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選擇視角下的美國氣候政策轉變

2020-12-11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2017年6月1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視覺中國 圖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將正式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根據《巴黎協定》的基本規定,美國可以在三年後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提出正式申請,然後在一年後的2021年正式退出。

美國的氣候政策轉變雖然並不令人非常意外,但在全球仍然引發一片譁然,主要矛頭都指向川普。各方認為,在氣候變化應對進程中,全球是一個共同體,美國不應一意孤行。

本文不想繼續談論美國退出對氣候變化應對進程所產生的各種影響,而是希望探討美國氣候政策轉變背後的一些深層問題。事實上,美國在氣候政策上的轉變折射出幾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其一,美國究竟為何要選擇退出?其二,美國的退出遵循的是什麼治理機制?第三,美國退出之後,全球範圍內的各種反對意見背後有什麼深層含義?

首先,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框架的本質是一個公共選擇問題

如果說,氣候變化本身在初期僅僅是一個科學認知問題,那麼,當世界各國都介入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並被納入到一個「有設計」的應對進程後,氣候變化就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科學認知問題了。原因在於,從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中派生出一個資源配置的話題,這個資源配置不僅有靜態上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還有動態上的意義。

第一,氣候變化事實本身需要「證實」或「證偽」,兩者都很重要。從目前的科學發現和觀點來看,相對而言,「證實性」比「證偽性」更加有力。這個比較非常關鍵,因為在氣候變化這麼一個牽涉範圍廣和複雜程度高的科學問題上,已經很難在全部細節上都一邊倒地證實或證偽,只要能夠在較高的概率水平上進行證實或證偽,那麼我們便認為相關結論是可靠的了。就此,大量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的確在發生,並在環境、經濟等領域影響資源配置。也就是說,氣候變化在損害人類的福利,這個基本結論的經濟學含義在於,全球資源配置將在氣候環境上面臨新的更為嚴格的約束條件。

第二,承認第一點本身並不困難,經過國際社會的努力,無論是1990年的全球環境峰會,還是1997年籤署的《京都議定書》、2009年通過的哥本哈根氣候協議,這些行動都推動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共識的演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接下來的更大問題在於,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對資源配置產生更大挑戰,原因在於,氣候變化雖然是一個全球問題,但其環境與經濟影響的分布並不均衡,氣候環境脆弱國家受到的打擊較大。譬如一些島國,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下已經無立錐之地,對這些國家而言,氣候變化帶來的資源配置上的約束條件更為嚴峻。

此外,氣候變化的成因與影響之間嚴重失衡。也就是,造成當前氣候變化環境問題的國家與地區,並不是造成氣候變化的環境與經濟影響最大的國家與地區;在造成氣候變化環境問題的國家與地區內部,也在時間上存在不對稱性。應該說,當前大部分氣候變化環境問題是歷史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這些失衡與不對稱性對資源配置造成的衝擊在於,要從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就必須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配置資源,實現福利最大化意義上的資源再分配。

為何呢?只有通過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方式,才足以克服失衡和不對稱性問題。這樣一來,如果把全球各國視為原子化的決策主體,那麼,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就演變成一個國際社會的公共選擇問題。更加具體一點,也就是,如何在一個外部性的世界裡找到一條有效的集體行動之路,幫助我們解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全球資源再分配的挑戰。

其次,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框架是多數國家決定的「集體行動」

根據公共選擇經濟學的理論,我們大致把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的集體行動分為幾類。第一類是「上帝之手」,也就是假設存在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之手」,由他來對資源配置進行科學合理的「計劃」。要注意的是,這個計劃對象並非私人消費品,而是公共產品的供給。因此,與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模式相區別,在公共產品供給過程的現實世界中,的確是存在這樣的上帝之手,較為接近的便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式集體行動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中央」扮演上帝之手來有效統籌公共產品的供給。撇開具體的國家,其實戰爭期間的各種動員機制就是最好的體現,此時,一國之內所有資源調配都在「中央」的領導下服從戰爭的需要,也就是服從國防這個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

第二類公共產品供給的邏輯是,公共產品供給是由多數人決定的集體行動,在這個邏輯中,大多數人的選擇最終形成集體的選擇,來決定用於公共產品供給的資源配置。此時,即便部分人不贊同大多數人的選擇決策,也得遵循遊戲規則,接受最終形成的集體決議,按照這個決議行事。應該說,這是現代國家治理中最常用的一種公共產品供給方式。當然,在多數人決定的邏輯中,仍然存在差異性的選擇,比如,究竟是通過何種程序來體現多數人的選擇,以及對多數人的界定等等。因此,在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呈現出千差萬別的體制機制及供給水平和供給效率。

第三類公共產品供給的邏輯則是「原子化」。在原子化的邏輯體系下,每個決策者都可以對供給結果進行「一票否決」。儘管看起來這樣的邏輯很不可思議:難道集體的命運就掌握在每個決策者的手中嗎?但事實上,這樣的決策機制在現實中並不鮮見,譬如最著名的就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制;又譬如在關涉到個體直接利益的諸多公共決策中,也有類似的議事規則,如動拆遷中的「釘子戶」等。這些實例都說明,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原子化的決策邏輯也並非沒有任何的合理性。

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來理解以上三種集體行動的選擇邏輯,那就是當下最流行的微信群:如果可以隨便退群的,就是原子化的模式;如果退群需要徵得群主同意的,就是上帝之手的模式;而如果退群需要遵循一定規則的,則是多數人決定的模式。

回過頭來看當前氣候變化應對中的集體行動邏輯。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究竟屬於上述三種邏輯中的哪種呢?經過三十多年的演進,全球氣候變化及其應對總體上屬於第二種。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所依託的基本框架是聯合國。作為二戰後國際社會協商的重要政治經濟機制安排,聯合國是氣候變化應對的最主要推動者,其背後的含義在於,針對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問題,聯合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通道,原因很直接,至少目前還找不到能夠取代聯合國的全球議事機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面對獨立的國家主權,國際社會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自上而下」的跨國政治經濟機制,而同時,在解決一些跨國的公共產品問題時,完全分散的原子化機制則將導致無效或低效的供給。此時,多數人(國家)決定的邏輯成為一條有效的中間道路,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

為此,在聯合國主導下,國際社會開展了二十多輪的氣候變化談判,姑且不論這些談判所取得的成果,單就這些談判本身而言,全球所有國家與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加入意味著,多數人決定的決策邏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不管氣候變化是科學問題,還是利益問題,只要在這個決策邏輯下所形成了結果,最終都需要所有國家加以承認並遵守。

具體到多數人決定邏輯的最新成果——《巴黎協定》而言,該協定有幾點顯著的特徵。第一,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基於以上所述氣候變化失衡和不對稱問題,國際社會達成共識,認為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應該進行責任的分割與區別。第二,自主貢獻原則;每個國家根據自身的能力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度,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想出錢出力的也可以,這些都需要做出承諾。第三,自由退出原則;允許成員國按照相應的機制要求退出巴黎協定。應該注意到,自由退出是多數人決定邏輯下的一個重要遊戲規則,是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

那麼,基於以上所述,如何在公共選擇理論框架下審視當下美國的氣候政策轉變?

這個問題很關鍵,對於美國的氣候政策轉變,大部分觀點都持反對立場。這裡有幾個關鍵問題值得辨析。

第一,美國的氣候政策選擇究竟有沒有違背氣候變化應對多數國家決定的選擇邏輯?根據上述分析,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治理框架中,並沒有對氣候變化預設結論,也就是說,即便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科學共識,但也不意味著某個國家不可以持反對立場,只不過,如果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一旦國際社會有所決定,該國理應尊重並服從這個決定的結果。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共識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2009年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共同確認了氣候變化應對的2度原則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在此背景下,當下,如果美國宣布不承認這個結果,並在此基礎上退出《巴黎協定》,這在根本上動搖了氣候變化應對中的多數國家決定原則,也就是動搖了以聯合國框架為基礎的氣候變化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在這一點上,

美國的選擇使得全球氣候變化應對開始朝「原子化」邏輯邁出危險的一步

。就此而言,美國的選擇實則是置《巴黎協定》於非常危險的地步。

第二,美國的氣候政策選擇是否全面違背了多數人決定的決策邏輯?仔細觀察可知,川普有關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發言,背後的主要決定因素並非是對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認知,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他認為,由於美國利益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受損,因此,美國要退出該協定,並重新開展「入群」談判。那麼其言下之意在於,美國並非想全面否定氣候變化應對的多數國家決定原則,而恰恰相反,

美國在利用協定中的議事規則「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這一權利在協定中是受到肯定的。延伸開來,美國並沒有計劃要直接自行退出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朋友圈」,而是向群主提出了暫時退出的申請。

第三,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看點是,美國公布其退出決定後,世界其他國家表達了強烈的一致反對。這樣的反對聲音其實恰恰說明,到目前為止,基於溝通和平等對話基礎上的全球原有氣候變化治理框架仍然在繼續發揮作用,美國的退出並不會動搖治理框架的基礎。

就此而言,筆者認為,美國的氣候政策儘管有轉變,但從公共選擇機制的角度來看,仍然是一個「負責任」的政策轉變。美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一意孤行」,毅然決然地執行單邊氣候變化應對政策。這一點對繼續維繫基於聯合國框架下的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合作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總體上,

在公共選擇理論的視角下,美國政府氣候政策上的轉變仍然服從於多數國家選擇的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決策邏輯,美國社會仍然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對此,國際社會必須有清醒認識,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作與競爭。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一個實用的視角
    切蒂教授以行為經濟學在養老儲蓄、勞動供給與社區選擇問題上的應用為例,闡明了行為經濟學對公共政策的三個貢獻。切蒂認為,經濟學家應將行為經濟學視為研究問題的工具之一,把行為特徵納入考慮,以幫助解答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本文原文發在《比較》第91輯,此處為刪節版,全文請參見財新網。
  • 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學前教育政策研究
    二、政策工具視角下的學前教育政策分析框架的構建政策工具是連接政策目標和政策實施之間的「橋梁」,是保證政策決策者的價值選擇轉換為政策執行者的行動措施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不同的研究者基於不同的立場和學科視角,對政策工具的分類與理論構建各不相同。
  • 美國「去氣候化」政策影響幾何
    但這可能對聯合國主渠道下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讓國際社會27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去氣候化」影響美實施國家自主貢獻美國國內特別是兩黨之間一直未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共識。受政治體制的掣肘和影響,美國一直缺乏有關氣候變化的旗艦法律。
  • 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一個實用的視角 | 比較
    這些爭論頗為激烈,每種觀點在不同情景下都有令人信服的論據。本文將從一個更為實用的、以政策為導向的視角討論行為經濟學。更務實的方式是從政策問題入手,如「怎樣提高儲蓄率」,而非「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的假設是否有效」等理論問題,然後將行為因素納入模型,以改進經驗預測和政策制定。
  • 公共政策的評估|政策評估專題第4期
    公共政策評估是公共政策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公共政策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一個薄弱環節,是由政策評估主體、評估客體、評估標準、評估方法等諸多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政策評估就是政策主體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環境下,依據政策評估標準,採取一定的評估方法,對政策評估客體做出評價或判斷的過程和結果。
  • 【每日英語文章】美國氣候政策
    美國能源改革計劃將在未來幾個月提交國會。喬·拜登總統表示,他希望發電產生的化石燃料排放在2035年結束,經濟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也是氣候相關政策、技術以及潛在領導力的來源。華盛頓即將發生的事情將為美國未來十年——甚至更久——設定方向。Time is pressing.
  • 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
    這些爭論頗為激烈,每種觀點在不同情景下都有令人信服的論據。本文將從一個更為實用的、以政策為導向的視角討論行為經濟學。更務實的方式是從政策問題入手,如「怎樣提高儲蓄率」,而非「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的假設是否有效」等理論問題,然後將行為因素納入模型,以改進經驗預測和政策制定。本文關注可以用政策來改變的那些因素,但大多數分析也同樣適用於預測其他外生因素,如技術變革。
  • 從遊戲評分到公共決策:經濟學視角下的公共選擇機制
    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及之後由於「滯脹」現象的影響,西方經濟學發生了較大變革,原來在戰後佔據主流的凱恩斯主義立不住腳了,許多新的理論學派就站起來了,而公共選擇學派也是其中一支。說起公共選擇學派就先要提到芝加哥學派了。
  • 美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專業有何區別?就業前景怎樣?
    公共事務專業在美國發展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在我國還不是一個為廣大學子所熟知的專業,下面留學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美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專業的區別在哪? 有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很多學校開設的名稱不一樣,有的學校的這個專業開設在專門的公共事務或者公共政策學院下,叫做Public Affair或者 Public Policy、Public Management,比如NYU的Wagner、USC的Price,芝加哥大學的Harris,Duke的Sanford。
  • 公共政策書單 | 陳振明、謝明、楊宏山、朱旭峰等作品
    全書從政策過程的視角出發,較為全面地梳理了公共政策學科在政策主體、政策議程、政策決策、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創新、政策學習、政策試驗、政策擴散、政策變遷、政策終結、政策分析等領域的知識積累,並注重吸收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統展現了公共政策學科的知識體系。本書具有兩個方面的鮮明特色:一是注重比較研究視角。
  • 美報告:氣候變化 美國還沒有準備好?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上周公布的一個新報告聲稱,美國還沒有準備好應對氣候變化,而且負責將最新的科研結果傳達給決策者的政府機構根本無法勝任這一工作。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部分,是一個政策諮詢中心。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完善嚴寒和寒冷、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三個不同氣候區居住建築節能工程設計標準、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和建築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發布27項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19項主要終端用能產品強制性國家能效標準,制定15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國家標準,頒布71項環境標誌標準,出臺實行能源效率標識的產品目錄。    實行激勵政策。
  • 美國環保署新氣候計劃遭批:系減排政策的大幅倒退
    中新網6月20日電綜合報導,19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完成了對歐巴馬政府時期標誌性氣候計劃的替換。官方稱,新規仍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批評人士表示,這種政策不足以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 美國留學: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公共政策碩士(MPP)詳解
    在留美大潮中,學習公共管理成為很多同學的選擇,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公共政策碩士(MPP)這兩個公共事務類專業近年來備受大家青睞。尤其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加上美國政府大力推行Evidence-based Public Management,這些技能更是尤為重要。MPA和MPP二者之間的區別1.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管理和政策的施行,而公共政策更偏重政策的制定、分析和評估。
  • 【文萃】公共政策選擇與影子教育參與
    本文嘗試在概念與事實之間、宏觀與微觀之間、制度與行動之間揭示和分析影響影子教育參與的重要中介因素——國家的公共政策選擇。在美國的案例中,影子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邊界已經變得模糊——補習的場所在校園內,但這類活動並非發生於常規上課時間,提供服務的則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輔導公司。
  • 美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利益集團的行動邏輯
    本文基於利益集團對美國槍枝管控政策的影響,沿循「行為動機—行為環境—行為資本—行為選擇」的四維分析框架,著重分析利益集團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行動邏輯。以全美最大的單一議題利益集團——全美步槍協會為例,從利益驅動、制度基礎、資源結構、策略選擇四個方面研究了這一利益集團在槍枝管控政策推行中的行動邏輯,並對槍枝管控政策推行失敗的原因加以了分析。
  • 去美國留學是申請MPA(公共管理)還是MPP(公共政策)?優弗教育
    為了在政府部門獲得職業發展,美國留學專業已開發出兩種研究生教育選擇: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和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了解兩個專業的獨特技能和職業發展方向將幫助您更好地區分兩個專業,並做出自己的選擇。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這兩個專業設置的目的。 MPA適用於那些希望在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中發揮領導作用的人。 MPP專為希望對解決公共和非營利組織中的某些問題的政策進行分析和評估的人士而設計。因此,一個是管理方向發展,另一個是政策制定方向發展。
  • 「動蕩世界中的國際公共政策」——北京論壇(2020)國際關係分論壇...
    分論壇以「動蕩世界中的國際公共政策」為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新冠疫情對全球治理和國際公共政策的影響及其響應。因此,要真正解決上述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全球治理與有效的國際公共政策是根本性的出路。
  • 氣候戰略成為美國新政府核心戰略
    目前,曾作為歐巴馬政府時期國務卿的約翰·克裡被拜登過渡團隊提名為總統氣候特使,並進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早早被提上議事日程。氣候戰略始終是拜登及其團隊的核心戰略之一,應對氣候變化也將與控制疫情、恢復經濟、促進種族平等共同成為拜登著重關注的四個優先事項。
  • 美智庫文章:Z一代將如何重整美國外交政策
    當前美國在全球的地位正處在拐點,決策者必須要考慮到下一代美國人的想法和優先考慮事項——否則有可能擴大美國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鴻溝。擁有截然不同視角Z一代既錯過了美國冷戰後高奏凱歌的巔峰時刻,也錯過了「9·11」事件後美國在中東步履蹣跚的低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