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把茶葉玩出文化範的,當數中國。
綠茶和紅茶的這種分類方法,可不是因為他們茶樹品種的不同,而是因為他們的加工程序不同。
在茶葉加工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工序:發酵。綠茶最省事兒,不用發酵。
如果不嫌麻煩,逐漸加大發酵程度,會依次得到白茶、紅茶、清茶、紅茶和黑茶。黑茶是接近百分之百發酵。
按照大數定律,應該是從綠茶到黑茶產量依次遞減才對,畢竟人從骨子裡是懶得嘛。
但實際上,綠茶與紅茶並駕齊驅,而且分了陣營:東方人的我們大多愛綠茶,西方人卻普遍認為紅茶才有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遠洋帶貨小能手玩砸了
西方人喝到地道的茶,是在中國,不過當時他們喝到的是綠茶。這一喝,便讓他們念念不忘。
16世紀,歐洲的航海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具備遠洋帶貨能力。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上,英國的這些代購小能手們,絲綢、瓷器、香料、茶葉,弄了個遍。
從我國東南沿海出發,直插馬六甲海峽,當時天殺的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通航,只能繞道好望角,跨過整個非洲西岸,到達歐洲。如果是英國船,還要再跨過歐洲西岸,才能輾轉到達英吉利。
這些代購們也真是拼了,當然,中國的土特產,讓人為之瘋狂,利潤夠高。
不過,當時在中國裝船的可是綠茶,經過一路環遊世界的顛簸,海上的空氣又比較溼潤。等到歐洲的時候,保質期早已經過了。
想一想這酸爽的感覺,估計是把歐洲人給喝蒙了:怎麼茶葉裡有股鞋墊的味道!
後來才找到原因,綠茶,講究喝個新鮮,放了100天再喝,那是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情懷的。如果要是明前茶,估計做茶葉蛋味道都噁心人。
這一次,歐洲的帶貨小能手們玩砸了。
2、桐木關的紅茶,歐洲人的心頭好
17世紀,我國武夷山桐木關。
這裡常年雲霧繚繞,氣候溫潤。在春茶季節,又是細雨綿綿,日照很少。
如果都按照綠茶的工藝來加工,一百天後喝到的茶葉,估計和歐洲人喝的茶葉差不多。
桐木關的松樹很多,當地的茶農砍下松柴,把茶鮮葉置於松柴之上,進行烘烤發酵。
經過這樣的處理,茶鮮葉還吸足了松脂味,泡出來的茶湯還有獨特的花果香。
這就是紅茶的雛形。
歐洲代購們又掃了一批貨,這回很成功,當時歐洲的皇室和貴族們都已經瘋狂了,紅茶迅速幹掉了綠茶和其他茶種,成為了下午茶的頭牌。
這次之所以反響這麼好,是因為紅茶的發酵程度很高,長時間長距離的運輸,對其口感影響不大。所以歐洲人喝上了接近原汁原味的紅茶。
紅茶因為發酵程度高,顏色接近黑色,茶湯顏色很深。所以英語裡面把紅茶叫「black tea」(直譯為黑茶)。
後來,我們向歐洲第一批開通商口岸的城市中,就有福州,茶葉貿易是原因之一。
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崛起,英國人將紅茶也帶到了全世界。所以目前從全球的產量來看,紅茶要高於綠茶。
綠茶主要還是中國人喝。
3、紅茶成為西方「國民飲料」
時至今日,儘管我們的物流四通八達,即使是跨國物流,運個保鮮綠茶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依然沒有奪走紅茶的市場佔有份額。
一方面是因為口味習慣。西方人喝紅茶喝了幾百年,而我們喝綠茶喝了上千年。所以「中綠西紅」是主流格局。
比如,安徽的祁門紅茶,大部分出口,小部分內銷。
西方人,中午不好好吃飯,漢堡薯條草草應付,下午需要來點高糖高脂的零食給他們「回血回藍」。
紅茶非常適合這一角色,加一袋牛奶、兩塊糖、三片檸檬,都能hold得住。想一想,如果是綠茶加這麼多小動作,估計又是鞋墊的味道。
而且歐美的水質偏硬,綠茶的鮮爽還真泡不出來,但紅茶受到的影響不大。再加上西醫對紅茶有助健康的大力推崇,讓其很快成為國民飲料。
我們國人,大多是一杯綠茶,待客接物。定期去嘗嘗豐富繁雜的其他茶種,去感受生命力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