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微信讀書」中看一本《其實你不會記筆記》電子書,作者:藍獅子數字出版中心。因為我自己也喜歡隨手記(手機),所以也想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書不到200頁,便一口氣看完。
這本書以手工筆記的角度來講述的。它給我的三個啟發點(獲益點)是:原理、顏色、整理。
一、筆記原理。
記筆記時我們很少去問為什麼?或者意識中總以「對我們有好處」就一筆帶過,但做筆記是有科學原理的,有其生理學基礎。
記筆記就是鍛鍊大腦。
據醫學博士學位、專攻神經內科的米山公啟解釋,人們在寫字時,要先從大腦內負責記憶的「邊緣系統」中將文字取出,交給負責語言理解的「顳葉」做分析,接著再回到主司思維、決策與學習的「前額葉」,進行信息判斷與暫存。儲存在「前額葉」中的文字信息,會再經由「大腦頂葉的運動中樞」接收,並隨著運動神經下達的「書寫」指令,一同傳給手指。而手指的動作,則由「小腦」負責控制。(文字[邊緣]→語言[額葉]→判斷[前額頁]→書寫[頂葉、小腦])最後,寫下的文字將會以圖像方式,通過眼睛傳回大腦中負責視覺處理的「枕葉」,並由「前額葉」在腦中與記憶交叉比對,確認所寫的文字是否正確,再由手指進行修正。因此,善用紙筆書寫,可以有效刺激腦部的活化。(視覺傳回[枕葉]→對比[前額葉])
當然,我自己現在用電子軟體:印象筆記、簡書等,對大腦的刺激一樣有效。我常常發現,反是用自己思維重新整理過的知識點,都很驗證忘記。
二、顏色使用。
由於理化基礎薄,我對顏色的使用向來比較弱;加上我基本在手機上用「印象筆記」記錄,印象筆記手機端又沒有其他色彩。所以筆記中的顏色我基本沒使用得起來。但色彩的感受遠比黑白文字強烈,懂得活用色彩,可以大大提高閱讀筆記的效率。(考慮以後在電腦上整理使用)
書中提供的兩種方法很好:
1、排列「色彩層級」:標示重點
以搶眼程度排列「色彩序階」,分別代表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作為標示重點之用,例如:紅>粉紅>橙>黃>綠。
2、三色法:賦予顏色意義,協助信息分類
日本明治大學教授齋藤孝提出的「三色法」,易學又實用。給紅、藍、綠這3個顏色,分別賦予不同的意義:在行程方面,紅色代表「最重要待辦事項」,藍色代表「一般待辦事項」,綠色代表「個人私事」;在信息管理上,紅色表示「從別人口中聽來」或「比較主觀的信息」,藍色表示「次要信息」,綠色表示「自己的想法」。
三、筆記整理。
筆記的後續整理或者說復盤,其實是我自己的一個弱項。每次筆記記錄後,很少再去做復盤。但無疑復盤才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獲益與啟發。
復盤在我的想像,一是在時間上使用流程法
這裡舉個「待辦清單 」。所謂「待辦清單」,就是將應該辦的事情,統統列成清單,然後分析輕重緩急,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順序,讓事情做起來更有條理。(考慮以後筆記向「目標管理型」轉變。)
①依照時間順序,詳列待辦事項清單:列出已知的待辦事項,然後依照完成期限排出先後順序,至此「工作清單」就算完成。知道「我今天就只需要完成這些」的踏實感,對於穩定工作情緒有莫大幫助。②詳盡寫出每件工作的內容:務必將每一項都拆解成「獨立事件」,不留模糊地帶,以免執行時才發現該做的事,遠多於原先以為的,不僅打擊士氣,還容易造成流程的延宕。③區分工作的性質:使用記號來區分某項工作是「應該仔細思考的事項」或「單純的工作」,有助於檢視自己的工作質量。一旦發現自己每天都忙著處理「單純的作業」時,就要提醒自己應該調整工作內容,花更多精神在「需要思考的事情」上。④用紅筆劃掉已完成項目:這個動作除了可以提醒自己還有哪些工作待辦,還可在視覺上營造「事情都做完了」的成就感,有助於提振心情。⑤製作「規格化的傳話單」:詳列「日期」、「時間」、「XX公司」、「XX部門」、「XX留言」、「給XX」、「留言事項」等必要項目,用以確保信息傳遞不發生漏失。
當然,現在是移動互聯時代,使用手機app也很方便,比如「滴答清單」、「奇妙清單」等等。
二是在空間上使用符號與圖片。
1、符號(結合線條與箭頭):
①抓取「數字」和「名詞」,將長句子化為關鍵詞組合。
比如:「明早7:00到車站」。記為「車站/7:00」。
②信息符號化。
比如:「M=手機」「T=電話」「會=會議」「訪=拜訪」「=重要事情」「?=未確定事項」「※=注意事項」等等。
③紅線標記重點。
把關鍵詞標上紅線、把結論圈起來、印象最深的地方畫紅線、覺得最有趣的地方畫紅線。
文末或者專門做一文,附註「符號解說表」,熟記符號的意義。
2、圖片結合符號與文字使用,這裡不再討論。
本文參考《其實你不會記筆記》
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