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水泥,為啥明城牆能穩如泰山600年?材料現代人經常吃

2020-12-13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我們如今要修建什麼建築的話,都要用到水泥、混凝土,這樣建造出來的建築十分結實。不過水泥是1796年英國人.帕克用泥灰巖燒制出了外觀為棕色的羅馬水泥,到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發明了水泥,並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

在此之前,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水泥的。不過,在沒有水泥的條件下,我國還是修建十分偉大的建築,並且歷盡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而不倒。比如說:我國的長城還有明城牆。

1357年,明朝謀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覺得言之有理,因而採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下令普遍築城,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歷經28年,於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而明城牆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而明朝的城牆至今仍然能屹立不倒,其實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這是因為修建長城的時候加入了這些材料。

古人在修築城牆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夯土,製作比泥土還要堅硬的泥塊,然後將其放在城牆外側。至於城牆的外側,則是放置青石磚。只有在雙重加固之下,才會讓城牆變得更加的堅固。除此之外,還需要用到由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巖混合製成了特殊的混泥土,可以起到一定的黏合作用。

夯土,則是將泥土壓實,製作非常結實的泥塊,甚至比磚石更加牢固,明城牆既用到了青石磚也用到了夯土,夯土用在城牆內部,外部則是用青石磚進行進一步的穩固,而且為了防止偷工減料、工匠敷衍了事等,基本每塊磚石都會刻著負責工人的名字,由此以來,這樣的明城牆能夠抵擋炮石。

明城牆裡還有一種材料,連現代人都捨不得用,那就是糯米,雖然當時沒有水泥混泥土,但由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巖混合製成了特殊的混泥土,變得十分黏稠,是主要的黏合材料,使得明城牆的磚石百年來不會變質損壞。

明城牆的規模不小,也可以得知當初為了修築城牆,用了不少糯米作物,給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事實上糯米用於建築便不是從明代開始,可追溯至1500年前,建築工人將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巖混合製成漿糊,稱之為「糯米砂漿」,主要用於建造陵墓、寶塔、城牆等。

要知道,我們在現在的生活當中,也經常用到糯米這一物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就會將煮熟的糯米放在春聯的背面,就可以輕而易舉粘住,這就是利用了糯米的粘合作用。實際上,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有人將糯米用於寶塔或者陵墓的建造當中。

看到此,不得不佩服古人在建築上面的智慧,你們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在沒有水泥的古代,中國發現一種神秘材料,讓中國建築領先世界!
    那麼中國古代沒有水泥,他們是通過什麼材料將構件粘結起來的呢?對於古羅馬人來說,他們毗鄰火山,輕鬆就可獲得火山灰做建築材料,但古代中國人確實沒這天然條件。但缺少天然條件的中國古人,卻從來不缺源源不斷的智慧創意:你挖火山灰?我來燒石灰!沒錯,多少歷經時間考驗的中國古代建築,就是靠這款中國原創建築材料漂亮撐起——石灰。
  • 單說吃喝玩樂,現代人和古代皇帝誰更強?
    單說吃喝玩樂,我們比古代皇帝是不是要強一些呢?小時候就天天聽家裡大人說,天天在家不幹事,吃飯都要人喊,你過得都是皇帝日子。那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真的比古代皇帝要強嗎?如果你認真了,你就輸了!虎臣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古代皇帝的排場,即使是出門溜達,身後也是要跟著幾十個人的,別看電視劇上皇帝在御花園就一個人,那都是扯的。吃的喝的,便盆黃帳都隨時準備好。這麼說吧,除了吃飯,別的基本上都由太監來幹!有人可能會想了,我們今天吃的東西種類多啊!但是,和皇帝比,真的多嗎?
  • 古代沒水泥,為何明城牆能百年不倒?看到材料,現代人都捨不得用
    判斷一個古代文明是否強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城市的規模。市就是交易場所,城就是指的用來保護百姓的城牆。城牆的堅固與否十分重要,這關乎著人們的生死存亡。從古代保留下來的城牆還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明城牆、西安的明城牆了。
  • 古代沒有水泥,那長城是如何修建的?不用水泥,怎麼砌牆?
    水泥是一種常見的建築材料,主要原料為石灰和矽酸鈣,水泥在建築上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與沙、礫混合形成混泥土來使用。水泥是在公元18世紀的時候由英國人發明的,水泥進入中國以後,被稱為「洋灰」,1889年,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近代化的水泥廠,就叫做「啟新洋灰廠」。那麼在水泥發明之前,中國人用什麼來建造房子呢?沒有使用水泥的修建的萬裡長城為什麼用推土機也難以推到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修建城牆的建造材料。
  • 聰明的古代人,現代人能比嗎?
    經常有人問古人聰明還是現代人聰明?關於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是古代人聰明,我來分享這種觀點的合理性。說到古代人的聰明,最有說服力的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
  • 古代人和現代人時是一樣的
    雖然是拍的古代的時空,但是很像在拍科幻片。他說他過去一直沒有感覺到拍古代其實和拍未來是一樣的,因為古代那個時空的感覺是你沒體驗過的。你拍未來是一種全新的宇宙觀,你拍古代也一樣。古代的時空和今天是絕對不一樣的。他說他叫停是因為他要抓住這種嶄新的時空感覺。他舉了個例子,說許知遠從太原到汾陽,司機開了導航,跟隨導航就過來了,那就是今天人類依賴這個工具在行走。
  • 新型牆體抹灰材料可替代水泥沙漿
    不用水泥沙漿,能不能為建築內外牆抹灰?我國科技工作者多年來一直研究一種建築新材料,來替代汙染嚴重、破壞水土的傳統建材。日前,這種由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混合而成的替代品———防裂防水環保膠粉在哈研發成功並投產。
  • 假如我們現代人穿越到古代
    為了能加入聊天的大家庭,我也必須追一下啊!雖然慶餘年的故事設定不是穿越,而是人類的文明在一遍遍的重啟,就象玩遊戲,GAME OVER了,再重新玩一遍,但其硬內核還是穿越。很多人覺得如果我們現代人穿越了,肯定能活得很好,畢竟比古人多了這麼多年的知識積累。可是冷靜下來想想,未必啊!我們現代人是見過飛機、汽車、火車,聽說過火箭、太空梭。
  •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追星的?手段極端瘋狂,現代人看了都受不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為了能近距離看到偶像,常年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趕場趕得氣喘籲籲,甚至有的還全方位跟蹤等等,成為讓眾星厭煩的「私生飯」,其瘋狂程度讓人不寒而慄。但其實,儘管現代人追星方式多種多樣,但追星並不是近幾十年來才有的現象,早在信息不暢通、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就有人開始隔空追星了,其瘋狂程度讓咱們現代人都甘拜下風,下面給大家舉4個例子,品一品古代另類的追星方式。
  • 現代人到底哪裡差了,提不動古代的兵器?
    在古代,像三國、隋唐時期的各路好漢,一個個都是很厲害的,原因在於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件有分量的兵器,他們能扛著幾百斤的武器,在戰場上英勇奮戰。然而同樣的一件兵器,現代人卻連提都提不動,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帶你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正常交流嗎?
    現代人穿越古代與古代人交流沒有差別,只是半懂不懂狀態。①現代人說普通話,而古代人的官話為河南音,一般古代人講話的音與普通話音沒差別,平常古代人話就是民間的囗語就是沒有舞劇的腔調,大致能聽懂些就是半懂不懂狀態,不過穿越者應該入鄉隨俗吧!為了生活從頭學起方能生存。
  • 微生物也能變身建築材料?「新型微生物水泥」了解一下
    微生物不僅能誘導產生礦物沉澱,而且能控制其微觀組成、結構和形貌。微生物礦化是一種天然、綠色的高級複合材料製備過程,將這存在數十億年的自然現象發展為建築材料製備技術,是一種大膽有益的嘗試。圖片來源丨Pixabay煉鋼過程中產生的鋼渣也可以「變廢為寶」?
  • 生態水泥混凝土材料與技術
    混凝土工業每年消耗100億噸砂石和10億噸淡水[2].水泥混凝土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影響很大,探索循環經濟理論,使水泥混凝土工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國建材工業面臨的重大的課題。  「環境材料」首先由日本通產省提出,之後又出現了許多類似的提法,如「生態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綠色材料」、「保健環境材料」等,它們都是以保護地球環境和資源為出發點而提出的概念。
  • 古代打仗用的砍刀,為什麼很多現代人拿不起來?難道我們太弱了?
    通過電視上經常播放的古裝電視劇,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多是行兵打仗,他們的兵器也都非常的沉重。其實近些年也出土了不少的古代兵器,但是不得不說,很多人拿的時候都表示非常的沉重。既然拿起來都這麼費勁,又怎麼能行軍打仗呢?
  • 現代人每天豐衣足食,古代窮人都吃什麼?我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那麼問題出現了,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又靠吃什麼來度日呢?想要了解古代中國百姓吃什麼,不妨讓我們先來了解他們平均每天吃幾頓。現在我們國人的習慣大概都是一日三餐,可是古代老百姓可不比現代社會的發達,他們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有下一頓,一日三餐簡直是太奢侈了。
  • 這筆私房錢藏了600年沒被發現,卻被專家發現了
    藏私房錢的最高境界私房錢藏了600年,沒準藏主自己都忘了。這個可能性其實不小。講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自己隨手放的東西,轉身就找不到了。刻意藏起來的那更是記不住了。沒錯,藏私房錢最牛的境界:自己都忘了自己藏過。本想當零花錢,卻藏成了傳家寶。
  • 糖友經常吃這8種主食,平穩餐後血糖,血糖自然「穩如泰山」!
    建議:糖尿病友應該選擇含膳食纖維較高的老玉米,儘量少吃含糖量高的甜玉米和澱粉含量高、會快速升高血糖的糯玉米。2.另外苦蕎麥中含有蕎麥糖醇,能調節胰島素活性,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建議:蕎麥性涼,脾胃虛寒、消化功能差、經常腹瀉的人不宜食用。5.
  • 古代窮人吃什麼?現代人一天堅持不了,網友:古人怎麼活下來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食物無法與現在相比。現在我們每頓飯都有魚,肉和日用品。那麼,古人吃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多少頓飯。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中國人吃飯的基礎,但對於古人來說,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產量不盡如人意。
  • 現代水泥的使用壽命50年,古建築是如何百年不倒的?專家:真聰明
    自從1756年,英國工程師J·斯米頓研製出了水泥之後,現代的建築就離不開水泥的加固,因為只有這樣,建築物才能做得高大並且保持穩固,可中國古代是沒有水泥這種東西的,而且水泥的壽命很多人說只有50年,也就是說現代的建築50年之後,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加固,不然就有倒塌的危險,古代的建築在沒有水泥這種加固材料的情況下,為什麼又能保持百年不倒呢?專家:真聰明。
  • 現代人提倡一日三餐,可古代人卻沒有晚飯,竟然是因為……
    要知道,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習慣了一日三餐的健康標配,可是,在古代社會之中,人們卻是沒有我們現在的晚飯的。那麼,為什麼古代人會沒有晚飯呢?畢竟韓熙載可是作為一個當朝的宰相,他再怎麼資金周轉困難,也不可能連大米飯和饅頭都吃不起吧?因此,這就意味著在古代晚上是不興吃晚飯的。而且細看《韓熙載夜宴圖》之中,有侍女正在餐桌的旁邊演奏樂器,因此,只能說夜宴是古代的富人用於娛樂和交際需要的,而不是為了飽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