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文化 | The Circle 《圓圈》:社交媒體會殺人嗎?

2021-03-03 世界市集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等』新名詞』的不斷湧現,當今社會已由過去單一的線性發展方式轉變為多元的裂變式發展方式。人們生活與教育方式、產業發展結構、城市發展模式等都處於巨大的變革中,我們正處於一個以』不確定性』為常態的時代。

當網際網路打破了時空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似乎變得更加方便。認識一個新朋友,加下微信,就能知道他的喜好;找一份新工作,關注該公司的微信號,就能知道公司的運營動態;喜歡追一部偶像劇,關注微博,就會時時follow主創的所有互動……然而,這樣的「方便」是人人喜歡的嗎?

《圓圈》(The Circle)是一部由英國女演員艾瑪沃森、美國實力男演員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它講述了當網際網路公司的能力越來越大,甚至超過政府後,由於「社交全透明」引發的社會悲劇和對網絡與倫理關係的思考。

女主本是一家自來水公司的售後服務接線員,閨蜜在網際網路巨頭The Circle工作。機緣巧合下,女主成功進入該公司,並非常幸運的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展示「社交全透明」的circle用戶——除了上廁所、睡覺和洗澡,她所有的生活都會在全球24小時直播,不同語言的人們跟她在網絡上互動,並以全息紅字的形式投放到她周圍。

雖然閨蜜由於高強度的工作變得越來越憔悴,女主卻漸漸成為了一個職業演說家,站在高高的講臺上穿著IT界最為熟悉的針織衫和牛仔褲,毫不動搖地宣講著circle的企業文化以及最新產品。

circle對社會是有益的,最新的靈魂追蹤系統能在20分鐘內在全球定位越獄的罪犯。當這個功能被circle的CEO要求用在普通人身上時,局面開始失控。女主的髮小是一個內向的男孩,他成為了那個平民目標。在兩臺無人機的雙重追蹤下,男孩在開車躲避的途中不小心墜入深淵。

社交媒體對隱私的無孔不入在現實中就造成過很多衝突甚至悲劇。人肉搜索、隱私曝光、流言誹謗……有的人先要反抗,他們關閉了朋友圈功能,用需要翻牆的ins來代替微博。他們寧願與陌生人分享生活,卻不願再讓交際圈裡的人看見自己的一點隱私。

這是一種被動的保護,一種自保的逃避。此刻,社交網絡已經從冰冷的數據演變成為淬著烈火的追蹤器。

這也是普通人、廣大用戶在數據時代選擇的一種反抗方式。而IT從業者、社會學家、藝術家們也從不同角度試著解讀、解決網絡與倫理之間的矛盾。

Tobias Gremmler是在香港生活了7年的德國人。他通過圖像算法的方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未知生命的事件,我們腦海中微小的神經原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觀,藝術家用數據生成的方式重新創造出另外一種形態,生成另外一個文化,無法描述的不可名狀的一種新的形態,某種意義上,藝術家用數據的方式賦予這些形態一種新的生命。

▲「神經風景」 by Tobias Gremmler

如果說Tobias Gremmler是通過新的技術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和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那麼藝術家Brad Miller則是通過技術本身來重新審視人本身存在的隱私困境。Brad Miller通過社交網絡留下的數字陰影,作為一個觀察視角切入。他提出的問題是:個人數據是應該屬於個人還是公共的財產?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大數據的年代,在這樣的一個靠算法來分析人類行為的年代,如何來看待看與被看,觀察與被觀察這樣的一個現場?

大概2008年的時候,Brad Miller和他的團隊就開始這樣的工作了,就是搜集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的痕跡。後來有一些攝影的題材庫放在這些媒體平臺上,Brad Miller開始進行一些審視。大約有8年的時候,他用拍照片的方式來記一個日記,這是非常枯燥的一個過程。

▲Brad Miller作品 《被監視:來自監視文化的瞬間》

「我拍了8年的照片,看到了很多文化衝擊,我和其他的藝術家、研究者、一些學生都看到了文化之間的衝撞。從學術界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從我們的研究角度來說,可能其他人都會覺得這真的是一個災難。這些照片不管是用私人的生活去看一個戲、野餐或者還有一些攝影的鏡頭,其實是有GPS的,有一些人在錄像什麼的。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把所有的初步的、可能是一些比較天真的、幼稚的、個人的一些想法作為開端。當然,我個人做的實驗,其實也是被記錄、被引述,放到了一個社交媒體的媒體庫當中。10年之後我要看做的這個實驗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Brad Miller說到。

另外一位藝術家Nancy也探討了相似的數據倫理問題,比如她那件作品《預言:數字大漩渦的浪漫反叛》。Nancy稱自己為後網絡藝術家,同時她也是21世紀藝術形式館的館長。她利用現場的裝置、影像包括個人的表演等一些方式,探討今天數據作為一個重要的未來的人類資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少數的大型的數據公司的手裡,比如說像Google、百度等。

「我們的個人隱私在悄無聲息地被竊取,所以某種意義上,這樣的一些公司就像是數據海盜一樣,並沒有經過個人的許可的情況下,悄然地使用著我們的數據。」 Nancy提出了這樣一個非常有批判性的類似於數據海盜式的觀念,展開了一場浪漫式的反叛。

▲Nancy Mauro Flude作品 《預言:數字大旋渦的浪漫反叛》

如何應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生命政治、這個時代下身與腦的關係、這個時代下人與機器的關係,以及這個時代下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都是在探討關於「後生命」時值得深入闡釋的話題。

參考閱讀:

 《「後生命」時代 媒體藝術的「倫理」困境》:

http://m.sohu.com/a/253172731_149159

非遺無憾 | 從「非遺」裡找「藍」朋友

長腿探物 | 制香佳品三昧兮

「新消費」滔天巨浪來啦,問題是如何學會衝浪?

全球好物 | 剛剛,一罐黑蜂蜜在蒙特婁成為了中國驕傲!

溪遊記 | 探訪京郊「五億身價」的攝影藝術館

文化視界 | 國慶節逛動物園,動物如人:明星是大熊貓,你會是哪種動物呢?

相關焦點

  • 睡前英語故事丨Circle 圓圈
    》小朋友們,圓圈都可以用什麼事物來體現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故事中的圓圈都有哪些吧~↓↓↓Circle圓圈今天的繪本詞彙量大概10-20左右,適合3-6歲孩子學習~想知道你家寶寶適合什麼階段的繪本和兒歌嗎?
  • 【跟吳老師學英語】150·《make a circle》(圍成一個圓圈)
    make a circle 圍成一個圈圈Time to make a circle.讓我們來做一個圓圈圈吧(小朋友們手拉手)Make a circle, big big big.圍成一個圓圈,越來越大Small small small. Big big big.然後變小,越來越小,再變大,越來越大Make a circle, small small small.
  • 啟蒙兒歌 | Make a Circle
    Make a Circle這首歌非常適合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一起玩和小朋友一起拉成圈圈來做動作在遊戲的氛圍中孩子很容易就掌握住不同的詞彙哦Make a CircleTime to make a circle.一起繞圈圈。
  • 【英語天天學】No.54 磨耳朵【make a circle】 圍成一個圈圈
    讓我們來做一個圓圈圈吧(小朋友們手拉手)Make a circle, big big big.圍成一個圓圈,越來越大Small small small. Big big big.然後變小,越來越小,再變大,越來越大Make a circle, small small small.圍成一個圓圈,變小,越來越小Hello hello hello.
  • 中國籍留學生日本殺人後被捕 社交媒體顯示其高中成績優異
    (原標題:中國籍留學生日本殺人後被捕 社交媒體顯示其高中成績優異)
  • 靠人海分享迅速獲取流量的Giga Circle-虎嗅網
    4.通過QQ空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帶來的流量,這塊在國內做得好的都不多,做得比較好的就是小米手機官網和蘑菇街這些網站。比如小米網站每天有5%的流量是由QQ空間帶去的。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的方向是如何通過社交媒體來增加網站流量,如果社交媒體用得好,是很容易迅速增加網站流量的。
  • 價值1億美金:顛覆今日頭條的Gigacircle模式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的方向是如何通過社交媒體來增加網站流量,如果社交媒體用得好,是很容易迅速增加網站流量的。,這個網站利用Facebook等社交媒體,同時設置了一定的機制,創了一個網站流量的奇蹟。 Gigacircle 就是用這套類似直銷的機制,讓用戶在網站上發文章,同時為了賺錢,用戶會瘋狂的把文章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吸引自己社交媒體上的好友閱讀文章,同時又發展了下線。
  • Gigacircle:用「直銷式」的推廣模式顛覆今日頭條
    Gigacircle 表面上看不是什麼特別創新的網站,就是一個簡單的BLOG平臺,用戶註冊後,可以發表自己的文章,建立自己的專區,和SINA等門戶網站的BLOG沒有什麼區別。那為什麼一個簡單的BLOG平臺能夠迅速把流量做起來呢?
  • 中學英語核心詞彙 around,round和circle
    中學英語核心詞彙 around,round和circle死記單詞不會用,啞巴英語不開口。 精研例句,定有收穫!circle [skl] n. 圓;圓形;圓周;圓圈;圓形物;環狀物;圈;環v.(尤指在空中)盤旋,環行,轉圈;圍繞…畫圈;圈出;圈起The torches around the circle were lit.圓圈周圍的火把點燃了。I'm going to circle back to see what might be there.
  • 社交媒體是否改變博物館的運作方式
    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我們習慣性的拿出手機拍照,並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我們的體驗,這些行為有時會被媒體描述為一種低級的行為。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博物館開始轉變傳統觀念,改變博物館運營方式,與社交媒體合作,為博物館迎來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媒體對博物館有積極影響嗎?
  • Stop the vicious circle不是殘酷圈圈,而是停止惡性循環的意思
    vicious指「惡性的",circle則是指「圓圈」,這裡也可以指「循環」。有人會將惡性循環說成vicious cycle(循環),也是通用的說法。看看老外聊天時怎麼用vicious circle:A I got colds again and again.I am sick of being sick!
  • Media focus on Hunan: Enlarging circle of friends
    編者按: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第四次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吸引了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美聯社、日本NHK等99家中外媒體的141位記者前來採訪。和去年相比,今年走進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的中外媒體數量幾乎翻番。進入新時代,奮鬥的新湖南,正日益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目光;開放的新湖南,「朋友圈」亦在不斷擴大。
  • 現實並不比真人秀更真實:社交媒體正在這樣改變文化的定義
    隨著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我們開始意識到虛擬世界會改變我們體驗文化的方式。凱爾頓全球諮詢公司(Kelton Global)的一項市場研究更是指出,因為文化的定義正在迅速改變和擴張,未來這一概念很可能不再重要。  這項市場研究還指出,「對於現今的觀眾來說,文化的定義已經民主化,到了接近滅絕的程度。討論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高級和低級文化,也不再是文化和娛樂之間的衝突,而是相關與否。」
  • 蒙特梭利教室裡的Circle time是怎樣的?
    很多人好奇一般circle time我們會講些什麼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circle time.         Circle time翻譯成中文是圓圈時間 (直譯過來的),其實就是小朋友一起圍著毯子做成一圈,形成了一個circle, 是老師和小朋友互動的時間。可以講故事,介紹新的課程,唱歌等,都可以在circle time做。
  • 美國多地公園現白色社交圓圈
    美國多地公園現白色社交圓圈 當地時間5月24日,美國多地公園草坪上出現白色圓圈,以此敦促前來的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草坪上的圈每個之間間隔6英尺(約合3米),有網友形容是「人類停車位」。
  • 韓國社交媒體的「矛與盾」
    在「圈子文化」盛行的韓國,這樣的本土軟體應運而生,但走出國門就相對困難了些。儘管韓國本土社交媒體來勢洶洶,但由於起步相對稍晚,且受限於本國政策等原因,社交媒體的西方元素仍顯強勢。臉譜的步伐尤為迅猛,在收購圖片分享應用「Instagram」後,在韓國的日訪問用戶達到1000萬以上。
  • 作為復媒體環境的社交媒體: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平臺分配與文化適應
    之所以選擇中國社交媒體而非海外社交媒體作為「精神角落」,一方面是成本問題,例如受訪者S6本身就是豆瓣用戶,平時會看廣播和小組,「不用新開一個平臺這麼麻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於工具型留學生而言,國內媒體提供了足夠的文化和情感的親近性。正如S11所言:「雖然是樹洞,但還是會期待偶爾有可能被陌生人看到,否則就和自己寫備忘錄沒什麼區別了。如果在國外社交媒體發布消息,就覺得會石沉大海,根本沒有人會懂。」
  • DAP(德培教育)理念下circle環節的必要性探究
    「Circle」,顧名思義,是指圓,圈子,繞一圈,而「circle」環節便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讓幼兒圍坐在一圈進行相關的上課活動。「circle」環節最初是在蒙氏教育的園內試行。我最早接觸這個理念是在大四的實習當中,當時我被分配到我校附屬幼兒園-----蒙臺梭利幼兒園。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因此,儘管我們聚焦於社交媒體的具體功能,但不應採取技術決定論式的思維方式,認為功能設計會簡單決定用戶行為。因此,有學者將用戶的資料頁面稱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潤滑劑」。能否用好這種「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用戶能否在平臺上順利擴展自己的關係,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因為社交媒體可能會將我們的資料展示給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大規模的受眾。
  • ISIS社交媒體組織架構與輿論策略解析
    一、ISIS社交媒體組織架構與行動模式ISIS社交媒體宣傳組織架構。ISIS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全球性、交互性及社會性等屬性,通過恐怖主義的「營銷」模式使其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第四層則是ISIS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力圖「誘導」的目標受眾帳號。ISIS在社交媒體上「誘導」的受眾主要包括公眾人物和青少年。公眾人物在網絡世界往往也是重要的傳播節點,如果對其進行「洗腦」成功,產生的影響往往也會更大。對於青少年的「誘導」,ISIS可謂是頗費心機,他們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推出了多語言平臺同目標對象進行交流和誘導。ISIS甚至還開發出相關的追蹤軟體,目標直指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