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拉過程中,不同的人因身體結構不同,相應的動作姿態也會存在差異,但這兩個部位的動作你必須要絕對標準:第一個是膝蓋動作,第二個是下背部動作。
硬拉
膝蓋
有的人因為骨盆較大,髖臼更靠外側,在做硬拉的時候非常容易膝蓋內扣。在做力量訓練的時候如果膝蓋內扣,那我們的膝蓋會非常容易受傷。所以在訓練時,一般來說要先解決膝蓋內扣的問題。
如何避免膝蓋內扣
這次為大家提供三種解決膝蓋內扣的方式。
第一種:使用彈力帶激活外展肌群,在深蹲的時候膝蓋就不會內扣。
第二種:使用彈力繩將內扣膝蓋缺陷放大,在動作模式中得到改變。
第三種:直接退階,把難度降低,將槓鈴硬拉換成壺鈴硬拉或者把重量降低。
硬拉
下背部
我們的下背部在硬拉的全程必須要呈中立位,就算你控制不住弓起下背部,寧願凹背(骨盆前傾)也不要弓背(脊柱屈曲或骨盆後傾)。
下背部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太過於脆弱了,人類進化為直立行走的樣子後,下背部的椎骨體積變大、承重壓力變強。如果弓背負重的話,很容易導致椎骨間的髓核破裂和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這些都是直立行走所付出的代價。
我們在拉起槓鈴之前一定要進入挺胸的姿勢,同時有意識讓豎脊肌等長收縮(脊柱中立位),不要做骨盆前傾。凹背雖然比弓背好一點,但是依然對下背部有剪切力。骨盆前傾的姿勢不能募集腹橫肌,腹橫肌沒被募集的話,你的下背部就無法被有效的保護。所以我們不能過度的伸展腰椎,而是應該使用正確的身體姿勢。
記住,硬拉過程中你的豎脊肌是等長收縮,維持脊柱穩定、維持脊柱中立位,而非向心收縮。
硬拉
小細節
硬拉和深蹲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髖部和膝部雙主導動作,一個是髖主導動作,硬拉沒有離心的過程,只有向心的過程。
我們經常會看到深蹲訓練者使用肌梭進行牽張反射,像彈簧一樣到達底部之後彈起來。但是硬拉沒有,硬拉的主要特徵是需要硬拉的人從靜止的狀態發力拉起槓鈴,沒有了離心的牽張反射,大重量硬拉實際上成為了一個比較難的動作。
所以,我們在做完第一個硬拉之後要花幾秒鐘調整身體姿態,確保「重心」在我們利用範圍之內,而不是直接利用「反彈」像深蹲那樣做第二個。
如果你反彈的話非常容易導致下背部變成弓背姿勢,所以我們一定要調整身體位置,確保脊柱中立位,並且在進行大重量的時候,使用瓦式呼吸讓腹部肌群保護你的脊柱。
不要盲目比較硬拉的重量
有的同學會經常和訓練夥伴一起比較深蹲硬拉重量,小編告訴你——這完全沒必要。
因為有些人天生肢體優勢就能拉起很大重量,比如北歐的芬蘭人幾乎每個人都是手長、腳長、軀幹短,這樣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多,運動軌跡也很短。因此,芬蘭大多數能拉起大重量,甚至有從來沒做過硬拉的芬蘭人也能拉起200kg的硬拉重量。芬蘭也因此被稱為硬拉之國。
所以同學們,不要再去盲目比重量了。有的人天賦異稟我們確實比不過,比如力量舉選手,我們做到強生健體就好了。
不同的人硬拉姿態不同
上下肢長,軀幹較短的人,他蹲下去的臀位會相對較高;而下肢和軀幹差不多長的人,他蹲的臀位會相對較低,所以我們在硬拉的時候不用過於在意姿態問題,只需注意三點:脊柱中立位、小腿貼近槓鈴、膝蓋不內扣就OK了。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家不僅要學習要思考,還一定要刻苦練習,才能做出一個完美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