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如果只是生在路邊,養在盆裡,花就僅是植物而已,一旦入了詩詞,它們的呼吸就多了一重意義。
李清照是一個愛花之人,在她的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多次提到了花,像《如夢令》裡的「海棠依舊」;像《浣溪沙》裡的「梨花欲謝」;以及《菩薩蠻》裡的「梅花鬢上殘」等,都有描寫花的地方。
而這些花兒,或長在庭院裡,或生在路邊,李清照都一視同仁,在她的心裡,它們就只是花而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們陪著李清照,也陪著我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一生。也不知道是李清照該感謝這些花,還是花兒該感謝李清照,總之她們一起流傳千古了!
「李清照這首寫桂花的詞,筆法巧妙,實乃千古名作,令人拍案叫絕!」
我們今天要說的詩詞是李清照所寫的一首詠嘆桂花的詞作。那麼,在說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桂花吧!
據文字記載,中國桂花樹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而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柳宗元更是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栽植零陵。
桂花終年常綠,枝繁葉茂,秋季開花,芳香四溢,可謂「獨佔三秋壓群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桂花常與建築物,山、石機配,以叢生灌木型的植株植於亭、臺、樓、閣附近。舊式庭園常用對植,古稱"雙桂當庭"或"雙桂留芳"。
說完這些,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詞吧!
原作如下:
《鷓鴣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這是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詠物詞。
詠物詩詞一般以詠物抒情為主,絕少議論。李清照的這首詠桂詞一反傳統,以議論入詞,又託物抒懷。
在這首詞裡,李清照詠物而不滯於物,草間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襯,或評騭古人,從多層次的議論中,形象地展現了她那超塵脫俗的美學觀點和對桂花由衷的讚美和崇敬。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這首詞一開頭短短十四個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在這裡,「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顏色是暗黃、淡黃、輕黃。
我們都知道,桂花一般分為四個品種,其中,四季桂為檸檬黃、丹桂為橙紅、金桂為金黃色、銀桂為淡黃色,詞人三個詞就把桂花的顏色特別寫了出來,實在厲害!
這一句的意思是:桂花並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禾農豔嬌媚的顏色取悅於人。雖色淡光暗,卻秉性溫雅柔和,自有情懷疏淡,遠跡深山,唯將濃鬱的芳香常飄人間。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這「第一流」的桂花到底是什麼模樣?李清照在上闕首句只用十四字就描摹得形神兼備:桂花之色,暗淡輕黃;桂花之形,輕柔秀美;桂花之味,暗香彌久。
這些桂樹長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卻同樣不以貌炫世,只在繁華世俗中,柔於形,淡於色,甚至靜於聲,「情疏跡遠」,但求馥香自芳,難怪民間有諺:「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文人們寫詠物詩,多半是借物言志,亦或借物抒懷,或多或少,詩裡都會帶著點作者本人的影子。聯繫李清照寫這首詞的背景,不難想到,其實這也是李清照對自己的一個評價:雅靜淡泊、情疏意遠。
為了驗證自己的說法,李清照不惜以「梅」和「菊」來對比,通過「貶低」二者,讚揚桂花。她說:「梅定妒,菊應羞」,為什麼呢?因為啊,桂花在「畫廊開處冠中秋」。
其實,作者的詠梅、詠菊之作是不少的,這兩種花,論顏色,論風韻,確實不在桂花之下,她們的「妒」和「羞」恐怕還是因為她們沒有桂花那樣濃鬱的芳香吧?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李清照對桂花實在是「真愛」了!
畢竟,李清照對一生鍾愛的梅花都得嫉妒,而菊花更是只能掩面嘆息、自愧不如!
說完這個,李清照又緊接著說桂花是「冠中秋」,從時令處著眼,更顯巧妙生動!
最後一句,「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還涉及到一個典故。其中的騷人,指的就是屈原。
據說,屈原在譜《離騷》時,吟及許多香花芳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卻未曾提及桂花。
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當然了,其實這並不重要,因為《離騷》不是花譜,屈原是否喜歡桂花,是否吟詠,那是他的事。詞人故意設問指責,看似無理,實則是為了更好地抒發對桂花的偏愛之情。
你喜歡李清照這首桂花詞嗎?
完。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何不秉燭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