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高校校園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關注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就業指導,他們事無巨細,圍繞「立德樹人」默默奉獻。他們是輔導員,用心用情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學子的成長路上始終相伴。【我是輔導員】繼續為您講述他們的精彩故事。
2020年,是張曉鵾進入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工作的第六年。2014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專業的她,雖然只有33歲,卻已經是一名有著10年黨齡的黨員了。作為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的專職輔導員、學生黨支部書記,6年多來,張曉鵾用愛、用情培養引導著每一名學生,認真詮釋著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
以德立身,春風不語潤萬物
「作為輔導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應該在思想上去幫助他們。」張曉鵾說。在她接手學生黨支部的工作後,十分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引領。支部共舉辦超過百人的培訓班2次、培訓黨課學員超過200人、吸收預備黨員51人、發展正式黨員49人。她細心沉穩、踏實肯幹,在支部的建設中與學生亦師亦友。
畢業生黨員的關係轉接是她接手工作的第一個難題,2016屆畢業生黨員對這位新老師似乎有點陌生,為此,主動聯繫畢業生黨員、向畢業生輔導員了解情況。短短一個暑假,完成了所有畢業生黨員的關係轉接和檔案投放。從此以後,每一批進入支部的學生,她都挨個談話,記錄學生的個人特點,建立支部學生信息庫。對於學生黨員的培養與發展她都親力親為,因為有想法、能實踐,2017年獲得了自治區教育工委、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授予的全區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示範崗」的榮譽稱號。
攜手前行,桃李不言自成蹊
張曉鵾常說:「其實走進學生心裡很容易,只要將心比心、以情動情,就能讓學生真心靠近。」一直以來,在校園生活中,張曉鵾都用這樣溫情的方式走進學生,也讓學生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港灣,感受到家的溫暖。
2018年的夏天對張曉鵾來說記憶深刻。從4月開始她變得非常忙碌,辦公桌旁堆的全是籌備畢業主題班會相冊的大紙箱,230個人的班會入席名籤、畢業視頻展示、每人一份的班級相冊以及暗藏著學生名字的畢業寄語,從設計字體到下筆,花費了她一個多月的時間。雖然費時費力,但她覺得不算辛苦。「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了4年,學校是他們在家鄉外最熟悉的地方。我做的這些就是告訴他們這份感情永遠是他們的依靠。無論如何我都是牽掛著他們。」張曉鵾說。
畢業生離校了,但張曉鵾知道學生離校了並不代表大學教育的結束。在隨後6個多月時間裡,她還要和畢業生繼續保持聯繫。每次與畢業生打電話或是發信息,張曉鵾仍舊不忘叮囑學生要認真工作,積極地面對生活。就業率數字的攀升是她對學生全心全意付出的最好嘉獎。近乎100%的就業率是她4年陪伴的完美答卷。
共克時艱,道是無情卻有情
學生小龍在校時因大三談戀愛、沉迷網絡,導致學業直線下降。實習期一時興起借了網貸,誰知竟一發不可收拾,深陷巨額校園貸泥潭。面對這樣的學生和束手無策的家長,張曉鵾運用相關法律規定幫助小龍理清債務,清算本金和利率數額,藉助心理健康中心的幫助,引導小龍重拾信心,端正生活態度。功夫不負有心人,小龍在張曉鵾的幫助下順利畢業。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今年春季學期的返校複課較以往晚得多。疫情期間,每天19時張曉鵾都會準時打開電腦查看學生當天的健康信息。沒有匯報信息的同學她會單獨聯繫,出現異常的同學她會第一時間詢問其身體狀況。有時她利用網絡軟體在線收集學生的即時動態,收集好後製作一條特別的留言,發布在網絡上供學生交流。「千裡情緣網線牽」拉進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把封閉期變為思考期,讓思想教育工作鮮活起來。
六年多的工作實踐,讓張曉鵾和輔導員這個職業渾然一體,看到她就知道萬千輔導員是什麼樣子,在她的心中,藏著許多她和學生的秘密,那是值得講述一生的溫暖而難忘的故事!她願意充當這些故事主人公的「引路人」。
編輯:張聆萍 王兆清
主編:張月靜
如果你有好故事好信息,給我們投稿吧!
電話:0951-5559320 郵箱:nxdjzy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