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媽媽"在陝西有十多種叫法 你們家鄉那裡叫啥?

2020-12-17 華商網

  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中,《打碗碗花》一文裡的「外婆」全部被改為了「姥姥」。隨後在網絡上引發「方言」爭議。事後,課本出版方上海教育出版社就此發布聲明稱,更改是為了落實該學段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關於稱謂,「外婆」「姥姥」沒有絕對的地域區分。

  但至今,這一話題仍在線上線下熱度不減。昨天,三秦都市報記者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發現,僅在陝西,多個地區對於這一稱呼各不相同,大家對這一稱謂有沒有必要統一,也各有看法。

  記者調查:陝西各地就有十多種叫法

  昨天上午,記者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發布了一條消息,詢問大家管「媽媽的媽媽」叫什麼,並要求大家在留言時留下自己的坐標。

  兩個小時後,留言多達80多條。記者整理發現,西安的好友大都叫「姥姥」;寶雞的多數人叫「渭(外)婆」,少部分人稱「舅婆」;延安、榆林一帶叫「外婆」「婆婆」的多一些;安康一帶還有人稱「噶婆」;周至有人稱「姥娘」;商洛有人叫「家婆」;鹹陽有人叫「舅奶」。可以說,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叫法。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專家王曉勇,則向記者科普了我省幾種常見叫法背後的一些故事。「比如關中地區,渭河流域的人都把舅家稱為『渭家』,把外婆叫作『渭婆』,這其實是有典故可循的。」王曉勇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內遭受排擠和迫害,流亡秦國,他姐夫秦穆公以至親禮遇收留了他。後來,晉國政治穩定,重耳要回國即位。他的外甥、後來的秦康公,非常隆重地將舅舅送到渭陽。後世便用「渭陽之情」來表達甥舅之間的深厚情意,用「渭陽」指代舅舅,舅舅家就是「渭(陽)家」。於是,外婆自然就稱作「渭婆」,外公就稱作「渭爺」了。

  「其實『外婆』『姥姥』這兩個詞早在古代就出現過了。要說方言,其實最初都可以稱之為方言,只是最後變成約定俗成的東西,它就不是方言了。」王曉勇舉了個例子,像我們常叫的「爸媽」,古代叫父母,父母是正規的叫法沒錯,但是後來爸媽被廣泛認可之後,就合情合理地跟「父母」兩個字一樣成了「正規」叫法。王曉勇說:「方言有它獨有的價值,一方面,它能告訴我們現在的語言是怎麼來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讓我們發現,現在的語言是在不停地改變、與時俱進的,這都會給我們以啟發。」

  隨後記者又在街頭隨機採訪了十餘位市民,發現鹹陽等地還有「外奶」等叫法。針對上海更改教材一事,幾位市民談了自己對此事的看法。「這事剛在網上引起熱議我就關注了,當時有很多網友留言說,『南方都叫外婆北方叫姥姥』,可在我看來,這個稱呼像最後出版社回應的那樣,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地域之分。陝西就是北方地區,叫外婆的人照樣很多,就連引起爭議的那篇課文的作者李天芳,都是陝西人,她在原文裡也用的外婆。」市民周先生表示。

  作家觀點:文化多樣性應被保留

  昨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家周瑄璞也就這件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外婆一詞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已經相當廣泛,不少童話、歌曲、小品、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都不難見到,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此外,語言、語文有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比如『妻子』一詞可能就有十幾種其他表述,各地對『父親』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文化、文學的這種多樣性應該被保留。」而對於上海出版社回應「更改是為了落實二年級學段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周瑄璞認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教給他什麼他就能學會什麼,沒有必要這麼刻板,要教哪個字就非得在哪一個階段教。

  作為一名作家,周瑄璞也向記者分享了一些文學作品裡的表述問題。「作家的作品往往是其人生經歷的延伸,這意味著某些極具個人色彩以及地域性質的元素,與生俱來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就是這個作品應該有的文化氛圍。」周瑄璞拿自己的長篇小說《多灣》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多灣》寫的是我的家鄉河南臨潁縣的故事。我們那邊把『吃奶』叫作『吃媽』,這個詞是極具當時那個環境那個年代的特色的,讀起來非常生動。但小說出版前,也被改了回來。」

  周瑄璞說,因為此事,她還曾生過一段時間的悶氣。在她看來,文學作品有時候用一些方言恰恰是對有地域背景的作品的尊重,用方言其實也完全不必擔心讀者看不懂,可能這個詞讀者單獨看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聯繫上下文基本上都能看明白。我國民族眾多,文化多樣,為了更好地融合交流,推廣普通話、要求規範用字沒有問題,但各個地區自己的一些特色也應該有所保留,而這些應該保留的東西之中,方言是重中之重。她反問,「為什麼我們的老師不能告訴孩子們姥姥也叫外婆呢?為什麼不能再順便給孩子們延伸講講這兩種叫法之間的地域差異,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呢?」

  最新進展:上海市教委要求將「姥姥」改回「外婆」

  上海市教委23日公布關於小學語文教科書「外婆」改「姥姥」一事的處理意見,責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會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會各界致歉,並與作者溝通,將文中「姥姥」一詞恢復為原文的「外婆」一詞,同時依法保障作者權益。

  上海市教委介紹,按工作計劃,今年9月起,上海小學二年級將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科書停止使用。

  上海市教委要求全市教材編寫工作要從中吸取教訓,充分尊重作者原文原意,切實依法維護作者正當權益。上海市教委還將進一步加強教材編制的管理與指導,提高教材審查能力,提升教材質量。

編輯:王彬

相關焦點

  •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姥姥」在山西至少有五類叫法
    &nbsp&nbsp&nbsp&nbsp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對於「媽媽的媽媽」稱呼南北各地不盡相同。即使在北方也並不都是叫「姥姥」。以山西來說,光從讀音上就有十幾種不同的叫法。那麼,山西各地人都是怎樣叫「姥姥」的?不同的稱謂在地域分布上有哪些特點?記者特別採訪了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餘躍龍為您梳理。
  • 林更新說家鄉人管西紅柿叫柿子,陳赫問柿子又叫啥?答案讓人爆笑
    林更新說家鄉人管西紅柿叫柿子,陳赫問柿子又叫啥?答案讓人爆笑說到林更新和陳赫,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吧,出道多年給觀眾帶來了不少的經典作品和歡聲笑語,深受粉絲們的喜愛。最近林書欣和陳赫兩個人一起參加了綜藝,兩個人綜藝感都是很強的,也都是非常搞笑,很多網友都非常期待他們兩個在一起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呢,在節目中兩個人聊天非常有趣,在吃到西紅花柿的時候,林更新是瀋陽人,他說他的家鄉管西紅柿叫柿子。當時陳赫都驚訝了,他說道:你把大家都當小孩忽悠嗎?西紅柿能叫柿子?柿子不是在樹上的嗎?
  • 晚餐曬媽媽的菜譜,有人又開始羨慕了,直說:廚藝也是有遺傳的啊
    我一定回答:是媽媽做的家常菜都說:有媽的孩子是個寶~不管你幾歲,在媽媽的眼裡始終都是她的孩子。所以,我這個當了別人媽媽好多年的「孩子」,每回回娘家的待遇都一如既往,媽媽永遠是那個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今天又回娘家吃飯了,雖然天氣很冷!
  •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相信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很多兒童版的教科書上,但是如果你經常在國內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因為南方和北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都會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叫法,不過最為常見的叫法就是,北方人都叫「姥姥」,南方人則更多的稱呼為「外婆」,那麼為何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叫法為何會不同呢?
  • 農村路邊的這種野果,看上去就像小西瓜,你們的家鄉有沒有?
    農村路邊的這種野果,看上去就像小西瓜,你們的家鄉有沒有?農村是一個很廣闊的地方,在農村地區,我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瓜果蔬菜,很多的瓜果蔬菜都是農村人民自己種植的,當然有一些也是野生的了,農村的野生植物是非常的多的,又可以拿來吃的野菜,有可以拿來入藥的野草,當然還有一些極具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了。
  • 「爸爸」、「媽媽」的花樣叫法兒
    我們福山這有句話「孩子哭了抱給他娘」,在萊陽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娘才不管你孩子哭不哭呢!在萊陽管爸爸叫「爸布」(布發輕音,我不知道用什麼字代替),管媽媽叫「媽姆」。出五服的爸爸的兄弟輩,才叫「叔叔」。叔叔的老婆叫「嬸嬸」。最讓我接受不了的是,街坊輩的大媽,要叫「媽姆」。
  • 你們家鄉管這個叫什麼?網友吵翻了天,看完還是覺得山東的叫法最好聽
    每到過年的時候,各家各戶總有一些常見的物件,但是一旦問起它們的名字,卻發現同一件東西能有好多種叫法,最近微博上興起了一個話題——#你們家鄉管這叫什麼?山東人管它叫「笤帚疙瘩」,你聽話時,它是媽媽打掃衛生的工具,你不聽話時,它是媽媽修理你的好幫手...
  • 媽媽菜是家的味道,地方餐飲是家鄉的味道
    今天,當我在列車上聽到一首家鄉的歌曲,才發現這歌聲熟悉又感動。如果媽媽做的菜是家的味道,地方餐飲就是家鄉的味道。那些年餐飲都愛打一張牌叫「媽媽的味道」,近些年好像沒那麼火了,懂行的人都知道,一般不可能是媽媽的味道。因為,咱媽不會用大灶,顛大勺,要說是咱爸的味道還有幾分相似。
  • 在我們這裡這個叫「土豆」,你們管它叫啥?暴露地域的時候到了
    土豆是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作物,在乾旱的地區能夠生長,在潮溼的地區也能發芽,雖然土豆的品種各有差別,但飽滿的肉質富含澱粉,能夠填飽人的肚子,還能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所以在中國,土豆的分布非常廣,每個地區都有種植土地的基地。雖說土豆沒有地域之分,但語言有地域之分,不同語言稱呼土豆,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叫法,你們那裡管土豆叫什麼呢?
  • 家鄉的灰水粽 咬一口滿滿都是媽媽的味道
    前幾天,收到家人從家鄉寄來的灰水粽,迫不及待地打開品嘗,咬一口滿滿都是媽媽的味道。小時候,每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包灰水粽。這種粽子是長條型的,只有端午節的時候才會做,跟我們平常所吃的三角粽並不一樣。喏,它就長這樣。
  • 你們那裡怎麼稱呼女孩子?河南:小妮子
    俗話說:「五裡不同俗,十裡改規矩」,每個地區對於女孩子的稱呼也不一樣,這裡說的女孩子一般是沒有成年和沒有成家的女孩,你們那裡都是怎麼稱呼的呢。北京:小妞 (小妞只要叫出口,北京帶你隨處走)廣東:靚女 (街上靚女喊出口,必有美女猛回頭)天津:閨女 (一聲閨女你別走,相聲給我整兩口)重慶:妹兒 (妹兒妹兒快回頭,火鍋店裡走不走)上海:姑涼
  • 爸爸、媽媽,你們快回來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快回來吧,我想死你們了! 我還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依偎在媽媽懷裡撒嬌,吃著好的東西,玩著好的玩具,我好羨慕。 爸爸、媽媽,你們現在過得好嗎?每天都很晚睡覺嗎?聽別人說在那裡很苦,吃不好,睡不好,活兒又特別重,你要堅持住!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一點不錯,媽媽你在家的時候,多好啊!還有爸爸,你臨走的的那幾天答應要帶我去安陽公園玩耍,我多麼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爸爸媽媽,雖然你們不在我的身邊,但我生活的也很幸福。請你們放心吧!
  • 確診媽媽治癒出院鞠躬致謝「臨時媽媽」 「你們永遠是我寶寶的媽媽」
    「你們永遠是他們的媽媽」來到自己的隔離房間,在隔離點工作人員的安排下,趙蕊見到了兩位「臨時媽媽」,朱豔和祖璐鷺。「千言萬語,現在只能跟你們說一聲謝謝,我好想抱抱你們,但是不能。」話剛說完,趙蕊向朱豔、祖璐鷺深深地鞠了一躬。
  • 鮮甜鹹湯圓,媽媽的味道
    冬至如期來臨~又是吃鹹圓子(家鄉叫法)的時候了。在外的遊子不能歸家,吃不到媽媽親手做的圓子,只能打電話給媽媽,遠程遙控做湯圓,感受家鄉的味道。鹹湯圓的配料比較多,越多越鮮甜。我很喜歡喝湯,飽飽的,不知道有小紅薯和我家鄉的習俗一樣嗎?做法:1.糯米粉和熱水混合,調到不粘手為止,搓成團後分成幾個小圓。
  • 媽媽的姑姑的兒子的舅舅的侄子該叫什麼???
    不知道遊客們有沒有這樣的煩惱:過年期間各種親戚串門拜訪,根本不知道該叫啥!!!阿奇是獨生的,人際關係簡單到不行。。。但我們爸媽那一代還是有五六個孩子那種,所以各種姑姑大姨舅舅大爺,每次阿奇都一臉懵逼。。。只能努力保持圍笑講著吉祥話。。。
  • 我們管美國的錢叫「美金」,那老外管我們的錢叫啥?你可能猜不到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來往也更加密切了,如今很多人都會去外國讀書或者是旅遊,也有很多外國人來到我們的國家,不過無論是去哪裡,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在國內還好,畢竟都是使用統一的貨幣的,但是不同的國家使用的貨幣也是不一樣的,而且稱呼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們管美國的錢叫做「美金」,英國的錢叫做英鎊等等,那你們知道老外管我們的錢叫啥嗎
  • 「蜻蜓」用你們的家鄉話怎麼說——致那些消逝的童年?
    「蜻蜓」用你們的家鄉話怎麼說——致那些消逝的童年?蜻蜓家族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動物家族之一。早在2億多年前,它們就生活在地球上了。世界上已知的蜻蜓大約有5000多種,分布較廣,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種類齊全。
  • 日語「媽媽」的8種說法!世上只有媽媽好啊!
    小時候,總是對媽媽有很多的不滿,比如沒有時間陪自己玩,特別想要的東西不給買,有時候還會被兇。到了叛逆期的時候,還會和她吵架,估計也沒少氣她老人家。哈哈,不過時間真是個好東西,現在基本都忘記得差不多了嘿嘿。
  • 有陽光的地方便有媽媽,媽媽總在你們身邊,不要害怕
    上天早已安排了,註定它們會有這麼一天。可風兒,我只求求你能讓它們在我身邊多呆會兒?我和它們多聊聊,多看看它們,哪怕一個晚上就夠了。到了孩子們離開我的時候,我希望它們能夠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風兒給了我這個機會,答應了我的請求。
  • 中國各地「媳婦」叫法,北京男人最浪漫,湖南女人地位抬得最高
    對於同樣一個人的叫法也是千奇百怪,比如有的地方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有的地方卻叫姥姥。此外,各地對於「媳婦」的叫法也是各有不同。有時,你甚至可以從一個男人對他老婆的稱呼中就能分辨出他是哪裡人。不過,有時候,即便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對於「媳婦」的叫法卻也各有千秋。所以,小編所分享的僅是小編所能了解到的一些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