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逐漸穩定,隨著九月份的到來,各校也紛紛把開學提上了日程。在江西婺源,有這樣一位副校長,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當著學生的面,把孩子們剩的早餐全都吃光了。
視頻中顯示,這位副校長端起學生吃剩飯的餐盤,將剩飯吃完,學生則在一旁站成一排。有人認為,這位校長用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們節約糧食的重要性,是為人師表。可是,看著視頻中孩子們尷尬又無奈的神情,很難不讓人去思考,這樣的教育到底收效幾何?
目前,國內的疫情雖然已經逐漸穩定,但防疫工作仍舊在往常態化推展。教室裡的孩子都不戴口罩不說,校長還主動去吃多個學生的剩飯剩菜,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衛生,更存在傳染病毒的風險。節約糧食是應該宣傳,可是把吃別人剩飯當作一種正面宣傳,就十分令人匪夷所思了。
不浪費糧食,講究的是我能吃多少,就拿多少,而不是有多少,就要逼著自己全吃光。每個孩子的飯量不一樣,喜歡的菜式也不一樣,在學校這種統一配菜配量的場所,要求學生每天都全部吃完,本身就是一個不現實也不人性化的要求。
校長用吃光剩飯這種威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們只會覺得壓力很大,只怕以後不愛吃的、不想吃的,甚至過敏的菜,都要逼著自己吃下去。糧食是不浪費了,可身體受到的傷害,又要怎麼彌補呢?
學校要想讓學生們節約糧食,就不能怕麻煩。孩子們為什麼會剩這麼多糧食,是飯菜不好吃,還是吃不下?這都是學校要去針對性解決的問題。適當地提出自選菜式,自選飯量,教導學生們能吃多少拿多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浪費糧食的問題。而不是一刀切地逼著孩子們把飯菜都消滅,這其實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更大浪費。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言傳身教,也是值得商榷的。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有很多種,老師和家長應該從自身的「光碟行動」做起,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且,傳輸節約糧食的思想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開設公開課,告訴孩子們糧食的生產過程;還可以在校園活動的時候帶他們到田野裡與農民們交流,感受糧食的得來不易。無論哪種方式,都比讓校長吃光學生的剩菜剩飯這一做法強得多。
教育應該是積極的、正向引導的。用這種讓孩子們看著老師吃剩飯的方式,來讓學生們感到內心羞愧、尷尬,無地自容,從而被迫遵從老師的命令,這樣到底是教育孩子們節約糧食,還是暗示孩子們要服從老師?
教育孩子們節約糧食的方式有很多種,校長偏偏採取了最極端的一種方式,媒體還大肆以正向宣傳。對於懵懂的孩子們來說,這簡直是一種災難。
老師和校長打了一通雞血,倒是自我感動了,可孩子們究竟能從這樣的教育中學到多少,又有誰真的去關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