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脈是能用來決斷生死、治療百病、調理虛實的,不可以不通曉。
經脈有三大作用,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不可不通曉,另一種是不可不通暢,也就是經絡的氣血一定要通暢。這個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如果「經絡」不通了,那人就會得病了,嚴重者病就治不好了,死了。那如果通了之後呢,它就能治好病,人也就有活力了。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腸經發生異常變動、感受外邪所發生的病症有牙齒疼痛,頸部腫……眼睛發黃,口乾,鼻塞或流鼻血,咽喉部腫痛,肩前和上臂痛,食指疼痛不靈活。
如果大腸經氣盛有餘,經脈經過的地方就會發熱、腫大;
如果大腸經氣虛,便會惡寒戰慄,不能回暖。
大腸經有一個穴位叫合谷穴,在虎口的位置。《四總穴歌》中說「面口合谷收」,意思是臉口的病症都可以通過合谷穴來取穴扎針,比如牙齒疼、面癱、面部痙攣等等。平時經常按摩它也是有好處的。
足陽明胃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免,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鼻旁,交會於鼻梁。這條經脈的運行路線非常複雜,簡單地說,從鼻梁兩側往上行進入眼睛內,再向下經過嘴唇兩側,繼續往下到人迎穴(我們前面說過的人迎脈的位置,也就是喉嚨兩旁),繼續往下到了缺盆,深入到體腔內,下行經過膈肌連接到胃,所以就叫胃經。另外還有一個分支從缺盆出來,到體表,沿著乳房中間往下行,往下繞肚臍的兩旁,在肚臍的兩邊往下行到了腹股溝。再沿著大腿的外側前緣繼續往下行,到小腿外側前緣,一直到腳中指的外側端。它的分支很多,線路非常複雜。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堝唇胗,頸仲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經發生異常變動而發生的病症有怕冷發抖,頻繁伸腰呵欠,額部發黑,病發時,討厭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便擔驚受怕,心跳不安,喜歡獨自關上門窗待著,病情嚴重時會登上高處唱歌,扔掉衣服奔跑,腸鳴腹脹……
足陽明胃經裡面有一個著名的穴位,足三裡穴,沿著膝蓋下方,在膝蓋窩處往下三寸的地方,也就是四指橫放,脛骨的側方就是。足三裡穴是一個長壽穴,要經常按摩、敲擊。《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裡留」,只要是腹部的所有疾病比如肚子疼還有胃痛、胃寒,西醫講的胃下垂、胃痙攣都可以用足三裡來針刺治療,我們自己也可以用大拇指按摩。平常養生可以用兩手握拳敲打兩腿上的足三裡穴。
來源丨喜馬拉雅 FM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