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致孕中期流產:瑞士一胎兒核酸陰性 胎盤陽性

2020-12-10 瀟湘晨報

新冠疫情暴發後,孕婦感染便是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此前的研究普遍認為尚無母嬰垂直傳播證據。然而除母嬰垂直傳播外,科學界也在關注其他潛在不利影響,這些影響同樣性命攸關。比如最新的研究顯示,COVID-19存在誘發胎盤病理學的可能性,並引發孕中期流產。

以上結論來自頂級學術期刊《美國醫學學會雜誌》(JAMA)當地時間4月30日在線發表的一份研究。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微生物研究所、病理研究所團隊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Second-Trimester Miscarriage in a Pregnant Woman With SARS-CoV-2 Infection」,報告一名COVID-19孕婦在妊娠中期流產的病例。

此次報告病例中的報告中的這名孕婦28歲,肥胖,為初孕者。她於妊娠19周時出現發熱(39.2°C)、肌肉痛、疲勞、輕度吞咽疼痛、腹瀉和乾咳2天,鼻咽拭子對SARS-CoV-2呈陽性。該名孕婦接受了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治療,出院回家。

2天後,也就是2020年3月20日,該孕婦出現了嚴重的子宮收縮、發燒,症狀沒有改善,沒有發現任何肺炎的跡象。陰道檢查顯示宮頸5釐米擴張、胎膜鼓脹。同時胎動活躍,胎兒心動過速(180/分鐘),超聲檢查則顯示胎兒形態、生長及羊水正常。

分娩開始前,醫生對她使用預防性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進行了局部麻醉。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孕婦都戴著口罩,兩名SARS-CoV-2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醫護人員也均戴好口罩。經產道分娩10小時後分娩出死胎。

獲得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和書面知情同意後,研究團隊採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SARS-CoV-2,培養物檢測病原菌,對來自母親、胎兒和胎盤的樣本進行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人型支原體(Mycoplasma hominis)和解脲脲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的PCR檢測。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還由2名有經驗的圍產期病理學家進行了胎盤組織學檢查和胎兒屍體解剖。對胎盤進行蘇木精-伊紅、髓過氧化物酶免疫組化、革蘭氏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AS)染色。

結果顯示,在分娩過程中採集的羊水和陰道拭子對SARS-CoV-2和細菌感染檢測呈陰性(表)。在出生後幾分鐘內從腋窩、口腔、胎糞和胎兒血液中提取的拭子檢測對SARS-CoV-2和細菌感染均呈陰性。胎兒屍檢(autopsy)未見畸形,胎兒肺、肝、胸腺活檢(biopsies)對SARS-CoV-2均為陰性。

在胎盤檢測方面,胎盤娩出後幾分鐘內,研究團隊用無菌手術刀對胎盤的表面進行消毒和處理,進行了2次拭子檢測和活檢(接近臍帶和周圍邊緣)。結果顯示細菌感染呈陰性,但SARS-CoV-2呈陽性。24小時後,胎盤對SARS-CoV-2仍呈陽性反應。在48小時時,母體血液、尿液和陰道拭子均為SARS-CoV-2陰性,而鼻咽拭子仍為陽性。

A、絨毛膜下隙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提示急性絨毛膜下炎症(蘇木精-伊紅×20)。B、絨毛間纖維蛋白沉積增多,合胞體結增多(蘇木精-伊紅×10)。C、臍帶炎 (蘇木精-伊紅×20)。D、中性粒細胞特異性染色臍帶炎(髓過氧化物酶免疫組化×20)。

胎盤組織學表現為絨毛膜下隙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混合炎性浸潤,非特異性絨毛間纖維蛋白沉積增加。臍帶結締組織炎症,提示胎兒有炎症反應增加。胎盤革蘭氏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AS)染色、PCR和培養物均未發現任何細菌或真菌感染。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指出,本例COVID-19孕婦在妊娠中期流產與胎盤感染SARS-CoV-2有關,胎盤中的病毒學發現支持了這一觀點。

他們分析,在分娩、採樣或實驗室評估時發生汙染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所有其他拭子對SARS-CoV-2均呈陰性。目前也還沒有發現其他導致胎兒死亡的原因。

當然,該病例同樣沒有得出垂直傳播的證據,但考慮到胎兒發育階段以及母親感染時間短,研究團隊提到,「胎兒未檢測到病毒並不令人驚訝,SARS-CoV-2是否穿過胎盤屏障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團隊也提到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單個病例和不能排除的其他流產原因,如自發性早產、宮頸功能不全或未被發現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細菌感染。

研究團隊援引此前的研究提到,在感染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和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孕婦中,有40%的孕婦因胎盤感染而導致急慢性胎盤功能不全,從而導致流產或胎兒生長受限。

他們提醒,有必要對COVID-19孕婦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SARS-CoV-2是否會導致類似的不良結果。

實際上,圍繞新冠病毒感染孕產婦的研究並不在少數。早在當地時間2月10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世文等人在《兒科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pediatrics)發表了首篇針對中國新生兒新冠病毒肺炎感染的相關研究,回顧研究了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在湖北省內5家醫院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9例孕產婦(1例為雙胎)分娩的10例新生兒,分析其臨床特點及轉歸。

夏世文等人通過研究發現,母親圍生期感染新冠肺炎對新生兒可能存在不良影響,如早產、胎兒宮內窘迫、呼吸窘迫、血小板減少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等,暫未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證據。

隨後的當地時間2月1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張元珍教授、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病毒研究所侯煒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慧霞教授領銜的合作團隊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研究,回顧了9例妊娠期COVID-19感染的臨床特徵,並探討了宮內垂直傳播潛力。他們的結論相對樂觀,認為9例臨床症狀和其他患者類似,新生兒經剖腹產均活產。同時指出,對孕晚期孕婦來說,尚無證據提示新冠病毒可以經宮內垂直傳播對新生兒和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針對張元珍等人的這項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援鄂國家醫療隊成員喬傑還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同期發表了評論文章,她提到,以往的研究表明,妊娠期SARS與孕產婦和新生兒不良併發症的高發生率相關,如自發性流產、早產、宮內生長受限、氣管內插管、重症監護病房入院、腎功能衰竭和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障礙等。然而,在張元珍等人的這項最新研究中,孕產婦和新生兒的不良併發症要少於SARS感染孕婦。

喬傑還提到,在已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的孕婦中報告的臨床特徵與在一般確診人群相似,這表明與SARS病毒感染相比,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病程和結局相對樂觀。

當地時間3月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禹標教授等人在《Journal of Infec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則分析了13名武漢市以外的孕婦,其中2例不足28周,11例為孕晚期,所有孕婦均沒有基礎疾病。這13例孕婦中有3例治療後情況好轉並出院,其餘10例均進行了剖宮產。10例剖宮產中有5例是由於妊娠併發症緊急實施,包括胎兒窘迫(3例)、胎膜早破(1例)和死胎(1例)。所有13例孕婦中6例(46%)在妊娠32-36周時發生早產。

郭禹標等人認為,這些圍產期併發症可以歸因於病毒感染和生理變化,降低了孕婦在妊娠後期缺氧耐受。不過他們同樣指出,在9例活產中沒有觀察到嚴重的新生兒窒息,也沒有發現垂直傳播。

【來源:新聞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最小新生兒新冠病例研究:胎盤臍帶血陰性,出生十分鐘被轉移
    研究團隊指出,新生兒COVID-19感染的臨床數據仍然非常有限,尚不清楚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過胎盤垂直傳播,及其對後代的短期和長期危害。 研究團隊提到,由於妊娠期免疫系統及肺功能的改變,孕婦比他人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且孕婦患病後通常病情更重、進展更快,尤其是在孕中晚期。
  • 官方:武磊近期2次新冠核酸檢測均呈陰性,IgG抗體為陽性
    直播吧5月9日訊 官方消息,武磊4月28號和5月7號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呈陰性,IgG抗體為陽性。目前其本人身體狀況良好。武磊官方微博公告:根據西甲皇家西班牙人俱樂部安排,武磊@武磊7 分別於4月28號和5月7號接受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兩次檢測結果均呈陰性,且IgG抗體為陽性。目前其本人身體狀況良好,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
  • 寧夏一留學生入境 反饋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12月13日廣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情況 12月13日0時至24時,廣州市報告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新增出院病例1例。 截至12月13日24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517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28例。累計出院517例,尚在院治療28例。
  • 新冠病毒或可經胎盤垂直感染新生兒?法國專家公布首例證據
    在之前的研究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院士、趙揚玉教授團隊發現在68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產婦誕下的70位新生兒中,有8例新生兒咽拭子和3例母乳樣本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這有可能與新生兒可以從媽媽體內獲得新冠肺炎IgG抗體有關,但是也未表明新冠病毒會在母嬰中垂直傳播。
  • 多例新冠媽媽新生兒自帶抗體 抗體留存時間還有待觀察
    6名新生兒的血清或咽拭子中,均沒有檢測出新冠病毒,且截至3月8日,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同樣,他們的血清中都測出新冠抗體。不過,炎症細胞因子IL-6在所有嬰兒中均顯著升高。義大利普拉託一家醫院也報告了類似案例。一名34歲女性正常產下一名男嬰。該女子分娩前新冠病毒鼻咽拭子為陰性、血清學檢出了IgM與IgG抗體,分娩後曾檢出核酸陽性。
  • 孕中期流產或早產?可能是宮頸機能不全
    魯網9月3日訊 宮頸機能不全是指妊娠後,在達到足月妊娠前宮頸展平、變薄,宮頸管擴張、變寬,宮頸內口提前打開,不能維持胎兒在宮腔內待到足月,最終導致中期妊娠流產或早產。有20%~25%孕中期流產是由於宮頸機能不全導致。
  • 孕婦進行的優生四項病原體檢查,包括新冠病毒嗎?
    我們知道,有些病毒,如果在懷孕期間感染,會傳染別胎兒,導致胎兒畸形、早產、流產等情況出現,所以孕媽要在備孕時候,要進行四項病毒檢查,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保障母嬰的健康。這在臨床上,稱為TORCH四項檢查。 TORCH是指一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稱縮寫。
  • 新冠病毒是否母嬰垂直傳播?JAMA多篇病例分析新生兒血清測出抗體
    血清學診斷標準已被納入中國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團隊從這一視角出發分析新生兒感染情況,他們均在母親為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新生兒血清中測出新冠病毒抗體,而其母親都是戴著口罩接受剖腹產,且分娩時沒有接觸嬰兒,嬰兒出生後也都被立即隔離。
  • 準媽媽犯小錯誤,孕中期胎盤剝離,胎兒被引產
    在懷孕期間對於準媽媽們來說應該要豐富自己的孕產知識,胎兒在宮內妊娠發育是一個盲區,也是跟我們母體生活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孕媽媽們應該要豐富自己的孕產知識,孕期的時候為胎兒在宮內妊娠發育保駕護航。小藍是一位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時候也是因為犯小錯誤的現象,但是孕中期的時候卻出現了胎盤剝離的一個情況,孕晚期的時候被要求引產了。懷孕期間的時候,小藍也經常的做體力活,從而導致孕媽媽們出現了一個胎盤剝離的情況,從而小藍也被要求做引產了。
  • 新研究揭示潛在風險:孕婦胎盤出現絨毛水腫及充血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鑑定並研究了2020年3月18日至5月5日之間分娩的新冠檢測呈陽性的16名孕婦。他們的胎盤經過徹底檢查,並與歷史對照組和有黑素瘤病史的婦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從這些新冠陽性的孕婦中獲得的15個妊娠晚期胎盤至少表現出母親血管灌注不足,受傷或異常的孕婦血管以及股間靜脈血栓的一種特徵。然而,並未有證據發現炎症的發生率增加。在一個子宮內胎兒死亡後的中期妊娠的孕婦胎盤中,明顯出現了絨毛狀水腫和胎盤後血腫的特徵。根據研究結果,作者建議應加強對感染新冠孕婦的產前監測。
  • 防城港一超市地板環境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10月1日,網上有消息稱,防城港市新大新超市冷凍肉攜帶新冠肺炎病毒,引發關注。1日晚11時許,防城港市港口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發布通報:9月30日,港口區市場監管局、疾控中心對新大新超市(港口汽車站店)樣本進行常規監測,其中超市凍庫的地板環境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深圳市首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孕婦康復後順利產子
    一出生就攜帶了新冠病毒抗體。該名患者一個多月前從深圳市三醫院治癒出院,後經6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新生兒經核酸檢測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一出生就攜帶了新冠病毒抗體。從湖北返回深圳 被測出核酸陽性據介紹,籍貫湖北武昌的小雨(化名)長期居住在深圳。1月中旬,她與丈夫一起回湖北探親。
  • 孕期反覆流產、病態妊娠,要當心「抗磷脂症候群」!
    於女士婚後多次流產,這讓於女士身心疲憊,家人也非常擔心。3年前第一次懷孕,懷疑妊娠期高血壓、子癇、胎兒發育遲緩,考慮發病早、病情重,若繼續妊娠危及母親生命危險,胎兒也容易胎死宮內,不宜繼續妊娠,建議終止妊娠。
  • 兩地現新冠復陽患者,專家:核酸陽性不等於體內一定有活病毒
    健康報微信公號8月14日消息,一些符合出院標準、核酸已經陰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出院後複查,呼吸道標本核酸又陽性了,人們將此種現象叫做「復陽」。這幾天,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患者,湖北省荊州市也發現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數月後再次復陽。
  • 【熱點】進口凍肉再次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正文分割線 據海關總署官網10月1日消息 因從巴西進口1批凍去骨牛肉 1個外包裝樣本中 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孕中期夫妻親熱,胎兒安全嗎?若出現過這四種情況,儘量忍忍吧
    甚至有一些人到了孕中期的時候,就會採取同房的行為。經過研究發現孕中期在懷孕期間可以說得上是比較安全的,因為在孕早期的時候,胎兒的發育是不穩定的,如果在這個期間進行同房就會造成胎兒流產,如果是孕晚期胎兒過大,而且孕婦也非常的不方便,可能就會造成胎兒出現早產的情況。
  • 孕中期不能做的4件事,不利於胎兒健康發育!
    在經歷了孕早期的種種不適之後,各位孕媽媽進入了孕中期(也就是懷孕四月到七月),一些孕媽媽在進入孕中期,身體的各種不適狀況減輕後,開始不再那麼關注胎兒的健康,反而認為這是胎兒發育良好的原因。但是,孕中期孕媽媽的一些做法卻會深深地傷害到肚子裡的寶寶,究竟是什麼事呢?跟隨幫媽的腳步一起來看看吧。
  • 北京西城一小學生核酸檢測呈陽性 相關師生、家長為陰性
    中新網6月18日電 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18日通報稱,西城區香廠路小學一名六年級學生(住豐臺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6月16日,西城區立即組織採集該校相關師生、家長咽拭子標本668件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採集學校外環境標本40件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從6月13日起,所有學生未到校上課。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 是什麼影響了準確率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根據《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目前已有7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經過應急審批。近日,有報導稱,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出現一名三次咽拭子檢測均為陰性、通過檢測下呼吸道樣本才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為什麼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不同企業的試劑檢測產品有何異同?
  • 什麼是核酸檢測「假陰性」?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一位武漢來京發熱肺炎患者,入院前3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於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患者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直到2月5日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