦予這個世界以理智,同其命運抗爭"。當大多數人放棄夢想,轉向追求功名利祿時,斯特裡克蘭德卻逆行了,他卻遵從內心的呼喚,只身前往巴黎去追尋自己兒時繪畫的夢想,做出了拋妻棄子的驚人舉動,執起手中的畫筆開始了流浪的藝術生涯。
  • 淺析結構主義對存在主義的「革命」
    20世紀40、50年代的存在主義和20世紀60、70年代的結構主義同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重鎮。存在主義扛起了反對主客二分及本質主義思維模式的大旗,存在主義之後,西方哲學認識論模式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結構主義緊接著存在主義之後崛起,被西方思想家稱為存在主義的掘墓人。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從性格上講,薩特具有領袖型人格,作風強硬,梅洛龐蒂則敏感細膩,有「中產階級」的優雅風範。1946年時,他曾在私下對波伏瓦言稱,他認為薩特對世界的複雜性缺乏認識。[參見波伏瓦.波伏瓦回憶錄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一)[M].陳筱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74.]梅洛龐蒂去世之前不久,二人有過修復關係的表現,但並未完好如初。
  • 從存在主義角度看小說《蒂凡尼的早餐》
    五六十年代美國相對保守的社會,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純潔放蕩的女人值得用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去研究她。1.什麼是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薩特是「存在主義」的倡行者。
  • 存在主義——「成為你自己」
    哲學一直被看作是哲學家的遊戲,特定的出發點,一些聽不懂的奇怪專業術語,反直覺反經驗的宏大邏輯體系框架,但是法國的哲學家卻以一直文學化的技術帶到了普通大眾面前,儘管在哲學家團體中對此嗤之以鼻,但是民眾卻是樂於接受的,「成為你自己」一個簡單豐富的口號使得存在主義在普羅大眾獲得宗家般的神秘力量
  • 教育理論:存在主義教育
    存在主義教育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個流派。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至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廣泛流行,是一種頹廢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斯,法國的薩特和奧地利的市貝爾等。5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教育家尼勒、莫裡斯等把存在主義應用於教育理論,提出了一些主張,於是形成一個教育思想流派。
  • 「存在主義」獲選詞典網站2019年度詞彙
    凱利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叉叉的故事告訴我們,這種抗爭意識也能激發我們思考一些重大問題,比如我們是誰,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凱利說,一部分「存在主義」的搜索高是在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伯尼·桑德斯和16歲的氣候活動家格裡塔·騰貝格將氣候變化描述為「存在主義」危機之後出現的。
  • 邏輯經驗主義是一種存在主義
    看了Frank的履歷,估計一般人都會將其稱為物理學家而非哲學家。同時,Frank到了美國之後也基本不參加當時主流分析哲學家如W. V. O. Quine等人引領的爭論。可就是這樣一位物理學家,卻擁有相當好的哲學史修養並且自稱是邏輯經驗主義者。而邏輯經驗主義和存在主義的話題就要從Frank展開。閱讀Frank的主要著作,我們會發現他是Nietzsche的忠實擁躉。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從普世價值的代表之一法律上來講,默爾索的第一次開槍屬於精神恍惚下的正當防衛,若是連續射擊五槍也是在正當防衛的範圍內,默爾索是無罪的。在阿拉伯人躺倒之後又打了四槍,從法理上來講這就屬於主觀上的故意殺人,默爾索是有罪的。對有罪無罪的爭辯,也是小說的核心,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與普世價值、基督教存在主義的衝突。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存在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奈勒在1961年發表於《哈佛教育評論》的一篇文章《教育、知識和存在的問題》中表達了存在主義教育的最根本的觀點,「它取消了三個傳統看法:教育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的一種代理機構,其目的在於使文化遺產永存不朽;教育是永恆真理的傳遞渠道;教育是使年輕人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取代這些觀念的是,讓教育為個人而存在。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自發而真誠地生活。」
  • ...新時期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學術界的理論旅行——以薩特為例
    回復前言,不應忘記,梅洛·龐蒂本人就是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比薩特更早地嘗試將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也比薩特更早放棄這種嘗試。無論從思想觀點還是從政治傾向上看,梅洛·龐蒂都更像是薩特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在存在主義看來,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從而賦予意義。02 「存在主義」在《戀愛的犀牛》中的體現1.存在主義的內涵之一:關於存在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將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是物質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是個體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來塑造自己時所獲得的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