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達蒙給紐約時報打電話打壓「負面報導」,打成了嗎?

2020-12-15 傑羅姆新新媒體觀察

作者 傑羅姆

哈維韋恩斯坦打電話給我,說莎朗在寫一篇有關隆巴多的相當負面的文章。他說,你能給莎朗打電話說一下你與隆巴多在一起的經歷嗎?

零柒 禍起義大利帥哥隆巴多

2017年10月3日,也就是《紐約時報》的韋恩斯坦爆款報導出臺兩天前,自稱曾被韋恩斯坦強姦的義大利著名女演員、編劇、導演艾莎·阿基多( Asia Argento )忽然接到了來自義大利人法布裡齊奧隆巴多(Fabrizio Lombardo)的幾條簡訊,這些簡訊具有明顯的威脅意味。她嚇壞了。

法布裡齊奧隆巴多?

隆巴多就是那個設計把她「獻」給哈維韋恩斯坦從而將她的人生引向惡夢的那個人。他已經從她的生活中消失快20年了,為什麼生命中的這個惡夢突然又重新迫近了?這意味著什麼?

法布裡齊奧隆巴多這個名字,是不是相當熟悉?他就是韋克斯曼2004年選擇的韋恩斯坦醜聞突破口,就是2004年12月13日那篇莎朗韋克斯曼聲稱被閹割的報導的主角,就是馬特達蒙曾經打電話給莎朗韋克斯曼為之說項的那個人。本文第三節已經大篇幅提到過他。

他也是韋克斯曼與《紐約時報》口水戰的核心。

法布裡齊奧隆巴多2017年10月3日再次出現,仍然是因為韋恩斯坦。他的再次出現,是韋恩斯坦最後的瘋狂,此時,韋恩斯坦已經知道,遭受他侵犯的女演員、女模特、女職員們可能很快將集體打破沉默,他強力反制的時間與手段都已經不多了。法布裡齊奧隆巴多再次出面為舊主搏命,順理成章。

2017年10月24日,法布裡齊奧隆巴多(Fabrizio Lombardo)再次成了《紐約時報》一篇報導中的主角。他接受了紐約時報的獨家專訪,這篇專訪的標題是《韋恩斯坦的義大利朋友現在處於媒體暴風眼中》。

法布裡齊奧隆巴多(右)

13年前,他就該在那個風暴眼中了。

義大利帥哥隆巴多,今天看來,在韋恩斯坦醜聞中並不是特別的關鍵人物,他向韋恩斯坦「奉獻」的美女,在已經公開指證的75人中佔比並不很大。但是,他在13年前,坐擁迪斯尼 40萬美元超高年薪之時,幾乎成了韋恩斯坦醜聞的突破口。13年後,隨著相關受害人集體勇敢指證,他自然難逃媒體風暴的蕩滌。

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再次證明了莎朗韋克斯曼選擇的進攻方向的正確,再次提醒人們,13年前的那篇有關隆巴多的不痛不癢的文章《米拉麥克斯公司起訴前義大利主管,他有兩份職業》,是多麼蹊蹺。

且看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 )2017年10月11日在推特上對隆巴多的直接指控:「法布裡齊奧隆巴多要我去參加一個米拉麥克斯公司的派對。他把我帶到了韋恩斯坦的房間,但是,房間裡只有韋恩斯坦一個人。那是1997年,我21歲。」

1997,至莎朗韋克斯曼向韋恩斯坦發難的2004年,7年間,法布裡齊奧隆巴多還幹了點什麼?而2004年到2017年,整整13年間,韋恩斯坦又幹了點什麼?

這一回,再沒有人,比如韋恩斯坦、馬特達蒙、羅素克洛等等人來為法布裡齊奧隆巴多向紐約時報記者打電話說明情況了。

從此,義大利女演員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 )的惡夢有希望結束了。因為,那個把她引向韋恩斯坦的人,以及韋恩斯坦本人,已經身處輿論以及法律的追光之中了。她也勇敢地站出來,公開指證韋恩斯坦強姦,紐約時報也因此找到她,聽她勇敢地講述自己21歲時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在2017年10月3日,也就是整整20年後接獲的那幾條具有恐嚇意味的簡訊。

莎朗韋克斯曼跟進發表了一篇有關法布裡齊奧隆巴多的文章,四位女演員、女模特證實法布裡齊奧隆巴多是韋恩斯坦的性掮客。其中包括義大利女演員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 )。莎朗韋克斯曼在報導中說,還有人因為種種原因,強咽淚水,把痛苦爛在心裡。

如果韋克斯曼能夠在2004年揭露法布裡齊奧隆巴多、哈維韋恩斯坦,韋恩斯坦醜聞,是不是就將在那一刻定格?無數的花季少女,是不是有可能因此而躲過韋恩斯坦的魔爪?

從來就沒有什麼如果。

零捌 馬特·達蒙的證偽與證明

莎朗·韋克斯曼在控訴哈維·韋恩斯坦動用各種力量壓制她的2004年報導時,說了一個細節:馬特·達蒙(Matt Damon)等著名演員給她打電話,為法布裡齊奧隆巴多說情。

馬特達蒙,為什麼要趟這灘混水?韋恩斯坦有令。

馬特·達蒙因此被各路媒體圍堵。他澄清說他打電話給莎朗·韋克斯曼是事實,但並不是為哈維·韋恩斯坦說情,而是哈維·韋恩斯坦要他打電話去為法布裡齊奧隆巴多說明情況。

這,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馬特·達蒙強調自己根本不知道韋恩斯坦的那些破事,也不知道莎朗報導的具體內容是不是與韋恩斯坦有關。

莎朗作為紐約時報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媒體平臺的影視記者,與影星馬特·達蒙多有交集情理之中,熟到可以隨時互相致電問候沒有什麼奇怪的。莎朗顯然對老朋友的處境感到抱歉,她在接受美英幾大電視網採訪時反覆回應:達蒙說的是實話,他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中的報導的具體內容,他直接為之說情的是隆巴多,而不是韋恩斯坦,她在當年以及如今的所有報導中,都是這麼寫的,清清楚楚。

但是,打壓韋克斯曼報導的結果,是不是一樣呢?

達蒙本人通過好萊塢媒體網站 Deadline (也就是前紐約時報影視編輯麥可·謝普利的網站)的完整澄清是這樣子的:

「我的記憶是哈維打電話給我,說莎朗在寫一篇有關隆巴多的相當負面的文章。他說,你能給莎朗打電話說一下你與隆巴多在一起的經歷嗎?」

於是,達蒙給莎朗打了個「一分鐘」電話,說他是在義大利拍片時認識隆巴多的,隆巴多組織了在義大利的首映式,他們還在隆巴多家吃過飯。當然,達蒙不會忘了韋恩斯坦交代要說的重點:隆巴多是有電影專業能力的。

達蒙的澄清究竟澄清了什麼?

他的電話確實是韋恩斯坦要他打的?他不知道好萊塢的有關韋恩斯坦的公開的秘密?他不知道隆巴多是韋恩斯坦的「淫媒」?他不知道自己的電話是以自己的信用以及與莎朗的友誼為代價,在為隆巴多與韋恩斯坦背書?他不知道韋恩斯坦指使或者說請求他向記者「說明情況」的真實原因?

事實上,達蒙的公開澄清,澄清了韋恩斯坦在被揭穿之前,是多麼肆無忌憚地操縱、脅迫無辜的、不相干的人,比如達蒙,來為自己的醜聞打掩護的。達蒙的故事,恰好證明了韋恩斯坦在2004年的確處心積慮地打壓莎朗韋克斯曼的報導,暗示了他對莎朗報導的恐懼。

這是不是間接證明了,莎朗韋克斯曼2004年的直接指向韋恩斯坦的揭密報導的確存在?莎朗韋克斯曼舞劍隆巴多,意在哈維韋恩斯坦。事實證明,隆巴多正是韋恩斯坦的淫媒。

韋恩斯坦跟達蒙說,莎朗在寫一篇「相當負面」的文章,要他向莎朗說明情況。事實上,說明情況的不止達蒙一人,還包括羅素克洛等人。

那麼,最後,馬特達蒙口中的韋恩斯坦所說的那篇「負面的文章」究竟上哪兒去了呢?

是根本就不存在,還是假借誰的手,把負面的文章漂白之後,變成了避重就輕、不那麼負面、甚至正面的文章?比如,《米拉麥克斯公司起訴前義大利主管,他有兩份職業》?

如果你認真地讀一下《米拉麥克斯公司起訴前義大利主管,他有兩份職業》,可以發現,那至少是一篇正面的評估遠超過了負面評估的超平衡的文章。如果你不認同傑羅姆的評估,可以自己看一下,那篇文章究竟是為隆巴多辯護的內容更多一些,還是對隆巴多不利的內容更多一些?讀完後再說。

馬特達蒙的澄清,十分肯定地顯示莎朗的一篇「負面文章」被某種勢力做掉了。這個勢力的構成,我們現在至少知道,包括韋恩斯坦、馬特達蒙等人。在這個勢力鏈條的某些環節上,當然,也包括紐約時報的某位或某幾位高階編輯,可能,其中真沒有比爾凱勒、沒有吉爾阿布拉姆森什麼事。但根據韋克斯曼的指控,反應最大的那位當時的文化版負責人喬納森蘭德曼,也許有份。如果我們選擇相信莎朗韋克斯曼的記憶的話。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象迪恩巴奎特那樣,相信喬納森蘭德曼的記憶。

達蒙的澄清,無意之間,「出賣」了韋恩斯坦,也出賣了那個做掉莎朗負面報導的過程。

達蒙在電影《火星救援》中的搭檔、著名女演員傑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看了莎朗的報導,反應也很大,公開指責達蒙。她是一位潔身自好的女演員,在一些人心目中是個多嘴的「大嘴巴」。她對於韋恩斯坦以及影視圈內的類似現象深惡痛絕,是在韋恩斯坦醜聞敗露後,最早最大聲的抨擊者之一,甚至,她報料說,有一位著名男演員要她閉嘴,少管閒事。她嗤之以鼻。開始,她責備馬特達蒙不該護著韋恩斯坦,馬特達蒙澄清之後,她說:我知道馬特達蒙的為人,他是好人,他並沒有也沒有能力扼殺莎朗的韋恩斯坦報導,他只是被韋恩斯坦操縱(manipulated)了。

著名演員傑西卡·查斯坦

鞋大鞋小腳知道。馬特達蒙是不是個正人君子,與其親密合作的搭檔傑西卡·查斯坦很有發言權。我們也許應該選擇相信傑西卡·查斯坦的判斷。但是,她說,這個正人君子被韋恩斯坦操縱了,你信嗎?

有多少正人君子,被韋恩斯坦操縱了?並為此付出了代價?

美國著名女演員烏瑪瑟曼是韋恩斯坦性侵受害者。這位個性倔強的女性拼死反抗,使韋恩斯坦沒能得逞並不得不當著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Quentin Tarantino)的面道歉。但是,她在韋恩斯坦製片、昆汀·塔倫蒂諾導演的影片《殺死比爾》殺青四天前,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與烏瑪瑟曼關係很好的著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與韋恩斯坦關係也不一般。那天,他一反常態,頑固地堅持要烏瑪瑟曼拍一段本該由特技演員拍攝的駕車戲份。結果,烏瑪瑟曼車禍入院,幸運的是,烏瑪瑟曼雖然落下一身傷病,但可以很快出院尋求真相。真相?呵呵。車禍現場的一小段錄像,她是在整整15年之後、在韋恩斯坦性醜聞敗露之後拿到的。錄像中並沒有什麼真相,真相在鏡頭之外,烏瑪瑟曼可能永遠無法獲得。烏瑪瑟曼與昆汀·塔倫蒂諾的友誼也早已成為過去,這個好導演,在這過程中,被迫導演了什麼戲外戲?烏瑪瑟曼內心的疑團從未消散。《紐約時報》就此進行了十分詳盡的報導。當然,烏瑪瑟曼仍在尋求真相,她相信,太多的巧合後面,一定有一個真相。

憤怒今天仍然寫在烏瑪瑟曼臉上

那場根本不該發生的車禍沒有要了烏瑪瑟曼的性命,但是,的確有人因為韋恩斯坦的操弄而犧牲了。

著名女演員羅絲麥戈文指控韋恩斯坦強姦,她說她事後立即將此事告訴了她當時的經紀人吉爾梅西克(Jill Messick)。吉爾梅西克在羅絲麥戈文被迫與韋恩斯坦私了之後不久,進入了韋恩斯坦的影業公司工作,並成長為在好萊塢有影響力的製片人。在2017年10月5日韋恩斯坦醜聞被揭露之前幾天,吉爾梅西克被韋恩斯坦要求回憶當年的情形,寫下了一封有利於韋恩斯坦的郵件。

這封郵件在2018年2月被韋恩斯坦公開用來為自己辯護,駁斥羅絲麥戈文的強姦指控。讓人痛心的是,這位被韋恩斯坦拿來作擋箭牌的女性,20年後再次被捲入是非,因無法承受輿論的壓力,自殺身亡。吉爾梅西克的家人譴責哈維韋恩斯坦與羅絲麥戈文利把她捲入是非。

無論如何,這是哈維韋恩斯欠下的第一筆血債。

吉爾梅西克

(待續)

相關焦點

  • 淺析《紐約時報》中國霧霾報導的特點和啟示
    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從報導體裁、新聞標題、消息來源以及新聞圖片的使用四個角度對《紐約時報》進行分析,管窺《紐約時報》2013年在中國霧霾報導中的特點和不足,為我國媒體在環境報導提供積極的建議。本文利用《紐約時報》1981年以來網絡版資料庫,限定時間在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在這一整年裡對中國的霧霾報導。
  •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克龍打電話給我,譴責美國媒體將暴力合法化
    11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專欄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的文章,記錄了馬克龍如何在一通電話中表達對美國媒體的不滿,批評它們「將暴力合法化」。 史密斯寫道,馬克龍周四(11月12日)下午從愛麗舍宮的鍍金辦公室打電話給他,向他抱怨美國媒體不指責製造恐怖襲擊的人,反而指責法國。
  • 紐約華人美甲店老闆示威 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
    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抗議《紐約時報》報導不實,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中國日報網10月8日電(信蓮) 據美國媒體報導,10月6日,約300名紐約市美甲店老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人,來到位於曼哈頓8大道41街的《紐約時報》總部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他們要求紐時為今年5月份的一篇採訪文章道歉。一個活動組織者說,如果得不到答覆,他們要每周都來抗議一次。不過,《紐約時報》隨後回應說他們的報導是有根據的。
  • ...霧霾問題報導模式對比研究——以人民網(英文版)和紐約時報網為例
    在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採用定量方法,對報導數量、體裁、議題等進行統計,並且運 用內容分析法具體表現報導的內容與傾向,如羅小玲(2013)、蔣宇(2013)等;一些研究 只對報導的個案進行舉例,對報導特點及成因進行理論歸納,著重提出對策與建議,如陰衛 芝、唐遠清(2013)《外媒對北京霧霾報導的負面基調引發的反思》等;此外,羅嘉婧(2014) 從語言學角度出發,針對具體用詞
  •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總統競選期間對報導弗洛伊德事件的議程設置
    我們通過梳理發現,在大選期間,儘管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在該媒體相關的報導篇幅中佔據了較大比重,但是實際上《紐約時報》(中文網)是藉助大規模報導川普的缺陷來側面凸顯民主黨人的優越性;同時,《紐約時報》(中文網)通過採用普通人視角,來贏取受眾對於自身所建構議程的認同;此外,《紐約時報》(中文網)並未跟隨事件發展進程來設置議程,而是另闢蹊徑,跟隨候選人對該事件的言行節奏來進行議程設置——這些才是《紐約時報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從一開始《紐約時報》就定位成嚴肅報紙,講求「客觀報導」,尤其是以國際新聞和闡釋見長。《紐約時報》剛面世,就贏得讀者的喜愛。紙質版媒體的工作流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形成的,傳統記者已經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記者爭論轉型會不會增加工作量,比如一個記者以前只需要報導寫稿就好,現在紐約時報為了吸引讀者,還要增加視頻環節,這需要記者提前準備文稿,對於《紐約時報》還好,對於傳統記者來說,他會想:「哦,上帝啊,我的工作量又增加了!」
  • 紐約時報試水「一文四語」,新老媒體為何興起多語言報導?
    《紐約時報》關於紐約美甲業的調查報導,發布時使用了4種語言。今年5月,經過長達一年之久的策劃、調查、寫稿、編輯,記者薩拉·尼爾(Sarah Maslin Nir)的一篇曝光整個紐約的美甲業惡劣工作環境的報導出版。
  • 西方在社交平臺上抹黑中國:使用情緒化語言,選擇負面報導
    挑選負面報導博眼球根據《環球時報》記者粗略統計,在推特上,《紐約時報》從12月9日至16日發布約600條推文,其中25條左右涉華(數字包括轉發的推文);《華爾街日報》同一時間段的發推總數與《紐約時報》不相上下,其中約50條涉華。這兩家媒體同時在推特開設中文版帳號。
  • 關於被《紐約時報》採訪的說明
    這幾天紐約時報已經把文章登出來了,中英文都有,標題:英文版標題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紐約時報/衛報如何找錢?非營利組織資助報導,是公益還是捆綁...
    自2011年以來,雖然《紐約時報》得訂閱者數量是在增加的,但兩百萬數字訂閱者和一百萬印刷版訂閱者依然無法彌補廣告方面的損失:從十年前開始,《紐約時報》的年收入一直在減少。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對《紐約時報》來說是十分迫切的。廣告收入同樣受到挑戰的《衛報》,也想了其他的辦法,比如和《紐約時報》一樣的訂閱項目,《衛報》稱其為會員制,還有讀者支持項目,向讀者尋求支援。
  • 《紐約時報》開始嚇唬臺灣了
    但在1月2日的一篇報導中,《紐約時報》卻指出臺灣目前的防疫策略「不可持續」。在這篇名為《臺灣將如何儘量避開疫情》的報導開頭,《紐約時報》延續了許多西方媒體一貫對臺灣使用的溢美之詞,稱臺灣在全球疫情暴發之際平靜得像「平行世界」,居民生活「正常到詭異」。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人民網與紐約時報網的國際新聞報導比較研究——以3.15-4.15兩家...
    本文以人民網和紐約時報網的報導為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對比兩家媒體在報導對方國家時的報導頻率、發稿地點、新聞議題、新聞類型、新聞體裁、流露態度、有無配圖等情況,再用框架分析法分析面對具體的重大議題——「朝核」問題時,人民網和紐約時報網是如何呈現報導框架的。
  • 臺灣特務恐嚇紐約《華文報》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臺灣特務槍擊紐約華文報  本報特約撰稿人 汪幸福  不容報導大陸成就 恐嚇威脅逼走老闆  蔣氏父子在臺灣主政期間,除打壓島內「不聽話」的報刊外,還對海外傾向於新中國的中文報刊進行打擊。  由於當時蔣介石集團佔據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星島日報》紐約版創辦時,仍像香港《星島日報》一樣,打「中華民國」的年號。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恢復後,紐約地區的進步華僑,不斷給報社打電話、寫信,要求報社改用西曆,與國際同步。  對這個問題,蘇國坤向老報人、著名華人學者趙浩生徵求意見,趙浩生極力主張將年號改過來。
  • 紐約時報被華春瑩嘲諷後,發了這么篇文章
    結果被華春瑩懟了回去:《紐約時報》是要角逐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嗎?川普覺得用iPhone怕被竊聽,可以用華為啊~ 並且,如果真要這麼擔驚受怕,不如什麼現代通訊設備都別用了吧?>不甘寂寞的《紐約時報》立馬刊登了這樣一篇——▲中國回應竊聽川普手機報導:可以改用華為 (標題翻譯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 《紐約時報》改版新嘗試
    紐約時報記者Maggie Haberman在Twitter發布的抨擊川普的推文已經被轉發了1500多次,報導ISIS與蓋達組織的記者的Rukmini Callimachi常在推文中添加報導背景和色彩。
  • 美國《紐約時報》:美發布限制中共黨員及家屬赴美旅行新規
    【美國《紐約時報》:#美發布限制中共黨員及家屬赴美旅行新規#】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川普政府當地時間周三發布新規,限制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此舉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還擊了!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 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友發覺不對勁了
    說起2020這一年,新冠疫情無疑是一項焦點議題,全球眾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而在這其中,中國取得的成績可謂是相當顯著的,依靠著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社會各行各業也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運轉,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卻仍然不死心,想要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攻擊,不過美國網友面對這次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