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自閉症患者處境艱難 他們長大了誰來接納他們?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4月5日訊,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自閉症也稱孤獨症,是兒童時期就顯現出來的發育障礙。由於症患者存在溝通困難、行為刻板、興趣狹窄等症狀,所以如同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外人很難知道他們想些什麼。

大齡自閉症患者處境艱難

沒有人想複製電影《海洋天堂》開頭的情節——演員文章飾演的自閉症患者「大福」,被李連杰飾演的父親領著沉入大海。但是,「我走了,我的孩子能去哪兒」,正是大齡自閉症患者家庭面對的現實焦慮。

一個家庭

自閉症的親人與時間賽跑

住在豐臺的偉偉(化名)一家,得知記者要採訪,趕緊守在電話機旁。偉偉自己太興奮,把話筒都碰歪了,導致記者半小時後才打通電話。

現在,母親、姨媽、姥姥、姥爺是照料偉偉的全部成員。偉偉是中度自閉症患者,17歲仍然不能自理,24小時離不開他人監護。

孩子確診自閉症後,這些家庭普遍面臨三種選擇:父母辭職看孩子;請祖輩看孩子;請保姆看孩子。

但調查顯示,自閉症患者的家庭負擔,比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的患者家庭還重。自閉症康復是個長期過程,從東奔西走尋求診斷開始,整個家庭就飽受經濟之困,更別說輾轉於各家機構去「尋醫問藥」了。刨去昂貴的訓練費用,異地的生活費也是個「黑洞」。

一份2012年的自閉症患兒分析報告寫道,超過一半的受訪家庭表示,孩子每月的康復費用,超過家庭月收入的半數。有的家庭放棄訓練,有的舉債訓練,長此以往,家人也垮了。

這兩年,偉偉的父親「失聯」了,他想組建新的家庭。而偉偉的母親,如今也患上了抑鬱症。一家人的全部收入,來自祖輩的退休金。家庭負擔重、人際關係敏感、職業發展中斷、以及隨時出現的意外事件都讓人應接不暇。

在政府創辦的培智學校裡讀了不到3年,偉偉終因年齡過大而被迫「畢業」,自此沒了免費的康復訓練。偉偉的媽媽帶他去找其他機構,被告知每月費用超過五千元,他們只好扭頭就走。

偉偉被送到另一家機構,但幾小時後被退了回來。到家後,他性情大變,用頭撞牆,撞的滿頭是血,偉偉的母親找到學校,被告知上級領導檢查,老師發現偉偉調皮,把他關到小屋裡「冷靜」了一下。

17年間,這個家庭可謂「沒輕鬆過一天」。想到這兒,偉偉的姥姥開始啜泣。她和老伴80多歲了,愈發無力去照看孩子。上周,偉偉在精神病醫院取了點藥,開始「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我們不在了,孩子能去哪兒呢?要不把房子抵押給政府,給偉偉換來終生的託養服務?」老人一聲哀嘆:「還沒這政策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偉偉的姨媽說,他們在「與時間賽跑」。大人希望活得久些、偉偉病症好些,至於政府的好政策,則希望來得再快些。

一家機構

自閉症養護服務舉步維艱

2006年,自閉症首次列入我國精神殘疾類別。2008年,包括自閉症在內的殘疾人康復教育被納入國家保障。然而各地對自閉症的了解程度、服務水平不一,相較其他殘疾人,自閉症目前仍屬權益缺失人群。

北京有家探索大齡自閉症患者養護服務的民辦機構,叫做「慧靈」。朝陽區雙橋東路附近的一間二層別墅,是慧靈東旭組的租用地,它提供著很多民辦機構不願涉足的夜間託管服務,創始人孟維娜女士告訴記者,年輕自閉症患者有很多康複選擇,但對重症自閉症患者來說,「慧靈很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站」,因此在招生上,「慧靈」幾乎不拒絕任何人。

清明節期間,東旭組只剩下兩名自閉症患者:18歲的黨天旦和21歲的黨香梅。天旦愛吃東西,但不懂社會法則。每周三,老師楊文玲帶他們外出時,天旦拿起路邊的飲料和食物就往嘴裡放,經過多年幹預,天旦的行為受到了約束。但是,東旭組裡的一盤草莓,還是深深吸引著他。

草莓讓給老師,讓給香梅,天旦自己不吃,但目光總停留在草莓上,趁老師不注意,手又伸了過去。

30年前,當慧靈還是一家智障看護機構時,孟維娜發現,一些孩子行為刻板、有溝通障礙,特別愛挑戰老師。後來,她才知道這是自閉症。

而她發現,想要照料好自閉症患者,要更專業,要更耐心。楊文玲是教工隊伍中就職時間最長、性格最陽光的老師之一,但也坦言,孩子、家長給的壓力很大,她只能逼著自己提高技能水平,覺得悶了,就去外面走走。

據孟維娜介紹,北京慧靈共有五個組,每年花銷在250萬元左右。刨去學費和社會募捐費各100萬,剩下的50萬元就是資金缺口,不得已時,就要減少或拖欠工資。

東旭組裡有人離職,他是位男生,有大學學歷,專業知識很好。楊文玲評價他工作時「滿腔熱血」——儘管每個月工資不到兩千元,但還堅持給孩子買吃的、加餐。無奈,這些工資維持不了在北京的正常生活。每個自閉症患者的特徵都不同,這需要個體化的看護,因此對教工水平要求很高。但是,機構運轉不好,教工會流失,服務水平會下降,自閉症患者就得不到他們需要的服務,這就是孟維娜最擔心的:惡性循環。

幾天前,在北京慧靈的員工會上,孟維娜咬牙宣布,要提高託管費,無奈把成本轉嫁給家長,她預計50名學員中,會有一半人離開,「但如果不這麼做,機構也活不了」。

一份期盼

他們渴望有被接納的地方

無論是學齡期自閉症患者的社會化教育,還是為大齡自閉症患者爭取庇護性就業機會,現在都需各方努力,為自閉症人群落實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孫鶴娟建議,加大對自閉症兒童終身保障的投入。她建議,從出生到終老,針對各個階段的自閉症患者需求,都要有關懷。

孫鶴娟建議在社區裡建設自閉症人群的交流指導、康復訓練中心,這樣既減輕家庭負擔,也方便父母照看孩子。另外,最好將自閉症患者的康復訓練費用納入醫保,統籌解決,不分人群,不分年齡段。而對自閉症患者人群的就業,應該有專門機制給予特殊扶持,對能力較強的自閉症患者,可以給予一定的創業基金。

孟維娜對記者說,現在大齡自閉症患者家庭希望抵押房產給患者留錢的想法,從情感上可以理解,但真要這麼做,還會引發其他家庭問題。因此,大家的重心,該放在推動制度建設上。現在,一系列問題由民辦機構和患者家庭自己承擔,但他們承擔不起。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的自閉症工作發展到今天,政府和社會力量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有些福利政策,只能「錦上添花」,沒能「細水長流」、「雪中送炭」。

在紀錄片《自閉症少年的內心世界》中,自閉症患者東田直樹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孩子們最渴望看到,是一個接納自己的地方,和外界的笑容。」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驍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當自閉症孩子長大,他們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
    成年自閉症患者的生活,一直是星爸星媽們擔憂的事情。孩子長大了怎麼辦?能獨立生活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幾位大齡自閉症患者的現狀。寶寶:自閉症確診患者(來源:騰訊新聞)寶寶早上起床後,自己刷牙洗臉,然後去廚房做了幾個簡單的菜,開始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 寧波已有企業在接納大齡「星寶」
    自本報開通愛心企業報名電話後,本報持續接到一些企業的電話,或許他們對自閉症患者並不是特別了解,但我們仍感受到他們的愛心。昨天,記者通過「皓子媽」也了解到,寧波已經有一部分企業開始接納大齡的自閉症患者,給他們持續提供一些崗位。
  • 無處安放「星星的孩子」 大齡自閉症患者何去何從
    22歲的自閉症患者潘祥被多家自閉症康復機構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單身媽媽只能邊上班邊照顧他,卻因此丟了「工作」。6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青島的大齡自閉症患者逐漸增多,但沒有康復機構願意收治,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救助政策,社會勞動就業更是基本空白。大多數大齡自閉症患者只能被「圈養」在父母身邊。
  • 當大齡精殘 ( 自閉症 ) 群體的父母們老了,他們該怎麼辦?
    有的兄弟姊妹不忍手足過著被邋遢的日子,可能願意承擔照顧責任,但一來還有自己的家庭,再加上畢竟只是手足,要他們像爸媽一樣全心全力付出,並不容易。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數是抑鬱症、自閉症等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障礙患者。
  • 你以為自閉症患者不會有愛情?其實他們婚後生活很幸福
    當自己的自閉症孩子的行為問題、認知技能、日常生活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等提升上去之後,自閉症家長們就會開始煩惱另一件對他們來說很棘手的事情:我的孩子長大後可以結婚嗎?於是不再對自閉症孩子長大之後的愛情抱有希望,只想讓孩子儘早學會自理技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就行了。自閉症患者不會有愛情?太絕對了!
  • 世界自閉症日談成年群體生存困境:為什麼越長大越孤獨?路在何方
    但是,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有癲癇、強迫症、抑鬱症等併發症,還有一部分由於青春期問題會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他們和他們親人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難到你無法想像。另外一方面,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非常勇敢,盡一儘可能爭取正常的生活。
  • 「康偵探」他們在威海,為自閉症兒童撐起一方藍天
    他們對於未來抱有很大的擔憂,當家長老去甚至離世之後,孩子是否能夠生存?誰來關心他們的冷暖?小齡和大齡學生都能接收,為15歲以上能力較好的自閉症患者提供職業技術教育。能獨立工作的學員還可以在關愛中心、校內企業或殘疾人文化產業園工作。關注青蘋果兒童關愛中心的負責人也是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她比較關注的是大齡的孩子,當進行了幼齡康復之後,不能上學的會回到家庭,長期的居家容易誘發「二次自閉」,導致前面的康復前功盡棄。
  • 大齡孤獨症患者託養機構匱乏 成為家長們的最深憂慮
    她專門請了兩個哥哥姐姐為叮噹做ABA訓練,先培訓他們,再讓他們進行訓練。訓練需要極大的耐心,發音模仿持續16個月,整本新華字典都過了一遍。現在叮噹發音清晰也得益於當時的練習。  艱難的「正常入學」  由於三歲十個月時開始ABA療法,叮噹的狀況在孤獨症患者中還算可以。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快到了入學年齡。
  • 自閉症患者孤獨長大,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記者 王鑫 攝3月31日,齊魯晚報以《圖書一天整理好多遍,能工作很開心》為題,對青年自閉症患者峻實的工作經歷進行了報導,這也讓不少小齡自閉症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七夕特輯」大齡自閉症患者,也能擁有甜甜的愛情
    因為我不知道,像我這樣的大齡自閉症患者,會有人喜歡嗎?01孤獨症孩子長大後可以戀愛、結婚嗎?這無疑是所有孤獨症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儘管相關的數據顯示有部分孤獨症患者已結婚、成家,但是他們相對而言維持婚姻的比例卻較低,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天生社交、語言障礙,不具備良好的情感表達;而且他們對人普遍缺乏興趣,所以他們對結婚這件事可能並不會憧憬。
  • 「有尊嚴地活著」自閉症家庭最真實的心聲
    特別邀請演員韓庚、佟大為、陶虹、張靜初、柳巖、張予曦一同呼籲關注自閉症家庭,用愛與尊重接納孤獨世界裡的孩子。「小雨人」是自閉症孩子的一種暱稱,他們的內心世界外人難以理解,因而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我國自閉症者可能超過1000萬,其中0到14歲群體可能超過200萬,而成年孤獨症則不少於300萬人。2006年我國將自閉症列為精神殘疾,自閉症者被納入相關的保障體系,但由於我國殘疾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水平整體不高,許多自閉症者及其家庭的處境仍非常艱難。自閉症家庭一般會遭遇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家長心態失衡;其次,專業知識技能不足;第三,經濟壓力過大。
  • 走近自閉症患者:他們不是天才不是傻子,也不是梵谷
    張貴超與自閉症孩子。吳媛 攝  其實,張貴超一直離自閉症患者不遠。小時候,他們村裡有個孩子和其他人不一樣,大家都管他叫「傻子」,張貴超還拿石子扔過他。過去那麼多年,他覺得他們不應該。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傻子,那二三線城市呢?」張貴超說。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展障礙。
  • 害怕「長大」 自閉症患者孤獨成長成年後再遇尷尬困境
    王鑫/攝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記者調查發現,成年後的自閉症患者,通常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困境,他們想要融入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短暫的幸福時光在濟南自閉症家長圈子裡,大家都喊她「廣振媽媽」。1997年,她有了廣振,看著懷抱中滿是奶香味的小寶,從未有過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 溫州萬名自閉症患者康復機構卻只接受千餘人 咋破
    相關報導:關愛「星星的孩子」溫州五大標誌性建築亮起藍燈  溫州網訊 他們不聾不啞,卻對世界充耳不聞,他們因此被稱之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今天是第九個「世界自閉症日」,每年的這幾天,社會各界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愛,總會湧現出一個小高潮。
  • 世界自閉症日;了解自閉症;讓他們不要再孤獨!
    專家介紹,在近年來兒童行為中心所診斷的病例當中,兩萬多份病歷中有一萬多個是自閉症,最常見的還是經典自閉症。這當中有一些相當輕微的自閉症,在他看來也許不一定要來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只是孩子本身就是稍微有一些與眾不同而已。那麼其次是阿斯伯格,最後的則是不典型自閉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約佔了所有病例的10%左右。
  • 1000萬自閉症患者的隱秘生活
    中國目前有超過1000萬的自閉症患者,其中14歲以上人群約為800萬。而成年大齡自閉症人數則超過了400萬,並以每年20萬的速度在增長。據中國殘聯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各類殘疾人數為8700萬,成年自閉症人士就佔到了1/16之多。
  • 自閉症患者該何去何從?
    曾有報導,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自閉症孩子自殺,我們可以夠理解那個媽媽的極端行為,在長期持續的高壓下,再加一根稻草都會把她壓垮。「我只想和孩子一起去死,活著好累...看不到希望,還有更多的不理解與歧視。」自閉症早期治療,還是能夠恢復一定的自主能力的,但是還是可能會不定期有異常表現,不管出於什麼心情吧,自閉症孩子長大以後恢復很好,能自己控制自己,還是能被接受,通常前提是別人不知道他得過自閉症,或者其沒表現過。但是那些長大後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甚至不能自理的人,當父母老了,當兄弟姐妹老了,誰來照顧?可能很多人都在嘗試給這些孩子融入社會的機會,但是很難。
  • 輕度自閉症兒童長大會好嗎?
    嚶智優 自閉症孩子其實可以理解為是孩子在兒童智力上發展的不平衡許多自閉症孩子理解事物的能力遠遠強於他人,但由於較難與他人溝通,無法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感受,往往難受到社會的接納。 其實,想要自閉症患者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就應當視這些群體為社會中的一部分,與其注入更多同情,不如對他們寄予信心。自閉症孩子長大後到底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更多依賴於身邊的環境和父母的態度。
  • 自閉症患兒越長大越孤單 多數人學不起一技之長
    個別自閉症孩子經過藝術訓練,能夠創作出精美的作品。在二樓一間教室裡,兩個自閉症孩子正在專心做手鍊。康復機構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進行個性化訓練。記者 王濱 攝    越長大,越孤單,這是很多大齡自閉症患者的真實寫照。
  • 自閉症長大會怎麼樣?
    自閉症兒童長大後會怎樣,主要和這兩件事有關。要說自閉症家長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但這是一件很不確定的事兒。自閉症的預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並非本身病情嚴重將來就一定預後不好。自閉症兒童長大後怎麼樣,主要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