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 大學入學率的增長是驚人的。 例如,1949年,有240萬學生進入美國高等院校就讀。到1969年,入學總人數增至800萬。到1994年,入學人數增至1430萬。 而且這種增長還在繼續。 從2004年到2014年,入學人數增加了17% ,從1730萬增加到2020萬。 隨著高等教育部門的發展,美國大學圖書館的數量也在增加,從2002年到2012年增長了6% ,2015年總數超過4000家。
現在的高等教育是一個關於使命,組織和方向的激烈辯論的主題。 這是由多種因素所致,包括可承受性和包容性、研究評價和排名的相關影響,以及對使命多樣化的認識不斷提高。 美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於制度同構的討論,這在最近一些有影響力的文獻中佔據了中心地位。 制度同構是指一個領域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相似的傾向,由強制性(強制性)或規範性(專業性)的影響所塑造。 在高等教育領域,逐漸出現所謂的歷史趨勢創造了「哈佛化」和「伯克利嫉妒」的術語。
事實上,越來越清楚的是,大學正在按照新的發展模式進行自我分類。 例如,複製自己的機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非常謹慎地規劃了一個新型的大型大學的路線,認為有可能同時提高包容性和卓越性。 其他模式也很明顯,例如,住宿文科學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正在開發以職業為導向的在線專業課程(比如,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地區公立大學(regional public university)正在尋求以獨特的職業重點為基礎進行簡化(比如,德克薩斯大學格蘭德河谷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grande valley))、共享服務系統。 隨著大學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圖書館也在不斷發展,人們也對大學圖書館的未來進行了大量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