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喜歡社交,說「人際無溝通」,為什麼這麼說?」
「交友只憑天賜。他們跟他們心中的你溝通,於是你不知道他在跟誰說話!他們把地位、財產、名聲納入自我,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先生「不社交」、「不在外應酬」,如何可以影響他人?」
「或許沒人可以影響他人,或許節制社交正好影響了「可以和值得」影響的人。」
如今交通、信息都不是障礙,社交也無需專門安排,人脈悄悄地在變得不如以前重要,因為人脈容易建立了。在社會上老朋友不再像以前那麼珍貴,新朋友眨眼之間就聚了一群。
不過從各方面講,人這玩意兒也越來越沒意思了。
人際中那種古風「親小私」其實很美!有了這種溫馨,才有天下一家的義薄雲天。
「先生說三種「學習」最得人氣,哪三種?」
「一種是編織人脈,成就生意。學習不學習就那麼回事兒,人們需要社交、幫扶、交易。」
「這種非常多!有些正規商學院也是這個套路。」
「另一種需求也非常大,抱團形成慰籍。人們很多活得很孤獨,缺乏意義。」
「養生也屬於這種吧?」
「第三種製造崇高感!主要是鼓吹公益、社會責任感等。成就「偉大」是深植人們心中的重大欲望,以一種方便的形式搞到這種體驗,很能吸引大批人群。」
「這三種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學習。那再請問先生認為學習是不是應該抱有目的?」
「所謂知止,君子目的就在果報裡邊。所謂心想事成。借著一個堂而皇之的「目的」去撫慰人性弱點、按摩心理陰暗面,後果不好。」
先我說「節制社交,節制閱覽」是君子道,也是對治如今形勢。烏嚷烏嚷,人們太容易扎堆扯淡並冠以豪名;垃圾垃圾,人們太多「經驗」、「智慧」、「雞血」冒充智慧。
學生問我「老師為啥不出書」?我說出書是如今小知識分子、大亨、名人大罪之首!書店每多一本垃圾,逛書店的人距離經典就加遠一步。
千萬不要以為我是罵人,拜託!我說是質樸的實話,那些書都是垃圾,包括你正在讀的。
「先生參加過一些(哪怕很少)活動,算不算烏嚷?」
「令人尷尬!我儘量選擇不烏嚷的,至少我盡全力不參加扯淡。」
「您說當今出版物都是垃圾,應該不符合您一貫倡導的態度,怎麼會全都是垃圾呢!」
「如果您能從垃圾中甄選出有價值的,並且不耽誤您讀經典,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寶貴能力。」
「先生說S君貧氣,他不是挺機智的嗎?」
「機智是靈氣的呈現,不過他把調料當主食了。」
什麼是「儒釋道」?人們只從表皮聽說儒釋道的分別,鮮有人了解三家任何一家就是三家。
這是一個完整人格的三個姿勢。菩薩常取對象位立心,君子心、事圓潤於當下立德,道家取旁觀位審美立道。然而於你所知三家中大德,無一不是三個格位圓通、俱在。
可鄙的文人們總結否定中國歷史的時候,可悲的道德救世主一味尊古的時候,都陷入了三格分裂的處境。
那些鼓吹道德理論的人,是取偏頗旁觀位以為是行者正位。殊不知道家恰恰從「無言之教」、「絕聖棄智」破之乃爾。
君子天真自然,菩薩加持以依仁,仗義有禮,由衷率真,是致中和。
簡單白話說,君子是(直是、正是)好人,君子從天真處自覺其善,君子對他人感同身受!這三位合一,立於君子無心而取正,應人、達善。
每個人都有「靈性」的部分,這部分如果長期不與對接社交的、語言的、理性的部分心智相通,就難以展開並慢慢荒廢掉了。為了成全一個「群體」層面的「和諧「,個體靈性(不可交流)當中的東西一般是一閃即滅的,也就是說常常有銳見在你腦子裡一閃也就放棄了,不再說出來、也不想詳細探討。
如果沉下心仔細觀察人們之間正在進行的互動,你會常常發現這些流星。它們出現到消失速度之快,以致他的主人也意識不到或很快忘記。
靈性部分是無需表達、不易表達的認識能力與認識內容,如果你可以沉下心、節制社交,凝聚獨立精神,就有希望慢慢擴大它與「言語可及」的心智的交流,這是理性與個體社會影響力發展的最佳途徑。
人們很少可以明白為啥你的神奇境界無法被子女、親人理解!就是這個道理。熟人也常常不理解熟人的大本領,因為七成以上原因是他在熟人面前也發揮不出。
大匠塾跟商學院、私董會之不同,其中一條就是「德經十誡」呼籲節制社交。德不孤必有鄰,大匠塾認為人脈是修行的果報,而絕不是一種目的。
Y總說「大匠塾導師團隊陣容是全球各種課程中最高的」。是的,除了四位世界級具有頂層實操經驗的管理專家支持,就連導師言論整理也是名校哲學博士!現場影像跟蹤都是法國回來的導演。即使班主任也是島集團副總裁擔任!再不說超有效的後勤團隊。
超強度的「熔煉」修學,還真需要這種豪華配置!
很多有成就的企業家無意中認為不管到了哪裡都不會學到什麼真東西了,大匠塾則認為只要大家碰在一起就能彼此學習、出其不意地共同提升,不管你是誰。大匠塾做到了。
「先生是如何傳授成功秘訣的?」
「我不傳授成功秘訣,我甚至不知道大家所說的成功是什麼。但跟大家共修,我越來越知道哪些是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