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如今要修建什麼建築的話,都要用到水泥、混凝土,這樣建造出來的建築十分結實。不過水泥是1796年英國人.帕克用泥灰巖燒制出了外觀為棕色的羅馬水泥,到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發明了水泥,並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
在此之前,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水泥的。不過,在沒有水泥的條件下,我國還是修建十分偉大的建築,並且歷盡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而不倒。比如說:我國的長城還有明城牆。
1357年,明朝謀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覺得言之有理,因而採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下令普遍築城,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歷經28年,於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而明城牆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而明朝的城牆至今仍然能屹立不倒,其實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這是因為修建長城的時候加入了這些材料。
古人在修築城牆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夯土,製作比泥土還要堅硬的泥塊,然後將其放在城牆外側。至於城牆的外側,則是放置青石磚。只有在雙重加固之下,才會讓城牆變得更加的堅固。除此之外,還需要用到由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巖混合製成了特殊的混泥土,可以起到一定的黏合作用。
夯土,則是將泥土壓實,製作非常結實的泥塊,甚至比磚石更加牢固,明城牆既用到了青石磚也用到了夯土,夯土用在城牆內部,外部則是用青石磚進行進一步的穩固,而且為了防止偷工減料、工匠敷衍了事等,基本每塊磚石都會刻著負責工人的名字,由此以來,這樣的明城牆能夠抵擋炮石。
明城牆裡還有一種材料,連現代人都捨不得用,那就是糯米,雖然當時沒有水泥混泥土,但由糯米、熟石灰和石灰巖混合製成了特殊的混泥土,變得十分黏稠,是主要的黏合材料,使得明城牆的磚石百年來不會變質損壞。
明城牆的規模不小,也可以得知當初為了修築城牆,用了不少糯米作物,給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事實上糯米用於建築便不是從明代開始,可追溯至1500年前,建築工人將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巖混合製成漿糊,稱之為「糯米砂漿」,主要用於建造陵墓、寶塔、城牆等。
要知道,我們在現在的生活當中,也經常用到糯米這一物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就會將煮熟的糯米放在春聯的背面,就可以輕而易舉粘住,這就是利用了糯米的粘合作用。實際上,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有人將糯米用於寶塔或者陵墓的建造當中。
看到此,不得不佩服古人在建築上面的智慧,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