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這東西,大家都很熟悉。整個中國估計沒有地方買不到土豆,只要上菜市場一看,滿滿當當的土豆就在菜攤上,供人挑選。土豆是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作物,在乾旱的地區能夠生長,在潮溼的地區也能發芽,雖然土豆的品種各有差別,但飽滿的肉質富含澱粉,能夠填飽人的肚子,還能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
土豆是全國性的蔬菜,沒有地域之分,因為好種植,飽腹感強,可塑性好,所以深受中國人的喜愛。自打引進中國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口多,糧食不夠的問題。所以在中國,土豆的分布非常廣,每個地區都有種植土地的基地。雖說土豆沒有地域之分,但語言有地域之分,不同語言稱呼土豆,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叫法,你們那裡管土豆叫什麼呢?
在《官話類編》中有這樣一句話,說「今託人捎/帶來山藥豆/地蛋/洋山芋一包,上海大米四包,見字查收。」這本書提出,「山藥豆」是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官話叫法,「地蛋」是山東方言的叫法,「洋山芋」是以南京話為代表的南方官話的叫法。又有《英華字典》提到,土豆可以被叫做「荷蘭薯、紅薯、洋薯」。
那么正統的土豆應該怎麼稱呼呢?應該是馬鈴薯。因為這種作物的名字特別混亂,為了將它郭磊,植物學家們給它取了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拉丁文:Solanum tuberosum L.)。中國人也接受了馬鈴薯的稱呼,最早開始這麼叫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康熙時代的《松谿縣志食貨》,提到馬鈴薯這種作物,因為外形宛如古時候的馬鈴鐺,因此得名。
土豆的原產地,是安第斯山區和智利沿海的山地。當地人將土豆作為主要食物,直到被引入法國後,土豆在地中海一區開始流行。到了16世紀到17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將土豆引進中國,讓它在中國生根發芽。不過,當中國人發現土豆可以當成糧食吃的時間卻比較晚,這個時間還沒有定論。
土豆是高產的農作物,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土豆發揮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中國人吃土豆的歷史和其他國家比起來相對短暫,但中國人烹飪土豆的手法,絕對能排到世界前三名。家常的炒土豆絲、燜土豆塊、煎土豆餅、洋芋擦擦、攪團等等土豆美食,已經讓人數不過來,要是想弄清楚中國有多少種土豆做法,恐怕三天都說不完。
值得一提的是,土豆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不同的叫法,比如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蘋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光是一個地中海地區就有那麼多叫法,在看美國和俄國,也有自己的通俗稱呼,土豆這種作物不愧是遍布全世界的蔬菜,稱呼頗多啊。
在我們這裡,土豆被稱為「馬鈴薯」,在你們的家鄉,用你們的方言,你們把土豆叫什麼呢?這時候可就是暴露地域的時候了,看看有沒有和你一樣叫法的朋友吧。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