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 年代初,黃易的新派武俠小說在港臺大受追捧,但在內地,他的作品一直屬於「地下流傳」。近日,黃易首次授權內地出版機構結集出版其全部作品,「黃易精品」於今年4 月起與讀者見面。說到他的創作理念,黃易提出了他的「1+X」模式。
文/ 田丹妮(實習生)
上世紀90 年代初,武俠小說日漸低迷,黃易的作品卻在臺灣、香港屢創數百萬冊的銷量,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動漫、遊戲也大受追捧。自那以後,黃易作品在內地「地下流傳」了十幾年。如今,在上海英特頌圖書公司和雲南人民出版社的努力下,黃易首次授權內地出版機構結集出版其全部作品,「黃易精品」今年4 月起面市,他本人也於4 月中旬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新聞發布會。
對於這些「遲到」十幾二十年的黃易「正版」作品,英特頌圖書公司總裁袁傑偉說:「黃易的大作在國內早已流傳,已充分得到新一代武俠小說讀者的肯定。這次結集出版,不僅是通過正版渠道、精品製作的方式以饗讀者,也是對黃先生20 年來創作成就的總結。我個人認為,從黃先生三方面的成就—作品的受歡迎程度,題材的開拓性以及開創了玄幻、穿越和異俠三大流派—來講,他是新一代的武俠宗師。」復旦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張新穎認為,黃易是港臺文化對內地影響減弱之時出現的驚喜,他拓展了武俠的邊界,其作品蘊含許多從傳統人文角度無法解釋的東西,新穎獨特。
在發布會上,黃易暢談他的創作理念,提出他的創作模式是方程式「1+X」。他認為,從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到金庸、梁羽生,再到古龍、溫瑞安的武俠小說,有一條清晰的傳承脈絡,這就是1;但是這個1 到金庸那裡達到頂峰,之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寫好之後拿到出版社,編輯看也沒看就說:新武俠完全沒有市場,也沒有前途。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認為武俠小說有無限的可能性,這就是X。」
回顧自己的武俠小說創作,黃易稱,一般題材的文學創作很容易入門,但是武俠小說入門很難,自己當初的創作是一個真正無方向的時代。對於出版策劃方稱自己為「新一代武俠宗師」,黃易笑說:「我從來沒有這樣自稱過,但我總不能去塗掉他們的印刷海報。」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黃易,求學期間專攻中國傳統繪畫,曾獲「翁靈宇藝術獎」。後出任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負責推廣當地藝術和東西文化交流。1989 年辭去高職厚薪,專心從事創作。關於他的經歷傳言頗多,一直為「黃迷」津津樂道。傳說他隱居在香港偏遠的大嶼山,遠離塵囂沉浸於個人創作世界。
但自幼迷戀武俠小說的黃易,卻是以科幻小說出道。黃易的第一部武俠小說稿子投到博益出版社,被壓了許久無人理會,後來有編輯找出來並向老闆李國威推薦。第二天李國威約見黃易,一見面便單刀直入說:「現在武俠小說除金庸、古龍外,便沒有市場空間。你要麼不寫,要麼就寫科幻小說吧。」於是黃易每晚下班後挑燈夜戰,以一星期的時間完成第一部科幻作品《月魔》,交到李國威手上。交稿翌日,李便約黃易到博益見面。見面時李國威劈頭第一句話就是: 「我要以你的科幻小說挑戰倪匡!」《月魔》出版後,讀者反映不錯。
後來黃易不甘心因市場原因讓武俠小說衰落,寫出《覆雨翻雲》,結合科幻色彩,開闢了武俠小說的一條新路。自黃易出道,武俠小說終於得以別開生面。
黃易玄幻作品的代表是《星際浪子》和《玄俠凌度宇》。《星際浪子》以宇宙為戰場,以星球為武器。異俠作品的代表作是《大唐雙龍傳》,主人公寇仲和徐子陵,有別於傳統武俠小說中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原是兩個無父無母流浪天涯的小混混,混跡於隋末亂世,卻終於成就不世之業。穿越作品的代表作則是《尋秦記》,主人公項少龍是20 世紀的一個特種兵,卻因時空機器出故障,被送到戰國末期的趙國,參與了戰國末期到秦初波瀾壯闊的列國爭戰。這三種類型正是現在原創流行文學的主流,網上玄幻、穿越作品無數,黃易當仁不讓地被奉為「鼻祖」。
黃易興趣廣泛,涉獵的領域奇多,學過古琴、瑜伽、風水算卦、 建築藝術等等。當然,他最愛的依然是讀書,「我什麼書都看」,但更多偏向科學、自然、歷史。他努力更多地了解世界,憑著孩童般的想像力,將所學融匯進創作。所以他的作品內容廣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宇宙太空、精神世界、歷史科幻、五行術數、軍事謀略,讓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