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
「現在有一定規模的資產管理機構都在講大類資產配置,也在做大類資產配置。我認為不是所有的信託公司都要去做,因為大類資產配置要求你必須熟悉各類產品,不能聽起來好,沒有研究就去配置。」中信信託副總經理劉小軍9月6日在由《財經》、《財經智庫》、北京資產管理協會主辦的「2020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如此表示。
中信信託副總經理劉小軍
劉小軍認為,投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投資邏輯,要有自己的道理,要走自己的路。論壇上,他提出了「3331原則」:30%配置固定收益,30%配置優質房地產股權項目,30%投資以市場中性策略為主的產品量化對衝,10%投權益。
以下是發言實錄:
先回應一下高老師講的。剛剛高老師家族信託對高淨值客戶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對國家的重要性,家族信託部僅僅是為高淨值客戶理財,實際上涉及的是一批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給我的任務是講一下資產配置,中信信託是從2013年開始的著手家族財富業務,2015年第一單,2015年底不到10億,到現在截至到8月底整個公司超過了400億。按高老師剛才說的,如果截至今年6月底中信登的數據,全國家族財富的規模是1863億,我們應該佔到20%。
信託公司在國內家族財富裡面起到的職責,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為高淨值客戶家庭企業和家族成員提供財務保證和傳承的安排。
第二,信託存續期間的家族信託事物事務服務。
第三,資產配置服務。
前兩個如果展開就特別長了,我主要聚焦在資產配置服務。
剛剛提到了我們公司現在400多億的管理規模,有將近400億是我們主動配置的,對一個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而言,錢多不見得是好,還要用得出去、用得好。家族財富的資產配置是從幾千萬開始的,第一筆3000萬,幾個億、十幾億、幾十億、100億、200億、300億,我們一路這樣走過來。這些配置裡面我們90%開始的時候是配置我們公司主動管理的非標資產,五年來沒有出現過一單損失,2015年2月份成立的第一單家族信託目前淨值是1.4以上,我們現在有將近1500個客戶。
這種情況下我就在想,因為我們90%配置的是我們公司主動管理的非標資產,是不是大類資產配置就不需要了,或者大類資產配置這個概念本身就一個錯誤?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大約在兩年前我忽然想明白這個事情,為什麼90%以上配置我們的非標資產客戶是滿意的?是因為我們公司提供的非標資產是低風險、高收益的,但是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資產要麼是不可能規模的提供、要麼具有不可持續性。當你想明白這個道理以後,發現大類資產配置是在兼顧資產配置效率和風險收益水平的一種客觀要求,當你資金規模大了以後,當我們管理規模超過300億的時候就開始有一個顯現,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先是疫情,我們有很多合同籤不了,放不了款,根本配置不了,接下來是6月份監管部門,要求整個行業非標債權額度剛性的壓價,使得我們出現了閒置。你想想400多億在手上,配置不出去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既要有收益,又要風險可控,所以大類資產配置變成一個必須的。
反過來講,我其實想通過這個表達一個意思,不知道在場有沒有同業,當你的管理規模不夠大的時候,其實並不一定強制要求大類資產配置,因為你要求大類資產配置就需要對各類資產都要熟悉,我有一個原則,不要投資不熟悉的東西,要實現大類資產配置對各類產品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將來你的配置或者投資是很不負責任的。
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看起來是違背金融原理的,但是對於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來講,在一定的規模範圍內這是存在的,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這是市場平均水平,市場平均水平是有高有低的,對一個專業機構的人你是有可能創設出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的,當你的管理規模不是太大的話,你其實可以把它配置到你所熟悉的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上。舉個例子,有一個私募基金叫明 K,管理市場中性的產品有500億,大家如果對私募有了解的話,他的年化收益在20%以上,回撤在3以內,但是規模讓它再大還不行,在四五百億的規模能夠做到這個水平,這個明 K基本上是各大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搶的對象。就是說大類資產配置只是當你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才成為必要。
現在有一定規模的資產管理機構都來講大類資產配置,也在做大類資產配置,信託公司怎麼樣才能做好呢?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課題,我認為不是所有的信託公司都要做好的,因為大類資產配置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要熟悉各類產品,你不能聽起來好,沒有研究就去配置,我提出「3331原則」,30%配置固定收益,30%配置優質房地產股權項目,30%投資以市場中性策略為主的產品量化對衝,10%投權益,當然不是這一行當可能聽起來不是太明白。我們發現交易中心的客戶主要是C3類客戶,現在要求對客戶風險收益偏好進行分類,從C到C5,C就是風險偏好最低的,C3是居中,就是他能夠承擔本金10%以內的損失。
我們發現家族信託這些高淨值客戶其實是非常難伺候的,他既想要高的收益,又不想太大的波動,這是兩難的,對於這類客戶回報在8—10,回撤在3,這樣的組合,我剛剛說的「3331原則」不再詳細展開,如果在場有這方面的我再把細節展開,這是我們摸索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信託公司自身優勢出發的一個配置邏輯。
在我的理想狀態中,最好的家族信託大類資產配置的模型是什麼呢?作為家族信託的資管機構,應該建立從現金管理——固收——市場中性——指數增強——CPA——股票多投——PE,從低風險到高風險,所有賽道上的產品篩選機制跟產品貨架,你如果能夠把所有的賽道都建立起來,因為家族信託的客戶從C到C5是都有的,當你把這個產品貨架構建出來以後,你可以根據這個客戶的風險收益特徵提供不同的組合,你就能夠主動,根據不同的組合提供,總有一款適用的,這是我認為比較科學的。但是在這樣的理想狀態下,需要你的資管機構對各類資產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你不能人云亦云,這個好就配,這是會出問題的,會出比較大的問題。
總結一點,資產配置我覺得是在財務管理裡面一個重要的內容,對於家族信託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像高老師剛才講的,期限特別長,我剛才說我們客戶90%以上都是永續的,意味著你可以二代、三代,怎麼保證投資的穩定,這是給所有資管機構提出的一個問題,你需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迭代。所以投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投資邏輯,要有自己的道理,要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