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 分鐘
精彩導讀
總之,我心目中滿意的學校,校長帶領教師回歸教育常識,創建新課程、新課堂乃至新學校,改善學校的生態,改變學生的行走方式。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滿意,無論外在的評價、滿意度多高,它都不能算是一所好學校。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甘肅省敦煌市第三中學教師王國志,這是他 「夢想」中的中小學教育,既然是夢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接近。
一所學生滿意的學校,必須具有引領辦學方向並達成共識的教育理念
要高舉「自由」的大旗,培育自由的頭腦。在學校,學生首先是一個個真實的、有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尊嚴的活生生的人。作為精神存在的人,精神自由、心靈舒展是人最大的自由,這種自由感來自高度開放的空間,特別是自然空間。「人在自然中,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狀態。腳踏大地,仰望星空,這樣的生存狀態,對人的精神成長,可以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魯迅先生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就隱含了教育命題——生活在自然中。少年魯迅和小夥伴划船、偷豆、看戲、捕鳥、聽「美女蛇」的故事,還可以與蟋蟀、油蛉、覆盆子、木蓮們親密接觸,大自然是作者生命的樂園,字裡行間滲透出的,正是一種生命的自由感。
挖一方親近自然,「浪費」時間的「池塘」,捍衛生命的閒暇,給每個人發呆的時間,回到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對話、與時空對話,成為自己的朋友,體驗自由成長的快樂。
要滿足「玩」的天性,奠定生命的底色。好的教育、滿意的學校教育應鼓勵「浪費」時間。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即悠閒、空閒。悠閒意味著內心不是常常被各種事情所佔據,意味著擁有無限的時間去傾聽,去清晰地看,去觀察身邊以及內心正在發生的事情,意味著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學校的主人——學生(十幾歲的孩子)而言,最大的自由、最要緊的事是「玩」!玩,就要有足夠自由支配的時間;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鴿哨》一書的自序中,開門見山就說:「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大學畢業以前他整整瘋「玩」了25年,乃至一輩子玩,有名堂無名堂地玩,他鍾愛的「玩」有15種之多。結果70歲之後,《蟋蟀譜集》《說葫蘆》等四十餘種著作相繼問世出版,並先後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大獎和傑出文化名人獎,著名畫家黃苗子說他「玩物成家」。「玩物喪志」的他何以取得如此輝煌成就?這揭示了一個秘密——「玩」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
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老闆漢斯的幾個孩子,拿了幾塊近視、老花鏡片很隨意地一起玩。其中一個孩子,一手拿一個鏡片,一會放前,一會放後,一會重疊,一會分開。當他把兩個鏡片擺弄成一前一後時,他大叫起來:「哎呀,禮拜堂的尖頂,怎麼變得這麼近了!」在孩子的遊戲中,眼鏡店老闆漢斯受到了啟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玩」是人天性的需求,如果「玩」趣廣泛,使人思路開闊,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萊特兄弟的飛機,達爾文的進化論,虎克的顯微鏡,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都是「玩」出來的名堂。
我想,當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玩、好奇、想像、創造、探索等天性得到滿足,該玩的年齡有足夠的時間玩好了、玩透了、玩醉了,健康成長了,這就如同為人生安裝了堅實的精神底座。
要關注「當下」的生活,培育幸福而有意義的生命。善待學生,教育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生命事件」。學生的快樂、幸福和幸福的能力應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教育要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奠基,怎樣才算打好這個基礎呢?非常簡單,就是看受教育者現在的生活是不是快樂、幸福、有意義。
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自由與快樂。學校把學生牢牢地圈在教室裡,全封閉管理,全天候監控,學生戲稱「青春的絞肉機」「文明的監獄」;外加名目繁多的補習班、特長班,學生戲稱「5+2」「白+黑」。學生既沒有自己的空間,也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變成一個只讀書的「機器」。甚至還振振有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咬咬牙!現在的痛苦,正是為了將來一生的幸福!」試問:如果一個人青少年時代沒有幸福的體驗,又何來「一生的幸福」?毫無疑義,這個「一生」首先應該包括他們最寶貴的學生時代。童年與青春消失了,快樂不見了,何談滿意?何來快樂?正如盧梭所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一所學生滿意的學校,要有一支充滿教育情懷的教師隊伍守望學生成長
教師應該是學校生態的構建者。教師是學校這一方「池塘」的建設者、看護者,是課程、課堂的最直接的開發者、實施者。陶行知先生說,「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更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教師應該把「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作為教育思想的基石,他們關注的不再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藝術,而是學生和學習本身,教育不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他們是給每個學生的成長植入動力系統的促進者、助推手,是點石成金、撥雲見日、引導方向、指導方法、督導過程、疏導疑難的導師。
教師應該是自主的發展者。我們一直提倡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但更重要的是,給教師的發展搭建平臺,要研究教師、關愛教師、成就老師,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每一位教師不受「約束」地去探求教育,實現人生的價值,使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為成為教育家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如果教師「心裡裝著所有的人,唯獨沒有自己」——那麼,所有屬己的體驗,所有生命的感受,都將在「未來」與「無私」的強光聚焦之下,立刻乾枯。
教師是優雅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優雅;教師是從容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大氣;教師是幸福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明亮。只有教師發展了,才有學生的發展;只有學生和教師發展了,才有學校教育的發展。一所學生滿意的學校,要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菜單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內心需求,學校和教師就要提供內容豐富,具有綜合性、系統性、選擇性的課程。有資料顯示,北京市十一學校,通過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構建了一套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創立了265門學科課程、30門綜合實踐課程、75個職業考察課程,成立了272個社團,設立了60個學生管理崗位。4000多名學生有4000多張「自助餐」式的課表,組合成1430多個教學班。豐富的課程,體現出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每一位學生都能拿到一份猶如世界級的自助餐「菜單」,各取所需,受歡迎和滿意的程度不難想像。另外,幾乎所有的世界名校都特別重視學生社團,美國最好的公立高中斯蒂文森學校,有3000名學生,竟然有1000多個學生社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享用完「大餐」的學生走出「自助餐廳」,肯定會產生自己動手製作「大餐」的強烈願望,這就要提供形式多樣,具有生成性、體驗性、能力型的課程。臺灣的李崇建老師為學生創辦了「移動的學校」,開發出登山、陶藝、木工、烹飪、肢體、爵士樂、法文、攝影、美學、電影等眼花繚亂的課程。重要的是,這所學校沒有圍牆,沒有校門,但這裡綠竹掩映,柳杉環繞。竹林中能聽到小溪的流水聲、蛙聲、蟬鳴,偶有山雞、野兔、松鼠穿過,沿途還有曼陀羅花叢,盛開的油桐花,附近還有農家栽種的橘、柿、桃、梨等果樹,有五十戶農家,還有賞夕陽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學校容許學生逃課,養寵物狗,甚至有的課堂沒有學生來,只有老師在空蕩蕩的教室裡「傻」等。這樣的學校和課程的確太理想化了,可望不可即。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課程設置的出發點、落腳點、中心點都是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學校非常受歡迎;不得不承認,除了教師外,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教師」,清風、明月、風雨、雷電……或許,《窗邊的小豆豆》暢銷不衰的原因也在這裡。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西下池小學每天下午只上一節課,剩下的時間,全部是遊戲、活動時間。開設了摺紙、烹飪、棋牌、氣象、電腦製作、自然科學之花等14門課程,體驗性、能力性、生成性的特徵非常明顯。創設了星光長廊、生態園、沙池、樹陣遊戲、童謠、心靈氧吧、蓮花魚塘等19道校園景觀,學生就沉浸在生命的自由與成長的幸福中。
看球賽、聽搖滾、看電影、演劇本是美國傑出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品牌課,他在第56號教室裡演繹了教育的奇蹟。特色辦學也為伊頓公學貼上「世界級精英人才的搖籃」的品牌,為夏山學校貼上「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的標籤。
如果照抄照搬、生搬硬套,無論是十一學校、李崇建的「移動的學校」、西下池小學,還是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號教室」,都註定要失敗。但是,這幾所學校的課程菜單和探索實踐無疑為我們打開了課程建設的思路,或者說追本溯源去尋找課程建設的源頭活水——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因人、因地、因時、因景設課、授課的悠久傳統。筆者所在的地區,緊緊圍繞中華傳統、敦煌文化、地域特色這一主線,凸顯內涵式、特色化發展的主題,開發建設了具有敦煌特色的品牌課程。如:具有鮮明敦煌元素的學校博物館、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敦煌舞韻律的健美操、校園沙灘排球、沙灘探戈、激情奧爾夫、傳統腰鼓、陶藝製作、靈動剪紙、「敦煌文化小使者」等課程和社團,很受學生歡迎,一所學校一方景致,一個校園一種特色。一所學生滿意的學校,必須創建具有自主性、探究性、高效性的新課堂
「我的課堂我做主」——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應該是走進「知識的超市」的一次自選採購,「學生」變身為「學者」,教室變為學堂,學堂的主人在這裡真自學、真討論、真質疑、真展示、真生長,學生在充分享受「玩」「學」的過程中,生成學習的能力。學習更應是一場「生命的狂歡」,課堂上,人與文本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之間,有對話交流,有理解信任,有尊重寬容,它關注學生的狀態、情感、氛圍、興趣。課堂上,情感溫文爾雅地流淌,生命生動優雅地綻放,靈魂群情激昂地碰撞。一堂課就是一次情感體驗的旅程!
「我的舞臺我主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課堂的高效是相對於低效、無效甚至負效而言的。許多教育專家對高效課堂提出了判斷標準,筆者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概括為:有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面參與),有狀態(看動作、聽聲音、察表情),有展示(個性化、多樣化、拓延化),有效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待完善(有生成、有缺憾、有反思),具備了這五條標準的課堂,它必將成為學生最留戀、最嚮往的地方。
「我的季節我綻放」——新思想新技術大數據催生大課堂。信息化時代,「網際網路+」是大勢所趨,課堂革命勢在必行。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改就是改課,其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一變,課堂就變,學生隨即華麗轉身,變成課堂的主人,「自主、交互、展示」的特點得到充分彰顯。筆者所在的學校借「智慧敦煌」城市建設的東風,與101網校聯姻,率先進行信息化課改實驗。教師以首席學習者的身份,結合課程內容,組織大家共同學習,充分利用網絡PPT、視頻等查詢、討論、交流,寫作、互批互改、面批面改,答題、閱卷、統計、分析,自製微課、朗讀錄音、個性展示,實踐探索出學習小組的班級管理模式,課堂和班級所有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自主管理,捆綁考評。探索實施分層、一人一案、免作業等制度,最大程度地解放學生,取得較好效果。
總之,我心目中滿意的學校,校長帶領教師回歸教育常識,創建新課程、新課堂乃至新學校,改善學校的生態,改變學生的行走方式。校園裡「生長」出一批又一批體格健壯、性格健全、熱愛生命、尊重他人的現代公民。他們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有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品質,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創新精神,有心靈力量,有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他們事業成功,生活幸福。當他們離開學校,向社會出發,向人生起航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原標題丨大題小解:辦學生滿意的學校
來源丨選摘自《未來教育家》2019年第5期
編輯丨校長派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