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錢罐並非為當代小孩所獨有,早在秦漢時代,小童子們就有了自己的撲滿——一種質樸可愛的儲錢器皿。
七天長假很快就過完了,相信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還沉浸在節慶的喜悅中不能自拔,但歡愉的時光總是短暫,是該收心回歸正常的時候了。
狐狸老爸因為害怕把寶貴的時光浪費到高速路上,因此整個假期都沒有遠足,而只是去廣州的幾個博物館逛了逛,正好有幾個非常有意義的展覽,讓狐狸家族大飽眼福。
現在狐狸老爸把博物館裡的幾件館藏珍寶一一介紹給大家,希望能把有趣有用的知識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先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的長沙窯瓷器展的一件展品說起。
這件物件其實並不稀奇,直到現在小朋友們還在用,就是存錢罐,一般是圓形或圓柱形,或者是小動物的形狀,有的像小豬,有的像小狗,有的像小兔, 一般都鼓出肚子,上面有個一字口(有的在側面),錢幣可以從口隙裡投進去。
自從有了心愛的存錢罐,小朋友們儲蓄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而且他們總是忍不住去掂一掂,或者順著口子去探看,估摸自己攢了多少錢。
這種情形並非現代所獨有,上溯兩千多年,那個時候的孩子也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心愛的存錢罐——撲滿。滿就是「滿盈」,撲就是「摜到地上摔碎」的意思。撲滿,意思就是「滿了就摔碎取出」。
撲滿的前身是一種叫缿(xiang四聲)的器皿,左近出土的秦代竹簡《關市律》載,「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幣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貨一甲。」
意思是:商販在售賣貨品或者替官府售貨時,須當眾將錢幣投入缿中,否則要罰一副鎧甲的錢。由此可知缿最早用於交易中,具有一定託管的功能。
漢以後,撲滿的功能逐漸單一化,成為純粹的儲錢器物。
撲滿這個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中。其卷五載,西漢元光(漢武帝年號)五年時,公孫弘家境貧困,鄒長倩資助他,寄給他一束鮮草、一把素絲、一個撲滿和一封信,信中寫道:「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其意在勸諫公孫弘勤儉、自律。在鄒長倩的勸勉下,公孫弘努力攻讀,後來官至丞相,且平安度過了一生。
這段話還詳細記載了漢代撲滿的材質、外觀和用途。簡單來說,所謂撲滿,就是用來存錢的陶器,器身上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等到裡面裝滿零錢後,便摔碎將錢取出。
「滿則撲之」,便是「撲滿」一名的由來,同時寓意「滿則溢、盈則虧」的哲理。
考古發現,最早的撲滿是河南洛陽燒溝84號西漢晚期墓出土的陶撲滿,這件陶撲滿出土時裡面還有20枚五銖錢,可見漢代撲滿的實用功能與今天無異。
到了唐代,撲滿大行其道,各式各樣的撲滿充斥坊間,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裝飾考究。圓形、長方形和桃形的撲滿最為常見,但乳突形和雙系撲滿也不為罕見;撲滿上的裝飾紋理,從盛唐詩文到阿拉伯文、年號銘文、連珠等,應有盡有。
其中有一件撲滿特別引發了狐狸老爸的注意。
這件醬釉刻銘文撲滿,器身為桃形,其腹部刻畫有「此是錢鬍子也」銘文。「錢鬍子」這個說法讓我大異其趣,我趕緊百度了一下,專業的解釋並沒有查到,但我仿佛覺出「錢鬍子」可能是鄉間俚語對撲滿的稱呼,一股鄉土氣油然而出。
展品中,還有寫著阿拉伯文字的乳突形撲滿,青釉綠繪,飾有彩繪雲氣紋,投幣口有帶狀紋環繞。這種頗具異域風格的撲滿應該是為了外銷到阿拉伯世界而專門燒制的。
總的來說,這次展出的這些撲滿雖然說不上精美,但非常具有實用價值,質樸可愛,審美和研究價值也非常高,上面的銘文也包含了意味深長的理財知識和人生哲理。
當我漫步其中,眼前忽然閃現出一幅畫面:頭上梳著兩個抓髻的小童子,手裡捏著一兩枚銅錢,搖搖擺擺的走向一個撲滿,眼光中透出欣喜,把銅錢投進了一字口,然後用雙手捧起撲滿,用力晃了晃,感覺財富又增加了,眉開眼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