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30年中,咱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自家餐桌的變化。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業,洋快餐進入中國市場不僅帶給我們進食口味上的不同,還有飲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觀念等的改變。
老員工回憶 2000多人應聘最後招了79人7月份,正是當年前門肯德基首批員工入職的月份。日前,北京肯德基在前門餐廳舉辦了一場「重溫美好,見證改變」的紀念活動。北京肯德基總經理趙莉也是1987年招募的首批員工之一。在當天的活動中,她向同樣在30年前加入肯德基的10餘位老員工授予了感恩勳章。
肯德基北京前門餐廳,是中國最早的肯德基餐廳。「今天坐地鐵來,一出來看到肯德基就特別激動,想起了30年前開業的頭一天晚上,我們所有員工坐在三樓,大家一起唱著《明天會更好》,那個場景我現在還歷歷在目。」肯德基首批員工梁星說,他還有個「特殊」身份,是籌備組的招聘負責人,第一批員工都是通過他招進來的。
時光倒退30年,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中國的第一家餐廳正式落戶北京前門西大街正陽市場1號。梁星參與了前期的籌備工作,1987年初就進了籌備組,做立項、可行性分析,包括後來的招聘。「在快開業的前半年,發布了招聘廣告。」梁星說,對於前來應聘的員工,除了基本素質和學歷,形象要求男的在175cm以上,女的165cm以上。「當時來應聘的有2000多人,有的大三學生學都不上了要來上班,最後入職的是79人。」
落戶前門趕上「天時地利人和」1987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報》右下角,用豎版的形式發了一條小簡訊:《肯德基家鄉雞快餐店在京開業》。
梁星說,肯德基落地中國,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需要吸引外資。當時,別的行業都有合資企業,但餐飲沒有。按照國家政策,合資企業有「兩免三減」(兩年免稅,三年減稅)的優惠政策;員工也比一般國企員工的薪酬要高1.5—1.8%。地利——北京市定位往國際大都市發展,市委市政府就考慮引進「美國風味小吃」,1984年代表團去美國考察了一番,考察了肯德基和麥當勞。中國人覺得雞和吃的比較貼切,最終敲定了肯德基。人和——旅遊局希望吸引一些「黃頭髮」進來,畜牧局想賣雞,而當時美國肯德基也在訪華尋求合作,「雙方都有需求,這樣就有了北京第一家肯德基。」
1987年至1992年,原北京市畜牧局副局長夏覺任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夏覺在訪談中回憶說,「牧工商總公司沒投錢,對和肯德基合作不太看好,覺得一個小炸雞有什麼了不起啊。」所以就只同意將以前自己引進的炸雞設備,作價35萬元當投資入股。
後來夏覺找到北京市旅遊事業管理局投了100萬元,又找到當時的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貸款150萬。加上美國肯德基公司和百事可樂提供的費用,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1987年起了家。
夏覺說,開業大概四五個月的時候,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行長看到肯德基發展紅火,就提出把貸款算作投資,最後合作夥伴變成了四家。
小炸雞店「抽了我一個大嘴巴」在進入中國之初,肯德基就已經做好了在全中國推廣的打算。所以,經過了反覆篩選、多次尋找之後,最後將目光投向了北京的前門大街,當年那裡是北京客流量最大也是最繁華的地段之一。選址確定後,當時的美國肯德基遠東區總裁王大東拍板,拿下前門店的租用權,一次性付清十年租金,共計365萬元人民幣,日均1000元。這在當年絕對是大手筆。過後這一決定也替肯德基省下了不少錢。前門店1460平方米,三層樓,也成了當時在全世界最大的一個快餐廳。一二層對外營業,共505個座,三層作為辦公室。1987年4月正式籤合同,5月開始裝修。
肯德基在中國能否成功,關鍵取決於食材、運營、店面裝修等各方麵條件是否達到國際水平。而在實際籌備的過程中,面對一個尚處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確實遇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比如最開始鹽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那時中國的鹽太粗了,攙合在調味粉裡面就會產生粗細不等的問題。因此起初肯德基所用的鹽都是進口的。受限於供應鏈,很長時間內只能提供原味雞、雞汁土豆泥、菜絲沙拉、麵包、可樂、七喜、美年達、啤酒等8種產品。
梁星是從北京燕翔飯店到肯德基的。80年代,燕翔飯店可是豪華大酒店。「當時我覺得投資375萬的肯德基,和4個億的豪華飯店沒法比,但事實抽了我一個大嘴巴。」前門肯德基從一開業,就每天排隊。「就那麼一塊雞,要多久才能把本錢撈回來?我們預計是3年,結果一年半就回本了。」
很多人進店:「給我兩隻肯德基」員工於東興17歲入職。「我是在《北京晚報》上看到一份招聘啟事就去了。兩個星期後,「錄取榜單」貼出來了,按姓氏筆劃排名,於東興排在前面,一眼就看到自己「榜上有名」,他心裡特別高興,「但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肯德基是幹嘛的。」
7月19日,首批員工入職,肯德基還在裝修。11月12日正式營業,當天上午開業的時候還沒有什麼人。「我記得在《北京晚報》上還登了個廣告,寫著『5塊錢可以吃一份美式炸雞』。」結果到了下午五六點鐘,突然人就多了,排起了大隊。
「從那天開始,就沒有一天不排隊。」於東興年輕,又練過武術,就被分配到門前維持秩序,用兩根柱子拉一根繩兒,維持門口這十幾米的隊伍,防止有人加塞。於東興說,「那會兒隊都得排到正陽樓再往東,人們都好奇肯德基賣的炸雞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覺得既然是買炸雞,那一定要拿著鍋來裝呀,於是排隊的人手裡有了做飯用的鍋;也有人覺得吃雞得論只買呀,於是大家的口頭禪是『給我兩隻肯德基』。」
他們的工資收入也比普通企業員工要高好幾倍。於東興記得他工作第一個月拿了260元工資,回家交給爸媽200元,自己留了60元,「結果我媽說,『你爸氣得一宿沒睡』。」原來老兩口工資加起來一個月才90元。辛苦了一輩子,趕不上他一剛上班的「服務員」。
(原標題:北京第一家肯德基1987年落戶 375萬投資一年半回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