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死的權利嗎?

2020-12-19 澎湃新聞

兩年前,父親去世後,龐俊開始思考死亡。

「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不留遺憾,去世時安詳。」在他看來,死亡足夠普通,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大多數人只是懼怕死亡的過程,如果是自然死亡,比如睡一晚就無法甦醒,上個廁所吃口飯談笑間死亡,就沒什麼恐懼的。」

「我只想安詳離世」

龐俊的父親在他高考前夕檢查出肝癌,住院四個月後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病床上的父親,不能說話,總是皺著眉頭。在醫院,龐俊看到,父親身體插滿管子,無法進食,僅靠打點滴維持基本需求;無法排洩,體內的尿液靠管子插進肚裡向外排出;體內出血,並伴隨著劇痛。如果不插管子,肚內腹水足以撐破他的肚皮。人體新陳代謝無法發揮作用,每天要注射大劑量止痛藥。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是在劇烈疼痛中度過最後的日子。高考前一晚,龐俊湊到父親耳邊說,等明天高考結束,就能安心陪在他身邊。父親已經沒有力氣說話,眼睛一直定定地望著他。

次日凌晨,父親突然內出血,凌晨4點心跳停止。三個小時後,龐俊迎來了高考第一場考試。他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那一年的考試也考砸了。

「我沒想到第二天他會走,不然會一直陪著他。」沒有最後同父親告別成為龐俊心裡最大的憾事。

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立法「安樂死」。

幾個月後,龐俊在網上看到了「安樂死」三個字,以及作家瓊瑤「呼籲安樂死合法化」的文章。

他指的是2017年3月,瓊瑤在社交平臺facebook上發表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公開信,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她在信中寫道:雖然我更希望可以立法「安樂死」,不過,「尊嚴死」聊勝於無……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不論什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

「安樂死」自此走進龐俊的視野。他堅信,「它是痛苦的人需要的。」父親病重時,龐俊腦子裡還沒有安樂死的概念,「如果有,我會建議(讓父親安樂死)。」

龐俊在百度上發帖,希望收集到更多關於安樂死的信息。「很多人都是身體還沒那麼糟糕卻急著尋死的,這不是安樂死的宗旨。」

死亡議題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父親的死亡帶來的痛苦令他至今無法忘記,尤其是父親飽受病痛折磨的畫面。

父親生病去世之後,龐俊的膽囊和淋巴也檢查出問題,「目前沒什麼反應,醫生說隨時體檢,但年齡增大後就說不準了。」他身體情況每年都在變差,想為以後作打算,「當絕症來臨之際,可以體面有尊嚴地離去。」

20歲的龐俊剛買了新房,他憧憬美好生活,他覺得安樂死只是他生命末端一種可能的選擇。「如果沒惡化我會珍惜生命,但是生活沒質量的時候我寧願選擇去死。」跟他有一樣想法的還有一個患血管瘤的同事,「我們都希望在生活沒有質量的時候體面地離開,安樂死只是人們的一個追求意向,是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方式。」

他曾經在一段視頻上看到,即將執行安樂死的絕症病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手舞足蹈歡聲笑語,開心唱歌。「死亡在這時何懼之有?」他說。

這個年輕人希望有一天能夠計劃自己的死亡。

「我能選擇如何死亡嗎」

28歲的黑龍江女孩謝可被迫更早面臨這一問題,她只能將尋求經驗的眼光移向海外。

瑞士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接納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5月9日,澳大利亞一名104歲老人大衛·古德爾在瑞士實施安樂死。安樂死實施當天,瑞士診所的醫生問了他幾個問題:你是誰?你的生日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你要來這個診所?你知道用藥之後的後果嗎?他平靜地回答完這幾個問題,輸液管的開關交到了他的手上。他的身邊是自己的家人,房間裡迴蕩著《歡樂頌》。他滑動開關後安然離世。謝可在網上看到了這則新聞,她喜歡老人說的那句話——「為什麼我要因此而傷心呢,我不覺得死是一種殘酷的事,而是一件自然的事。」腦炎和抑鬱症伴隨她已有十年,後來她又陸續查出患有肌肉萎縮,癔症和妄想症。

因為疾病,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醫藥費花了近十萬元。 「這個病讓我結不了婚,上不了班。一切都亂了。」謝可每天待在家裡,上網或者昏睡。她會因為取一個快遞感到焦慮狂躁,時常莫名大哭。她去醫院多次,住院輸液,吞下十多種藥片,經歷過腰穿、埋針等一系列治療,在醫院接受過無數次MECT(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一股電流衝進她大腦中,讓她失去意識。

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她出現幻覺,覺得有蟲子在啃食她的身體,全身疼痛難忍,有次在無意識中拔掉了埋在手臂裡的針管,血順著她的手臂流了很長時間。她不想吃任何東西,被插上鼻胃管,身體被捆綁住,接受醫生的灌腸,「當時我特別想離開這個世界。」

治病多年,這種「慢性的精神折磨」並沒有放過她。她認為藥物對她而言完全失去作用。從最初夜裡頻繁做噩夢,到徹夜失眠,她徹底被黑暗包圍。她形容這種生活「如同活在地獄裡,完全被痛苦摧毀了。」糟糕的時候,渾身疼痛難忍,心情惡劣。

她認定自己「患上不死的癌症」,「家人都跟著我痛苦。」無緣無故的恐懼感最讓她受不了。病情加重後,謝可想到了早就知道的安樂死。「難道我不能選擇如何死亡嗎?」她說,她活了這麼久,從來沒有快樂過一天。「死亡對我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擺脫欲望,也沒有恐懼了。」

活著與死去

謝可在一個清晨把自己想安樂死的決定告訴了家人,並開始實踐自己的計劃。她的母親今年在疾病的折磨中去世。「這更讓我喪失了全部的信念。」她說服了父親,「他知道我有多痛苦。」

她不斷搜索世界上相關案例,比如一個患上抑鬱症的比利時年輕女孩,被同意執行安樂死,「但是其他國家都不允許。」

一個月前,謝可在瑞士尊嚴中心官網上提交了申請。三天後,她收到了郵件回復,這讓她看到比活著更大的希望。那邊發給她「一大堆」英文文件,她英語不好,仍努力逐字逐句地理解對方的意思。

文件中寫道,申請安樂死的人要符合幾項條件:有最基本的行動能力,比如可以自己服用藥物;身患致死之病;有重度的失能殘疾;有無法承受和抑制的病痛。

同時,申請者必須寫明申請原因,描述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以及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申請者必須準備一份及以上最近的體檢報告,以及兩到三份病歷。這些內容必須包含病史、診斷、醫囑、療法,以及醫生的預判結果。

謝可在她的申請陳述裡寫道:「現在我正在遭受著巨大的身體和精神折磨,時常控制不住情緒。有時候會痛哭一場,有時候哭不出來,憋悶得沒有辦法正常喘氣,再活下去感覺就要精神失常了。我的病毀了我的生活,也毀了我家人的生活,我不希望沒有尊嚴,沒有價值地活著了,我看不到希望,整日活在恐懼中,我的生命已經沒有任何質量了。」

即便準備好所有材料,謝可隱約感覺自己「百分之九十的可能通不過申請」。但如果通過了,父親會陪著她一起去。

合法化之爭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安樂死都被認為是違法的,至少是備受爭議的。

張玉堂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法理學教師,關於安樂死的案例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1986年陝西漢中市肝病患者夏素文的安樂死案件和美國2005年永久性植物人特麗夏沃的安樂死案件。「前者一直被媒體冠以國內首例安樂死案件,後者則是近二十多年來影響巨大的國際性安樂死案件。」

1986年,陝西漢中,傳染病醫院醫生蒲連升在病人家屬請求下,為一個生命垂危的女患者實施了「安樂死」,但是3個月之後,他被公安機關抓了起來。檢察院在公訴書中指認,蒲連升涉嫌故意殺人,但是在六年之後,漢中市法院終審判決,蒲連升無罪。

張玉堂說,「典型的安樂死案件在大多數尚未(安樂死)合法化國家的司法審判中,多數情況下仍然是被判無罪的。在中國,我認為可以用單純的司法技術來解決安樂死的個案問題,例如可以用更完善的犯罪構成理論來排除個案的入罪,但仍保持立法上的威懾。」2001年,蒲連升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的目的就是減輕病人的痛苦,醫生的責任就是要減輕病人的痛苦。」潘京是最早採訪過蒲連升的記者,他記得,轉到診所工作的蒲連升後來想過做安樂死熱線,但「環境和條件似乎不允許」。

三十多年過去,安樂死在全世界範圍內依然是存在爭議的話題。

北京腫瘤醫院普外科醫生吳舟橋是一名安樂死合法化的支持者。他曾在荷蘭的一家醫學中心外科工作四年,這期間的見聞讓他對安樂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安樂死永遠都不可能是患者家屬提出的,而必須是患者本人在清醒、理智情況下提出的。」

吳舟橋過去從《荷蘭在線》等網站提供的數據得知,荷蘭每年選擇安樂死的人數約2500人左右,約佔死亡人數的2%左右。在荷蘭,「只有身患難以忍受的絕症並且對自身狀況有清楚認識的情形下,患者去申請才有可能被批准,並且其審核程序非常複雜、漫長、謹慎。」針對目前我國的情況,「如果想要在安樂死上面推進的話,我們要做的還很多,例如患者對於疾病的知情權以及患者對自己治療過程的充分參與,如果整個治療都是孩子拿主意,是無從談及安樂死的。更多的包括生前預囑的推廣、緩和醫療(安寧療護)的推廣等等。」吳舟橋說。

與吳舟橋不同,張玉堂是安樂死合法化堅定的反對者。2000年下半年,他在讀法理學研究生時,經歷了一次課堂討論。當時老師組織討論的是美國法學家羅納德·德沃金在《自由的法》一書中關於安樂死的研究。他在討論發言之前,對安樂死合法化是贊同態度。但是,當時班上同學眾口一詞的對此贊同,他刻意發言表示反對,臨時和同學們辯論了一番。「那時就覺得靠情感和直覺去支持安樂死是有問題的。」

課後,他到圖書館找資料,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最終形成那篇《我們有死的權利嗎—對安樂死爭論的法理學思考》論文,並自此堅定地反對安樂死合法化。他在這篇論文的結尾寫道:「對任何個人而言,給自己找個死的理由並不是件多麼困難的事,難的是我們如何同時也給整個社會一個交代。在安樂死案件中,真正能夠考驗法官的難題,也許不是那寫在法典裡的某個條文,而是來自病榻的永恆質問:我們有死的權利嗎?」

他認為,「在中國,我個人完全贊同個體的安樂死選擇,但是,我反對立法層面上普遍的合法化。」在他看來,自由和自決,尊嚴和選擇都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在我國,那種適合於安樂死的社會條件是遠未到達的,甚至是持續惡化的。我國目前面臨日益嚴峻的社會化養老及醫療保障的不足,一旦安樂死合法化,會導致病弱老人及各類弱勢群體徹底喪失最後的生存保障。」張玉堂認為,一對夫婦如果贍養四個乃至更多老人,他們的負擔會使得安樂死成為一個務實的解決問題出路。老人們也可能被灌輸生命質量與生命尊嚴的觀點,這對於各種重病、慢性病、失能嚴重的病人也可能產生一種道義上的壓迫,那些長期霸佔醫院病房和養老床位的老人和病人很有可能就「被安樂死」了。「這種風氣最終會傳遞給中年人乃至年輕人,他們會意識到自己一旦年老多病就會被社會拋棄,或許人們的很多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會發生改變。總之,這是個極易發生的、想想就很恐怖的前景,它會讓你不由自主的去回想斯巴達的歷史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所作所為(指二戰期間根據其信奉優生學理論以及其純淨種族的理想,納稅黨人用『安樂死』、『尊嚴死亡』等名義有計劃的屠殺慢性病、遺傳病和精神病患者以及猶太人、吉普賽人等其他民族人士達600萬人)。」

不提前、不推遲死亡

秦苑在安寧病房陪伴老人。澎湃新聞記者 袁璐 圖

84歲的肺癌晚期病人康平找到秦苑時,就是奔著安樂死去的。

行醫三十四年後,55歲的秦苑做出另一種選擇,成了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療護病房主任。她從一個看病的大夫,轉變為照顧病人的醫生。

安寧病房2017年3月開診,有6張病床,是北京市臨終關懷15家試點之一。這個科室存在的意義是,按照病人自己所希望的方式,不那麼痛苦地,平靜地離世。在這個病房,秦苑送走了一百多位病人。年齡最大的已致耄耋,年齡最小的16歲。

秦苑以前所在的血液和腫瘤科,死亡率極高,她每天都會看到有病人離世,籤下一紙死亡證明書,背過身去,事情翻篇。但內心深處,她無法接受死亡。

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有229.6萬人死於癌症,佔同年總死亡人口986萬人的近四分之一。

那時她並不知道如何去照顧那些生命末期的病人。

2012年,秦苑到臺灣省學習,參觀了五家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所見所聞顛覆了她過去的想法。「以前會覺得病人最後死掉了,是醫療的失敗。在那裡我第一次發現,死亡原來可以這麼溫暖,告別可以是這樣的形式。她認為,醫學的任務除了維繫健康和維持生活質量,還有當疾病不可治癒,當死亡在可見的未來將要發生的時候,怎麼把他好好送走?死亡是註定的,但每個人最後怎麼離去才算是好?這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她首先會去了解這個病人期待什麼。

很多病人在延長生存和減輕痛苦不能兼顧時,會主動要求減輕痛苦。這時候,她會每天為患者提供身體、社會、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把病人的痛苦從最高的十分降到三分以下。

有很多病人起初像康平一樣,會把秦苑這裡當作可以安樂死的地方。他們以為在她那裡,只要注射一針,就能結束痛苦,終結生命。

實則不然,秦苑反對安樂死,她所堅持的是接受活著和死亡這一自然過程,既不人為讓病人提前離去,也不刻意推遲死亡的到來。「那些要安樂死的病人,其實是我們的照顧品質沒達到。」

秦苑除了告訴病人康平安樂死是非法之外,花了大量時間去了解他痛苦的原因。「身體的折磨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病人的那份無助,孤獨,恐懼,焦慮。」

從影像學資料上看,康平體內的氣管已經被腫瘤完全包裹住,腫瘤壓迫越來越重,咽喉像被死死掐住,憋喘會讓他愈加痛苦。每天晚上,他只能靠注射鎮靜藥物才能安然入睡。「注射的劑量,以解除病人的痛苦為最低標準。」

在死亡面前,她很少見到完全坦然的病人。

那天,康平的身體狀況比前一天更糟糕。秦苑走到康平的病床前,蹲下身子,握住老人的手。因為剛剛注射過嗎啡,老人雙手不停顫抖。

「您願意跟我說說現在怎麼難受嗎?」

「老拖著,想了斷乾淨算了。」老人呼吸微弱,鼻孔裡插著透明的呼吸管。

「您告訴我是怎麼個難受法?」

「活著的難受。我想一針下去,全身麻醉,就永遠睡著,最痛快了。」秦苑握著老人另一隻手,「我沒有辦法提前送您走,啥時候接人是老天爺的事。我能做的是讓您在現有基礎上儘量舒服一點。」沉默很久,老人哆嗦著說,「我害怕……不知道到底哪天走。」

相關焦點

  • "尊嚴死"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 專家:推行時機未成熟
    這揭示了「尊嚴死」推廣工作的艱難,同時也預示著這項公益事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尊嚴死」,把死亡的權利還給本人   「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身邊沒有一個親人,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
  • 一問一答丨我們除了有民法上的權利?還有「公法上的權利」嗎?
    民法典之所以被稱為「民事權利宣言書」,就是因為民法以確認和保護民事權利為首要任務,整個民法就是以權利為中心而構建的體系。根據法律規定,我們享有的財產權、人身權等民事權利很多,但不是全部。因此,每個人除了有民事權利,也是通常說的「私法上的權利」外,還享有公法上的權利。
  • 哲學問題|當我們談論動物權利時,我們在談什麼?
    說到「保護動物權利」這一話題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惑?(emm…死摳定義的話好像沒毛病誒…一種反對動物權利的聲音認為,從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出發,如果我們賦予動物以權利,而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動物無法像人一樣履行義務…這不就是違背了權利的最初定義嗎?
  • 五音不全的人有權利唱歌嗎?
    雖然我們這些生於七十年代普通家庭的人,少時根本就沒有多少機會能接觸到這些樂器的機會,但是莫名的就是喜歡。因為喜歡樂器,也就喜歡聽歌曲了,有時候還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哼,可不知咋的,雖然識得了譜,也吹得出調,這個唱歌呢卻總不在調上,每每唱歌,都被朋友們調笑是天生的五音不全,可是五音不全的人難道就沒有權利唱歌,就沒有權利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想嗎?
  • 人民網評:請問美國政客,老人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但近日,美國一位右翼媒體的主編拋出了一個荒謬命題:疫情下的美國老人是否有權活過預期壽命?「81歲的人死於新冠肺炎,和30歲的人死於新冠肺炎,這不是一個概念……81歲的老奶奶死在養老院,很悲慘,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80歲。」
  • 總包方有權利對甲分包罰款嗎
    那麼,總包方有權利對甲分包罰款嗎?下面由薛飛律師進行解答:一、總包方有權利對甲分包罰款嗎(《合同法》於2020.12.31失效)總包方無權利對甲分包罰款。工程施工中,按總分包協議辦,按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辦,只要有足夠的預見性,嚴格依法辦事,總分包的關係處理就易如反掌。
  • 權利可以排序嗎
    在權利衝突問題的討論中,有人提出了「權利位階」命題。我認為,「權利位階」是一個需要我們非常謹慎對待的問題。「權利位階」意味著權利是可以排序的,而且順序一旦排出來,上位階的權利是要高於下位階的權利的。能這樣得出結論嗎?不能。這個概念怎麼來的?它是從法律位階簡單地模仿出來的。
  • 民法典:中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利有哪些?
    民法典:中國公民的人格尊嚴權利有哪些?1、因違約而侵害了當事人的人格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嗎?可以。2、使用他人的姓名、名稱、肖像、個人信息,要承擔民事責任嗎?不一定。6、小聰今年15歲,他想在年老多病的時候,自主決定死亡的方式,比如安樂死,可以嗎?可以期待。《民法典》第1002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 女性和男性有「同等權利」嗎?看《憲法》怎麼說……
    女性和男性有「同等權利」嗎?他們認為男女生來就是不平等的,男性就該掙錢養家,女性就該在家帶娃,倡導「男女平等」就是在提議「女權至上」,事實真的如此嗎?
  • 安樂死在我國合法嗎?回顧中國安樂死第一案
    醫生蒲連升03中國安樂死合法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當今中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安樂死問題,如果對病人進行安樂死,有可能以故意殺人罪或協助殺人罪被公訴方起訴。那麼為什麼王明成和醫生被無罪釋放了呢?判決書中有這樣兩條理由:1.夏素文的主要死因為肝性腦病,冬眠靈僅加深了患者的昏迷程度,促進了死亡,被告的行為並非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 「我們是和孩子商量同意的!」可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嗎?
    「我可真得說說你了,作為爸爸你就連給孩子洗頭都怕麻煩嗎?再說了媽媽坐完月子就能正常下地了,再不行教她自己打理也可以啊。你們兩個大活人,連給孩子洗幾次頭都搞不定,就讓孩子承受這樣的痛苦,看孩子哭成那樣,你的心不痛嗎?」「可是來之前商量過,她同意了啊!」爸爸繼續強調。「同意什麼?
  • 憲法宣傳周|你知道你有哪些權利嗎?
    憲法宣傳周|你知道你有哪些權利嗎?三、監督權 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
  • 吳花燕募捐真相,你知道嗎?我們有權利知道去向
    理由就是:王昱不告知患者真實情況,超額募捐並且不及時撥款,「拖死患者」達到囤積捐款的目的。而且,9958「違法比較嚴重」的案例還有一二十起。隨後,9958救助中心也對此事作出了回應,大概意思就是沒有將全部善款轉過去,這主要是吳花燕家屬的意思,先放這兒,等以後用。雖然是解釋了,但大家似乎並沒買帳。
  • 動物有「人權」嗎?狗肉能吃嗎?「動物權利」是什麼?評大雁案
    康德認為人對動物有保護的責任,但人與人動物不同,因為人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保護動物的原因在於,"這有助於培養人們對他人仁慈的情感",現代科學也有調查,稱對動物加以虐待的人,更可能走向犯罪。
  • 動物權利保護人士放生2萬隻鳥,結果死了數百隻雛鳥
    據《每日郵報》報導, 英國一農場飼養主指責動物權利保護人士破壞農場圍欄,在放生2萬隻鳥時,導致數百隻雛鳥死亡。23歲的埃洛伊絲·麥克唐納(Eloise McDonald)在自家農場裡發現了數百隻死鳥,大部分鳥兒死是於用來給動物供暖的燃氣管道切斷,以及飲水機被毀壞,也有一些鳥是被狐狸殺死的或者意外死於野外。 該農場由她的堂兄安德魯·法裡斯和父親經營,這些鳥主要向當地射擊比賽供應。
  • 孩子上學沒戴紅領巾,被罰停課一天,老師有這個權利嗎?
    因為接受教育是學生的權利,老師確實沒有權利讓她的孩子停課一天。這一點毫無疑問!④「回到家,就看到女兒在沙發上哭泣,小眼睛紅彤彤的,看著我回來,趕緊抱著我。心中那個難受啊……」女兒哭泣著撲進媽媽懷裡,母女倆相擁著,多麼辛酸啊……畫面感很強,表面上看起來很讓人同情。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根據我國《民法典》第十三條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生命關懷只是貫穿於人由生到死的全過程。但也有兩種例外:其一,我國《民法典》根據個別保護原則,在第十六條針對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做出規定。而在實行總括保護的國家如瑞士等,其法律甚至規定胎兒具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
  • 中國作家3-15集體發討百度書:這是我們的權利
    以下為全文:  三一五中國作家討百度書  這是我們的權利(全文版)  中國有個百度網,百度網有個百度文庫,百度文庫收錄了我們幾乎全部的作品,並對用戶免費開放,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閱讀,但它卻沒有取得我們任何人的授權。
  • 什麼是權利質權,權利質權的標的有哪些?
    我們國家《物權法》把質權分成了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權利質權在擔保體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權法》沒有給權利質權下定義,只是規定了一些具體的權利質權的設立和效力。法妞網友諮詢:什麼是權利質權,權利質權的標的有哪些?
  • 《沙丘》:權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今天要講到的電影《沙丘》也是和權力有很大關係的。《沙丘》定檔於2020年11月20日上映,改編自弗蘭克·赫伯特同名系列小說《沙丘》,主題是戰爭與和平,《沙丘》系列小說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想像力的作品」,獲得過星雲和雨果兩大科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