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領導力的話題。
昨天的文章《小我的消亡,大我的誕生》談領導者的本分和修為,今天這一篇,從領導力真實發生的界面——組織界面和與下屬關係的界面,談領導者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有趣的是,這些感悟是從棋桌上的規矩而來。渾身不搭界,卻相當切境。
反觀現實世界,居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的領導不少。每一位領導者都是從棋手成長起來,而成為領導者,意味著「無我」。這不純是技術活,得有心上的「慈」和「仁」。
所謂無為而治,群龍無首,先要有一顆「無私以成其私」的聖人之心。
文末提到了《莊子·說劍》,收錄原文在此,供快速一覽。
「觀棋不語真君子」是一句兒時在樹下棋桌旁聽來的「老人言」,意即勸誡觀棋者不要隨意插嘴打亂弈棋者的思路,同時此語也是對觀棋規範的共識。
我的姨夫是一位酷愛弈棋的開灤井下工人。下井是一種苦差使,但是收入比常人多出幾倍。所以雖然背著「煤黑子」的外號,但六、七十年代的井下工人還是很樂觀,自稱為「開灤老闆子」。每到發薪的時候,礦山門口都擁擠著叫賣的小販,「老闆子們」上半月吃喝出手都非常大方。姨夫下班第一件事是睡覺,醒來吃喝,然後就是拿著馬扎到大樹下集群下棋。
我也就是那時聽說了這句話,「觀棋不語真君子」。人們似乎都在遵守著這項默認的規範,但是也有例外使我一直困惑不已。
通常兩位棋手對弈,圍觀的人(一般在棋手幾盤之後有機會下場去玩一手,也有輪流下野的)靜靜觀看不發一語,如果偶爾出現插嘴支招者,一般會立即遭到弈棋者甚至場外旁觀者一致的痛斥。令我困惑的是這個鐵律的例外:每到了僵持不下,或者一位棋手束手無策的時候,棋手就是否和棋出現爭議的時候,復盤研究的時候場外人士「大嘴開禁」!
「大嘴開禁」,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破壞規矩的呢?
為什麼弈棋者此時會從弈棋角色退出而加入大家的討論呢?
此時的棋盤是如何成為公共話題的呢?
從靜靜的觀棋到大家支招、討論,這個外在觀察到的變化背後是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呢?
對這個答案的追尋使我受益深刻。
/ 一 /
企業的老闆抱怨組織缺乏人才、抱怨手下人無能、抱怨手下人缺乏責任感、狀態不佳,他是否能夠領悟那是由於:他的手下從來沒有成為沉思的弈棋者!從來沒有機會進入弈棋狀態!
沒有深刻的弈棋感受和訓練如何能夠成長為人才!?這是誰的責任?
那麼為什麼會如此呢?
因為組織裡有一位比任何人更具有優越地位的、不受約束和制約的、隨時胡亂插嘴、支招的「觀棋者」!他自己從不完整下一盤棋,他只是遊走於各個「崗位棋局」之間,隨時下場、隨時抽身,然後把殘局和輸棋責任一併留給那些已經被搞得興味索然的下屬。
他不懂:棋手是被棋局吸引和激勵的,離開了棋局,人們就像一群失魂的野鶴各自亂飛。
/ 二 /
那麼領導者該做什麼呢?我有兩個比喻。
第一, 領導者是開棋苑的。
你負責制定規則和目標,維護秩序。下棋是棋手的事情!你把下屬帶入了棋手的弈棋狀態就算成功了。很多領導者沒有做到這一點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個人天生有逞能的惡習,還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挑戰。
他需要考慮:
這些功夫對於不太專業的老闆來講都是挑戰。
領導者的過多幹預總是出於某種擔憂、對下屬的不信任、自我優越的意識。這使得他無法處於觀棋不語的規範之下,於是下屬也難以成為投入的棋手。我剛剛講的這些框架應當足以成為老闆抽身的幫手。
如果你還想不通,我建議你做個這樣的假設:假如是你在下棋,突然來了一位多嘴的高手,你還有興趣繼續嗎?再假如這個多嘴的人你又惹不起,接下去你的狀態會怎樣?走人?
如果下屬正在準備以自己的想法工作,結果老闆卻不時給出遠遠高於下屬自己見解的指導,下屬的狀態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依賴和聽呵?
再假如下屬是一位外來的與老闆思路互不理解的另類高手,當他在你的特權幹預之下失去弈棋的快樂,他還會追隨、效忠你嗎?
請記住:高手並非只是圖利,他是被過程、弈棋感受吸引的!人才的價值也只存在於他本人的弈棋狀態中!
第二,領導者是教練和棋藝研究者。
領導者最愚蠢的假設就是:下屬是絕對理性的。我們需要對其批評時,他就應該是足夠開放的;當我們需要他投入工作時他就立即能夠調整心態,全心投入工作。
想一想你自己做得到嗎?當你遇到下屬頂撞,你會出現很多有利於你自己的解釋,把眼前的一切歸因於他人的不智和毛病。但是你對下屬做出的隨意不成熟的評價、隨性的指點,給下屬造成的感受也是同樣道理。
很多領導者不知道這樣一個現實:有人調查過,在其下屬心中「上司」與「討厭」兩個詞彙關聯度最高。
「開放」是個「名詞」,但以此作為價值觀就容易冒險,因為開放與堅持主見是一對辯證關係。沒有個性、主見的開放就會失去獨立、自由和自我,容納不了異見的主見就是不開放。
作為領導者關鍵的智慧就是要能夠通曉,如何保護下屬的獨立、尊重其主見,同時還要了解幹預的時機和藝術。
/ 三 /
這裡就是我從觀棋間悟到的至理!
首先(開棋院),「領導就是服務」、「領導者就是公僕」講的就是領導者要做好組織管理的一切準備,目的就一個:使下屬、同仁順利無憂地進入弈棋狀態!管理設計掃除了絕大多數庸人自擾的顧慮。
其次(搞研究),在遇到困惑、需要幫助、需要討論夥伴的時候,教練可以出現了。這就是大樹下「大嘴解禁」的時刻。
深度理解「大嘴解禁」的情境內涵有助於成為高效的領導者。大樹下的人群不約而同「自動」開始了開放的討論,這個按鈕在哪裡呢?這裡的關鍵就是:個人與棋局的關係的轉換。當個人對局面自感可以勝任的時候他不需要別人的幹預、插手;當他對局面已經過力不從心,幫助是不受拒絕的;或者遊戲已然結束,那麼對已經發生的一切的討論和評價是可以開放進行的。
很多領導者利用自己掌握規則的優勢與下屬比武。處處爭鋒,給下屬造成挫敗感,一旦遇到下屬抵抗他更加不安,更加激發他擊潰下屬信心的鬥志。這是領導藝術的最大錯誤!領導是以激勵他人、使他人成功為目標的。這使我想起《莊子·說劍》,這種逞能的人即使劍術再好也只能屬匹夫之劍,而成就天子之劍需要的是使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莊子·雜篇·說劍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 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 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 「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 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 ,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 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 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 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 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 裡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曰:「夫為劍者 ,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王曰: 「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 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 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王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 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 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 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 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 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 以豪桀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 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 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 矣。此諸侯之劍也。」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 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 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 ,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 臣竊為大王薄之。」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
丹蕨先生(張肇麟),翰瀾書院創始人,正和島·翰瀾大匠塾首席導師。
翰瀾書院是丹蕨先生和同仁、弟子一道發起的共修、學習的道場。翰瀾書院開辦大匠塾同修課程,也兼開辦企業家內部團隊「神效運作」的棟梁塾課程,在極富慧根的重量級人物中間擇機也有深修學習的「丹蕨私授」翰瀾五功課程。
先生的學問從無教門、法門拘泥,從不故弄玄虛,先生跟學生弟子千遍萬遍講的只有兩點:真心實意、聚精會神。
弟子門徒常常詢問如何介紹先生,先生回答:「天下第一百姓。做普普通通的人,講真真切切的學問,求極致究竟的道理,過樂樂呵呵的日子。」
了解大匠塾,請點擊「閱讀原文」,
或致電 鈕小姐 136 6189 056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