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同學沿用初中的物理學習方式來學習高中物理,造成水土不服,在高一就出現不適症狀,未能有效調整,乃至到高二出現放棄,或者在高三雖然選擇物理加試,但是遲遲看不到進步。
初中物理知識和能力要求是基於初中生的認知水平的。而中考本身的考試性質是合格考,因而試題中的基礎題比例高達80%。鑑於初中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尚在初級階段,考試內容識記較多,能力考查比例較低。因而會出現中考物理滿分的,進入示範性高中後物理考試掛科的現象。
高中物理有別於初中物理的最大問題在於:
1、定性轉向定量。識記比例大大減少,邏輯推理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幾乎所有高中物理題目都是可以推導出正確結果的,少部分是僅需文字闡述的。
2、提取有效信息。初中的內容比較簡單,因而試題中的信息明確,所用公式單一,涉及變量很少。但是高中物理研究範疇較廣,試題取材於生活,是需要學生對題幹信息進行簡化、取捨,建立合適的模型來達到問題解決的結果的。因而對於學生提出了篩選信息的要求,這也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面對信息洪災時必須具備的能力。
3、選取合適規律。初中內容因為研究的問題往往是特例,比如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用到的規律只有一個;再比如平衡問題,僅兩力平衡,只要等值反向即可。但是高中研究的問題更有普遍性,因而需要用到的規律比較多,因為不同規律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對於學生而言就有一個選擇最優化的過程,對學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對於讀初中物理時不管不顧,只知道代公式的學生而言,這是最致命的,因為缺乏分析能力。
鑑於初高中學習內容和要求的差異,高中學生必須擯棄初中學習時的一些弊病,避免盲目和無序,仔細審題、精準建模、耐心推導。
物理學科研究的是物體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呈現的是文字,解答是以數學關係表述的。物理學習需要深入的理解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還要靈活運用。就文字理解能力離不開語文學習,就熟捻模型和知識點離不開記憶能力,這兩點上女生強於男生;就過程推理、想像男生要強於女生。在數學運算能力上,男女生相差不大。即便在大學裡,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女性數量也在一直上升。
但是有兩點因素是制約女生的:
1.自信不足。由於聽信俗話,在沒有學物理之前就心生怯意,稍有點難度就輕言放棄。比如運動學公式繁多,沒有掌握仔細分析、畫圖示意的方法,就以自己數學不好為藉口,知難而退。到了物體平衡的章節,由於缺乏生活體驗,又不肯動手,想像力不足造成困難。以我自己為例,就是母親一直提醒我,女生物理不如男生,反而引起我的重視,反而取得較好效果。
2.點面不分。物理研究萬事萬物的本質,必須抓主要因素,女生學習過程中要有大局觀,從上往下看,抓大放小。有時女生過於仔細會讓她模糊了到底什麼是主要矛盾,這一點上男生比較粗放,偶爾倒是比女生更容易找到問題所在。
因此,不管是從物理學習本身特點而言,還是從我歷屆學生的考分而言,男女生在物理學習上都沒有太大差異。尤其在考試中,女生的仔細往往使她們的均分比男生還略高一籌。
俗話說:數理不分家。數學和物理確實有較大關聯。但是數學題一般明確已知、求解,解法可以多樣,嚴謹細緻。高中物理和數學相比較,相對粗放些,在運算方面的要求遠低於高中數學的要求。但是物理題目強調的是物理思維,重在建模、突出重點、適當忽略次要條件。因此往往已知蘊含在文字裡,求解的因素不是描述事件的終點,你必須高屋建瓴,從全局上看待整個發展過程,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就需要學生在應對中會「無中生有」!學生往往覺得物理難就難在讀完題目不知道要幹什麼?如果解決了對物理事件的理解,那麼選擇適用的規律,再進行數學運算求解就是小菜一碟了。而且評價標準中對於數學運算造成的失誤是扣分很少的,關鍵看是否建模正確,選擇了正確的規律。
因此可以這麼說,數學不好的人要在物理上拔尖有點困難,但是只要分析推理能力強,概念、規律清晰完全可以把物理學好。如果只是希望達到平均水平,數學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物理學科是自然科學中最嚴謹的學科,無論是理論基礎還是實驗事實都紮實深厚。作為自然科學,自然就離不開邏輯推理演算,實驗論證求解。因此有相應的習題訓練量是必須的,所有的題目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通過做題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來反映你的概念、規律的掌握情況。
考試是評價手段,學生需要做到三個層面的要求:會做、做對、迅速做對。無論哪個層面都是要有習題練習的基礎。但是如果只是通過刷題來尋找存在感,不了解題目蘊含的規律實質,天下題目千變萬化,如何能夠窮盡。平素做的時候一知半解,考試憑印象,似是而非。如果正巧考到自己確實掌握的,分數喜人;若是考到自己本就模糊的罩門,往往就跪了!究其原因,還是浮於表面,不肯深究的舊習所致。
因此提高物理學習水平僅靠刷題是遠遠不夠的,有效的辦法是對刷過的題做整理、歸類,尤其要重視錯題的訂正歸納和類比。而這樣的細緻工作是很多學生不屑於做的,因此只能看著別人成為學霸。
針對以上誤區,為了提高高中物理學習的性價比,讓物理課不再糾結,建議同學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1、善於觀察,保持好奇心
高中物理涉及的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比比皆是,如果你始終保持著觀察各種社會、生活現象的習慣,對物理學習就會有很多感性認識,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就輕鬆了。比如:汽車尾部的ABS標誌是什麼意思?吹出來的肥皂泡為什麼是彩色的?微波爐為何能加熱?地下車庫裡為什麼手機沒信號?晚上樓道燈為何會亮?愛好汽車的同學也可以從汽車中了解很多物理知識,如百公裡加速時間、胎躁、渦輪增壓等;愛好科幻電影的同學可以在觀影過程中發現很多物理規律,如: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當你發現物理就在身邊、如此有趣,還在改變世界,你會感到樂在其中。
2、深刻理解概念規律
雖然很多學生對於老師批評他:概念不清!不以為然。但是事實是大部分的錯誤都是由於學生概念不清造成的。比如加速度的概念,都知道a=ΔV/Δt。但是對於概念的深刻理解包括掌握它的內涵和外延。對於加速度,還要了解:物理意義是速度對時間的變化率,矢量,方向取決於速度的變化。除了這些之外,還需要明確:Δv也是物理量,也是矢量。加速度用其對時間的變化率來表徵,但決定加速度大小的是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和速度沒有必然關係,加速度和速度同向,物體做加速運動,反之減速。加速度恆定時,速度是可變的,物體可以做直線,也可以做曲線運動。加速度變大時,速度大小也可能變小。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在V-t圖像上反映,a-t圖像中圖線和縱橫坐標包圍的面積表示的是速度的變化量。
又如動能定理,∑W=ΔEK ,表示因果關係,合外力做的功造成物體動能的變化,但是對它的理解還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1)在整個過程中物體受力情況是變化的,要注意力和位移的時間一致性。某些情況下,用mas來表示合外力的功也很方便。
(2)動能定理只需考慮始、末狀態,不必考慮中間過程,這是它與牛頓定律相比所具有的獨特優越性。但凡變加速過程,首選動能定理。
(3)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應用∑W外+∑W內=ΔEK1 + ΔEK2;同時考慮二者速度是否相同,必要時進行速度的分解。
(4)機械能守恆定律也可以用動能定理來解決,可避免零勢能點的選取
(5)判斷系統機械能是增加還是減少時,採用功能原理:外力(不包括重力和彈簧彈力)對物體做正功,機械能就增加,對物體做負功,機械能就減少。表達式為:W外=ΔE機
因此許多學生以為自己理解概念和規律了,為什麼在應用時還錯誤百出,實質是離「深刻」二字太遠。
3、掌握方法 事半功倍
不少學生都感嘆:物理課聽得懂,不會做。只會看老師釣魚,自己一無所獲。其實問題在於沒有掌握方法。方法兩個:一圖看懂、化繁為簡。
物理題目描述的是一個事件,有原因、過程、結果。因此為了便於理解,需要了解事件的全過程。那麼畫出示意圖是最好的辦法。示意圖一般包括過程示意圖和受力示意圖。比如運動學過程,就要在示意圖上標明各狀態、過程對應的物理量,再對號入座選取合適規律。若是應用動能定理求解能量類問題,就要找準研究過程,明確初、末態。對牛頓力學類問題,一定要畫受力圖,電場、磁場類問題涉及牛頓力學的,受力圖也是必須的。學生的錯誤常常就是因為對於過程不清楚,對於受力想當然。只有畫清楚了示意圖,才能明晰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哪個環節,才能找到求解途徑。
物理題目都是來源於生活,有其特定模型。學生之所以覺得老師講的那麼清楚,因為老師已經提煉了模型,只需要選取適用規律求解。老師在向學生呈現問題解決時,前40%的內容是在老師頭腦裡早已固化的物理模型,所以老師一眼看出題目考點所在。但是學生自己獨立做的時候,化繁為簡的能力不夠,從生活場景過度到物理場景的搬運、翻譯能力不夠,所以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感覺。可以多問問老師,為什麼是這樣建模的,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學會哪些條件是需要關注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雖然題目很多,但是模型是有限的。所以能夠利用推理、逆向思維、類比等方式找到正確的模型,可以大大化簡學習的難度,更有成效。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