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患者該何去何從?

2020-12-19 真情之聲

真情之聲期待您的關注~

真情之聲呼籲大家珍愛生命

每個自閉症患兒的背後都是一個幾乎全軍覆沒的家庭。曾有報導,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自閉症孩子自殺,我們可以夠理解那個媽媽的極端行為,在長期持續的高壓下,再加一根稻草都會把她壓垮。

「我只想和孩子一起去死,活著好累...看不到希望,還有更多的不理解與歧視。」自閉症早期治療,還是能夠恢復一定的自主能力的,但是還是可能會不定期有異常表現,不管出於什麼心情吧,自閉症孩子長大以後恢復很好,能自己控制自己,還是能被接受,通常前提是別人不知道他得過自閉症,或者其沒表現過。但是那些長大後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甚至不能自理的人,當父母老了,當兄弟姐妹老了,誰來照顧?可能很多人都在嘗試給這些孩子融入社會的機會,但是很難。

當初帶的孩子都已有十多二十歲了,所了解的是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家裡由家人照顧,也有一些送機構託管,只有極少數的還在正常上學或者能幫著家裡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多數的還是要人照顧,我現在也在家裡幫著照顧一個大齡的自閉症孩子,就是託養一樣的。歡迎有同樣的需要和想法的家長交流,大家互相幫忙。

我是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兒子兩周半時去了幾家醫院,診斷不一,最終做了腦部核磁共振,宮內缺氧造成腦損傷,後來被確診為輕度自閉。我不知道是該慶幸他是輕度,還是該傷心他有自閉症,總之那段時間是崩潰的,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康復過程,aba個訓,打吊針,各種訓練,為了更好的照顧他,我和他爸爸從沒想過要別的孩子。

現在孩子七歲半了,上小學一年級。他數學不錯,語文比較差,其實成績如何不重要,上學只是希望他能在一個正常的交流環境下,像個正常的孩子一樣長大。但很痛心的是,上小學後他很不開心,學校老師也堅持不允許家長陪讀,半年多以來他的狀態似乎倒退了,無論是交流還是行為還是情緒控制,都在變差,老師同學都開始排斥他,前幾天校領導甚至找我談話要求勸退,連一個陪讀的機會都不給我。

在小學就這樣,將來的社會呢?都不敢想將來他要怎麼生活,是不是會跟著爸爸媽媽一起過一輩子,那將來我們不在了呢?我和他爸爸不怕辛苦,只希望社會對這些孩子多一些寬容,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互相體諒。願世界更美好。

中重度自閉症患者越長大,就會越無法控制。因為自閉症兒童進入青春期,變得越來越有力氣。自閉症孩子長大之後,還表現出自傷、他傷和性衝動的行為。而家長會慢慢老去,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制自閉症孩子。大多的孩子長大後,只能圈養在家或託管給某些社會福利機構裡。所以外人再也看不到了,因為出門上街的話,自閉症的孩子很容易就自己走丟了,衝到大馬路上做危險動作,大人根本看不住。

相關焦點

  • 無處安放「星星的孩子」 大齡自閉症患者何去何從
    22歲的自閉症患者潘祥被多家自閉症康復機構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單身媽媽只能邊上班邊照顧他,卻因此丟了「工作」。6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青島的大齡自閉症患者逐漸增多,但沒有康復機構願意收治,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救助政策,社會勞動就業更是基本空白。大多數大齡自閉症患者只能被「圈養」在父母身邊。
  • 自閉症患者長大以後何去何從?
    今天是世界自閉症日,很多人談起了那群「來自星星的孩子」。在知乎上,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自閉症患者長大以後何去何從?以下同樣是來自知乎的回答。邀您共同閱讀:作者:中國科普博覽連結:來源:知乎目前整體的狀況是不太好的,這個不僅僅是說題主關心的「長大後何去何從
  • 當自閉症患者成為父母:成年自閉症患者該生孩子嗎?
    成年自閉症患者可以成為成功的父母嗎?我們似乎從未認真地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對於中度或重度的自閉症患者而言,他們可能不具備為人父母所必備的技能,但許多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已經做好了準備、願意並且能夠承擔撫養孩子的「人生挑戰」。 對於自閉症父母來說,在育兒的許多方面都顯得更加困難。
  • 自閉症患者當醫生?一集就成功預定年度最佳醫療新劇!
    可是最近的一部美劇,卻不走尋常路提出了一個新命題——「如果讓一個自閉症患者成為醫生,他將能否勝任這項工作?」這個新穎的命題,立刻就吸引了迷妹目光,連追7集後,迷妹發現這部新劇竟然出奇的好看。《貝茨旅館》又或者在《良醫》中挑戰自閉症患者。《良醫》中的男主肖恩·墨菲在患有自閉症的同時,還患有學者症候群。
  • 看待自閉症患者的角度
    把三個角度聯繫在一起看是很重要的,自閉症患者的角度、患者家長的角度、醫生的專業角度。讓不同的人彼此之間相互交流,而不至於讓不同的人彼此之間相互交流,而不至於有人被指責。 避免自說自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性疾病,是大腦連結的問題,導致的對大腦發展的影響。而介入自閉症患者的生活,就是介入其大腦的適應性。自閉症患者周圍人的齊心合力,才能對自閉症患者起到作用。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嗎?
    4 月 2 日農曆三月初十 星期四世界自閉症日每年的 4 月 2 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意在提醒全世界提高對自閉症的認識程度,更加關注自閉症患者。自閉症缺乏特效治療辦法,但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所以對於自閉症孩子,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自閉症:來自星星的孩子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精神疾病。
  • 這些自閉症兒童,長大後又該何去何從
    但你應該聽說過「自閉症」這個詞。 自閉症,醫學上又叫「孤獨症」,這類人天生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大腦損傷引起一系列非健康的行為舉止。 而類似於這種患者,中國統計超過了1000萬,0~14歲患兒超過200萬,並且,每年新增將將近20萬。 這個概念就相當於,每113個孩子中,有1人會是自閉症兒童。
  • 自閉症患者的八大優點
    這是變相在問我們「你們是如何做到給那些自閉症人士創造就業機會的呢?」Harry Specters這個公司創立於「對巧克力的愛」和「對給那些自閉症患者創造工作機會擁有熱情」兩者的結合。創造就業機會是自然的,因為我們有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兒子。這驅使著我們看待自閉症患者有一點特殊的感情。正因如此,奇蹟就發生了!奇蹟引發了全新的領域,自閉症患者有著正常人所沒有的沒有被開發和培育過的特殊技能。
  • 「星星的孩子」長大後該何去何從(圖)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兩年前我不該放棄,我才意識到原來為這些有殘疾的孩子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沙敬梅當即決定離開白馬小學,重新回到特教的崗位上。淘5元錢二手大衣的日本專家就像是上天的安排,沙敬梅再一次抓住了機會,成為雲南省殘聯的一名語訓老師,那時的老師並不了解自閉症,而殘聯又成立了一個自閉症部門。
  • 自閉症女孩該何去何從?
    小叔子女兒懷疑是自閉症,讓老公去幫忙了解附近有沒有特殊學校,我說他應該帶著女兒過去投靠老婆才是最明智。小叔子女兒從兩三歲那時就發現不肯說話,不管誰教都不肯說。另外她很好動,坐不住,喜歡打鬧別人。
  • 醫學前沿:自閉症患者避免眼神交流,原因可能出在這裡
    最新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這項能力(掃視)存在障礙。同時研究還發現,當自閉症患者觀看與日常生活相似的自然場景的視頻時,他們的眼球運動也與正常人存在差異。新的研究發現對此提出了挑戰,研究人員認為,眼球運動的問題,很可能是自閉症患者不能順利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社交刺激上的原因之一。該研究負責人,也就是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臨床研究首腦Nico Bast說:「在過去的20年裡,人們對自閉症患者看待社會情景的方式做了大量研究和調查,但卻從未注意到眼球運動的影響。」
  • 自閉症的「成年困境」:父母逐漸老去,餘生何去何從?
    今年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從1982年我國首次確診自閉症患者病例開始算起,第一代自閉症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中年人,90年代診斷出的那批自閉症兒童也早已成年。除了要面對無藥可醫、終身伴隨、康復養護和教育缺失的困境之外,擺在他們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隨著年齡增長,如何融入社會,如何面對「成年困境」?
  • 特殊教育學校,疫情期間,自閉症患者的數據
    2020年,COVID-19的全球爆發,讓世界重新認識到了疾病能帶給人類怎樣的災難……自閉症也是一種疾病,而且,甚至更為糟糕: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被控制,患者可以被治癒,但自閉症,卻要伴隨患者一生。今年3月份,正在新冠肆虐的時候,美國CDC又發布了新的自閉症比例數據:1:54(較上一數據上升近10%)也就是說,每54個新生兒童中,就有一個自閉症患者,然而真實的數據往往會更糟糕。作為自閉症康復行業的工作者,我深刻地了解一個自閉症兒童能給一個家庭帶來怎樣的改變。
  • 洛陽加大自閉症患者救助力度 探索居家、社區託養照料模式
    2009年,洛陽市金雨點啟智中心正式註冊成立,成為我市第一家為自閉症等兒童提供專業訓練、評估等的非盈利性服務機構,也是我市孤獨症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該中心負責人焦巖表示,自閉症就是人們常說的孤獨症,有社會交往障礙、語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 人大代表劉小兵:建議開展自閉症患者全面摸底調查 建立成年患者託...
    比如,更難得到公眾的理解、家庭經濟壓力更大、政策更加不適用,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由於成年自閉症患者已經無法再接受義務教育,加上現在沒有針對性的託養機構,導致成年自閉症患者家庭照料壓力巨大。劉小兵建議,建立成年自閉症患者託養機構,是解決上述困境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 讓全社會關愛自閉症患者 - 社會 - 東南網三明頻道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8年起設立這個紀念日,以提高全社會的關注,幫助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市各地也通過多種方式,普及相關知識,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愛自閉症患者。3月31日上午,市殘聯和梅列、三元區殘聯在萬達廣場,聯合開展以「消除誤區、倡導全納」為主題的「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公益宣傳系列活動。活動通過公益節目表演、現場義賣、捐贈、現場互動諮詢自閉症常識等形式,向全社會普及自閉症相關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自閉症患者的認識和接納程度。
  • 自閉症患者都是天才?關於自閉症,這四大誤解你信了嗎?
    很多自閉症兒童在成年後依然很難獨立生活,需要有人終身照料,而至今為止,人們還沒有找到能夠治癒自閉症的方法。因此,自閉症的確診,常常會給一個家庭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由於它的罕見和棘手,圍繞著自閉症產生了廣為流傳的誤解。讓我們趁著這個日子,一起來破解這些謠言吧!重複的堆疊或排序東西與自閉症有關。
  • 大齡自閉症患者處境艱難 他們長大了誰來接納他們?
    偉偉是中度自閉症患者,17歲仍然不能自理,24小時離不開他人監護。孩子確診自閉症後,這些家庭普遍面臨三種選擇:父母辭職看孩子;請祖輩看孩子;請保姆看孩子。但調查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家庭負擔,比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的患者家庭還重。自閉症康復是個長期過程,從東奔西走尋求診斷開始,整個家庭就飽受經濟之困,更別說輾轉於各家機構去「尋醫問藥」了。
  • 爆笑圖片:自閉症患者的主要特徵
    爆笑圖片:自閉症患者的主要特徵 自閉症患者的主要特徵
  • 關於自閉症患者的一部電影與一份保險
    十年前,電影《海洋天堂》把自閉症群體搬上了銀幕,讓大眾直面這個群體的痛。目前,全國自閉症患者約1000萬,0至14歲兒童患兒可能超過200萬。很多家庭不堪經濟與精神的重壓,眾多公益組織為他們奔走。 壹基金啟動了海洋天堂計劃,希望為自閉症患者營造「出行、就學、就業、社區生活」無障礙的環境;為防止患者走失可能面臨的意外傷害和財務支出壓力,益寶聯合商業保險公司開發設計出我國首款心智障礙者走失險。《海洋天堂》:十年曆程一小步十年前,電影《海洋天堂》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