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圖)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馮其庸口述自傳:為存留一些歷史記憶

  中新社記者 應妮

  2017年1月17日,紅學家馮其庸的口述訪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上線;5天後,這位93歲的老者駕鶴西去。

  在馮其庸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身體原因,他很少出來參加會議和做講座,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口述自傳上。「老人非常看重口述自傳這件事。」作為全程參與者,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研究館員宋本蓉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馮其庸口述訪談。宋本蓉供圖

  在自傳中,馮其庸言及自己人生的三個階段,坦言受過不少磨難。小時經常挨餓,日本侵華成為最深刻的童年記憶,而立之年執教中國人民大學,從此在北京生活,期間經歷各種人生風雨。他說,「1975年,我被借調到文化部,主持《紅樓夢》的校訂工作,我的命運開始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我的許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後寫成的。」

  誠如此言,主持《紅樓夢》定本的整理出版、玄奘取經之路的考察、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常務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其「大國學」概念的提出、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成立等,都是在馮其庸50歲之後取得的成就,可謂厚積薄發。

馮其庸審稿要戴近視眼鏡,手裡再拿一個放大鏡才能看清字,而眼前透過放大鏡僅能看到3個字。宋本蓉供圖

  宋本蓉非常驚訝於馮老記憶力之超常。「記得有一段大約3分鐘的講述,我整理成大概500字的文字稿,裡面涉及一個地名、十個人名、五出劇目,我逐個查證花了兩三個小時。我從沒有見過其他人能如此生動、清晰地講述已經過去那麼多年的事情,他真的能把當時的人物、事件、場景細節講述得明白如畫。」

  從訪談到最後成書歷時四年,整理文稿的時候,項目組首先刪除馮先生在訪談中提到不要公布的內容,然後加上註解。

  「每次審稿意見轉錄後再校稿,再送給馮先生審閱。馮先生戴著近視眼鏡,手裡再拿一個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文稿上的字,而他眼前透過放大鏡看到的文字只有3個字。」宋本蓉向中新社記者形容老人看文稿的情形。

  儘管這樣,經常是馮其庸看完了這部分文稿,而宋本蓉卻還沒有準備好將要送審的文稿,「他看得很快,而且對文字要求很高,一個標點符號都會親自修改」。她透露,每次送去的文稿都用三號字列印,全部審完的文稿最後摞起來將近兩尺高,歷時五個月餘,一共審閱5次完成。「馮先生對我說,『這文稿我比較滿意的!』」

  馮其庸在後記中說,「這部口述自傳,主要是敘述了我個人的經歷,沒有涉及學術界、文化界、藝術界的許多朋友,更沒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敘述我個人幾十年來坎坷的經歷。我所以同意出書,只是為了存留一些歷史的記憶。」

  馮其庸為人頗有俠義古風。中華書局編審、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柴劍虹還記得,學會的學術集刊曾一度欠缺出版經費,他向擔任學會顧問的馮老報告此事,馮老馬上將自己剛得到的數萬元稿費捐給學會,「當時是1999年,數萬元並不是個小數目。」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離職三年後,馮其庸將學校發放的所有津貼悉數還給國學院,為學生設立了獎學金。就連馮其庸與金庸的交往,也是肇始於馮老曾在1950年熱心腸地幫助過金庸的大哥,這段經歷在自傳中亦有提及。

  值得慶幸的是,這本《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在老人有生之年已由商務印書館推出,或可聊慰在天之靈。(完)

相關焦點

  • 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正式發布
    現代快報記者獲悉,這是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採集了 100 多位原五裡村原住民的口述,從中精選入冊,用鄉音鄉情留住五裡村的歷史記憶。據悉,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從 2003 年起,浦口區五裡村村民陸續搬出幾代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到 2017 年 4 月底,五裡村最後一間民房拆掉,村民徹底告別舊式農家生活。
  • 張國榮口述自傳:阿梅是不可多得的朋友
    張國榮口述自傳:阿梅是不可多得的朋友2004年03月30日09:03:38 廣州日報--大洋網 隨著哥哥4月1日逝世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香港華星唱片推出的紀念專輯中,附贈哥哥「口述自傳」,哥哥憶童年、論朋友,沒想到他一生最親密的異性友人阿梅,也在同一年與他同返極樂。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作者:王宇英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近年來,中國口述歷史出版界新作頻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現出口述歷史擺脫實證史學影響
  • 邢小群:我為什麼會投身於口述歷史
    學生在作業中反饋:「大學人文」這門課,「猶如推開了一扇從未推開過的窗戶,使我呼吸到了一股從未呼吸過的空氣,感觸很多。讓我體會到民主自由才是公民生活安寧和諧的起點。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也許要幾代人努力,但如果需要,我願意隨時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奉獻自己的青春。」有同學說:「老師說『要活得明白』,使我們開始審視原來認為天經地義的一些東西。
  • 作為歷史的科學家記憶—新聞—科學網
    一位氣象學家的歷史記憶 《我的氣象生涯:陳學溶百歲自述》一書以陳學溶百年人生歷程為主線,為我們呈現了大量既屬於個人,又屬於20世紀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氣象學史的生動細節。這不僅得益於陳學溶閱歷豐富、博聞強記的個人特點,同時也來源於其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
  • 平凡的村民 樸實的言語 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正式發布
    平凡的村民 樸實的言語 南京首部村民口述歷史記憶正式發布 2020-12-01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馮其庸《瓜飯樓叢稿》是青島製造
    各自精彩:馮其庸出版大型文集資中筠成獲獎專業戶  當天的座談會上,專家都稱馮其庸為一代宗師,身為德高望重的學術泰鬥,他在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以《紅樓夢》研究著名於世。此次出版的《瓜飯樓叢稿》分為《馮其庸文集》《馮其庸評批集》和《 馮其庸輯校集》,共 35卷1700萬字,集先生一生學術研究之大成 。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 《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
    近日,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主編的《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在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向廣大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前輩的致敬之作,也是學院建立20年的獻禮之作。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扣慶為該書作序。
  •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三十八集 朱誠:用生命守護的記憶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銘記》。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為主線,重點採訪志願軍老戰士、支前模範和鐵路、電力等戰線職工,通過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親口講述,使人們對抗美援朝有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認知和理解,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丹東「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不斷開創丹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嶄新局面。
  • 王明珂 |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當代口述歷史學者常藉由當事人的親身經歷記憶,來補充歷史文獻記載之不足。對於追求「歷史事實」 的歷史學者而言, 這不失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新工具。然而由歷史記憶的觀點, 這樣的口述歷史只是為「典範歷史」增些枝節之末的知識而已。甚至它更進一步強化了反映男性、統治者、 優勢族群觀點與其偏見下的「典範歷史」,而使得「歷史」成為階級權力工具。
  • 以史為鑑 不忘使命,南通大學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5月30日下午,來自於江蘇省檔案館、中華口述歷史學會、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的專家齊聚南通大學,為校級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南通大學以專業力量參與口述歷史的研究、推動,可以運用各方面的合力,保存國家民族記憶。相信所產生的口述歷史成果更加科學、規範,存史意義重大。  口述歷史是個人記憶中的歷史,是歷史研究的一個方法。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新國教授介紹說:口述歷史將個人命運置於大歷史之中,以鮮活、生動的細節鑲嵌歷史畫卷,推動了社會各界對史學的關注,踐行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偉大的論斷。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6日,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政聯席會討論通過,決定成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任命武黎嵩副教授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
  • 馮其庸:「文字歸巢」是國家的一項偉大創舉
    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馮其庸向本報記者表示。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正式開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出土的文字文物為支撐,向世人全面展示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歷程,並呈現我國多民族文字大家庭盛況。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馮其庸先生。
  • 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推出「朝館夕室」功能
    「通過微信預約座位時,可以看到每個座位的實景圖,選座位其實也是在選自己喜歡的展品。」一位正在讀研一的女同學說,來口述史中心上自習無意中幫助自己了解到更多藝術史、電影史。「就說都本基吧,如果不是來這裡上自習,我並不知道他是位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藝術家,也不知道他是崔永元的書法老師。」
  • 同氣連枝骨肉親——從二月河給馮其庸先生的一封信談起
    會後空暇,馮先生與凌解放有所交流:「你的文章我已閱讀不少,我認為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你搞文學創作的成功機會會大一些。你的文筆很好,是寫作文學作品的手法,更適合這個門類。」凌解放當時的回答是:「我一定好好選擇突破方向!」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凌解放在參加一個分組的討論中,聽到一些學者的提議:「至今沒有一部像樣的文學作品寫執政61年的康熙。」凌解放豪情一句:「我來寫!」
  • 探訪「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崔永元本人不任職(圖)
    每位導演的專屬區域內,有的盡力復原其生前生活場景,有些則擺放手稿、資料,而這些物品 均來自家人的捐獻,「這個館是比較特殊的,出於對原件保護的考慮,不打算開闢為自習室,還有一些物品因為數量、空間的限制,未能全部展示。」  至於連環畫館,則陳設了崔永元個人收藏的一些連環畫,有新近出版物,也有上個世紀泛黃的「小人書」,均由崔永元本人出資購買,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專門所作的饋贈品。
  • 紀念|瀚海尋夢——影像裡的馮其庸先生與玄奘之路
    今年(1月22日)是知名文化學者、紅學家馮其庸辭世4周年。前不久在無錫馮其庸學術館舉辦的「丁和名人肖像藝術攝影展」呈現了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丁和鏡頭中的大量馮其庸舊影與西域時光。馮其庸晚年痴迷於西部文化、絲綢之路和玄奘取經之路,曾以攝影為工具,記錄和展現了他的學術研究。
  • 如果記憶本身不可信賴,自傳和回憶錄憑什麼存在?
    在一些被測試者(錯誤地)選擇了其中一張照片後,研究人員就告知他們選對了。心理學家丹尼爾·施克特在調查之後寫道,這些被測試者「聲稱他們對自己的記憶更有自信了,對歹徒的印象更清晰了,對他的面部細節也記得更清楚了」。施克特指出,如果這些人出庭做證,他們對自己記憶的信心「對陪審團來說將是極具說服力的」。這種對自己記憶的信心對自傳的讀者來說也一樣極具說服力。
  • 口述歷史在臺灣社區營造的應用: 以村史運動為主的探討
    本文首先考察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的關係,再說明村史運動的社區營造意義,以及村史運動應用口述歷史的方法,並進一步探討其中不同於學院派歷史學者的作法,為口述歷史帶來新的活力與啟發。參考文獻 46。然而,臺灣歷史學界關於社區營造領域應用口述歷史的討論較少[4 - 7]因此,本文以 1998 年「大家來寫村史」計劃所開創的「村史運動」為主要案例,介紹社區營造應用口述歷史的方法,進而探討其價值。回顧戰後臺灣口述歷史發展,以公部門的史政機關與學術單位為投入主力,包括: 「國史館」及其臺灣文獻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臺灣史研究所等。
  • 第一屆口述歷史徵文大賽線上培訓會順利舉辦
    2021年1月22日,由寧波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寧波大學知青文化研究中心、公眾歷史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公眾口述歷史徵文大賽線上培訓會順利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