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美好」「幸福」成為地產公司Slogan裡的熱詞:
萬科:「美好生活場景師」
海爾:「社群生態 美好生活」
美的:「世界500強企業,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
碧桂園:「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 ……
房企發展除「縱向」衝刺規模之外,也在「橫向」不斷拓展地產的邊界,從單純的「建築商」向「服務商」、「生活商」、「場景商」延伸。
關於「地產+美好/幸福」,辛和看來至少包含四個維度:
(1)商業:經典的經濟學論文《戰俘營裡的經濟組織》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隨軍牧師,手裡拿著一罐奶酪和香菸,在戰俘營裡轉了一圈,手裡就憑空多了一袋食物。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哪怕物質的總量不發生變化,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交易,幸福就能夠無中生有。商業,更高級的交易,提高交易效能,幸福感也能得以提升;
(2)教育:先賢孔子的教育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依靠「教育」而非「刑法」、「政令」依舊可以感化人,讓百姓守規矩,實現德政的同時,百姓也將收穫幸福與美好;
(3)公園:公園與地產的關係,至少三個層面:內涵最大的,以新加坡為代表,可以說是公園裡的城市或者花園裡的城市;內涵居中的,將地產與主題公園相結合的複合地產開發,據Mobdata研究院的數據我國主題公園(華僑城、長隆、方特、迪士尼等)市場零售額度到2020年將突破640億元,2021年突破750億元,未來市場無限;內涵最小的,例如住宅項目配套的園林公園或特色綠化,不同層次的「公園」定義,對幸福生活的影響力,自然也不相同。
(4)健康:「大健康」是個時髦的詞語,目前與地產跨界最密切的大概是「養老地產」與「綠色建築」,不同所指,意指的差別也比較大。
辛和大數據,立足地產,以地產+商業/教育/公園/健康為視野,借力大數據挖掘與跨界理論研討,本周起將陸續更新《幸福城市生活系列》文稿,希望對行業發展或公司業務有所貢獻。
大健康
肯定不只是「養老產業」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事健康產業,這個綱要必讀,先弄懂了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指標,才知道從哪裡發力:
16年版的「健康中國建設主要指標」,主要由5個部分組成:
(1)健康水平標準(預期壽命、嬰幼兒死亡率、孕婦死亡率及國民體質標準等)
(2)健康生活標準(健康素養標準、參與鍛鍊標準等)
(3)健康產業標準(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水平)
(4)健康環境標準(空氣品質、地表水質量標準等)
(5)健康服務與保障標準(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執業醫師密度、個人衛生支出比例等)
政府制定五大健康標準,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通過行業監管與市場監管,整治對空氣、水源、居民生活環境造成汙染的個人或企業;另一手抓,通過市場的力量,以2020年目標8萬億,2030年目標16萬億的健康產業,從下至上治理我們的健康環境。
過去中國的醫療服務整體還是以「醫療」為主,目的明確,就是為了治病;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財富的積累,以及對健康的關注,目前的醫療服務已經由「醫療服務」向「健康服務」轉變,由「解決問題」向「發現與預防問題」升級。隨著醫療服務的大方向轉變,以前單純以「醫生」群體為主的行業,逐漸吸引更多行業群體的人們加入,實現「跨界」。
就健康產業來說,狹義的理解是以「健康體檢」為核心,向前向後延伸的一系列以「預防和緩解」疾病為目的的醫療服務或產品的集合。
宏觀的角度
健康產業+地產,有哪些機會?
狹義健康產業的核心是「健康體檢」,
在這裡,有沒有地產+的機會?
據丁香醫生發布的《2019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闡釋:雖然參與抽樣調查人群中只有41%定期體檢,但隨著年紀的增長,90後的體驗比例由30%提升至70前的61%,體檢意識隨著年齡與社會健康意識的提升,必將持續提高。
從體檢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2018年以「私立體驗機構+境外體驗+私人診所」的健康體檢已經超過20%的比例,三甲醫院與其他公立醫院體檢比例只有77%。
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專業體檢機構主要是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和慈銘體檢三家,2015年三家合計市場份額佔專業機構領域35%左右,佔整體健康體檢領域5%左右,目前行業整合度不高,地產企業尤其在全國多個城市擁有數百或上千項目的企業,以合作或投資的方式,落地「專業健康體檢」也能實現跨界整合與超越。
健康體檢、健康保險外,
健康幹預、疾病預防與康復醫學,有沒有地產+的機會?
健康幹預/疾病預防/康復醫學,放在健康產業的話語裡看,可以用「消費性醫療服務」來理解。在這個分支醫療服務裡,目前發展迅速的產業主要是:
(1)醫療美容:我國正規醫美療程量已佔全球總量10%左右;
(2)醫療旅遊:攜程旅遊發布《2016年在線醫療旅遊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攜程海外醫療旅遊產品呈現爆發式增長,平均定單價格超過5萬元/人,醫療旅遊是我國出境旅遊人均費用的10倍左右,成為旅遊消費價格最高的項目。去韓國做美容整形手術、帶爸媽到日本等國家做體檢、去歐洲氧療養生、去美國檢測基因,目前已經在中高端消費者中流行起來。
(3)養老+地產:地產人最熟悉的健康產業定義,養老+地產。從十幾年前的北京太陽城,上海親和源到目前大多數城市都有老年住宅、自理型養老公寓、護理型養老公寓等。
微觀的角度
健康產業+地產,還有哪些機會?
宏觀說健康,畢竟有些抽象,沒有「切膚之痛」,那就換個角度,從微觀的角度,感受下「痛感」。
年初丁香醫生發布了《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開篇前第一個圖表就讓人「發憷」:
過去30年,人均期望壽命增加了9.4年,但人均健康期望壽命則僅增加了8年。這組數這意味著,人均壽命雖在增長,但受到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影響,有更多人會在不健康的狀況下生活更長的時間,一句話概括就是:「痛苦的長壽」。
更加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針對90/80/70/70前的調查,自評健康得分最低卻是最年輕的90後們,「養生」不再是屬於中老年人的專用詞彙,反而是90後人群的流行詞,用個時髦的說法就是「朋克養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所謂健康困擾,主要是「皮膚狀態不好」、「焦慮/抑鬱」、「睡眠不好」等亞健康困擾,而非真正的重大疾病。男女之間的差異:女性在皮膚狀態方面比男性更多困擾,男性在性生活與血壓血糖血脂問題上困擾遠高於女性。
微觀/調研的角度,困擾多個年齡層、相對普遍的健康問題,主要亞健康問題。這類「小疾小病」相對高效的途徑是「社區醫院」來解決,更高效的途徑是「家庭醫療」來解決。
(1)基礎監測家用化:2018年檢測類家庭健康醫療用品TOP5主要是血壓計/血糖用品/體溫計/胎心儀/血氧儀;
(2)醫療產品家用化:2018年最受歡迎的治療類家庭醫療健康產品主要是制氧機/霧化器/呼吸機,家用制氧機、霧化器免去了定點去醫院治療的麻煩,便捷日常治療,家用呼吸機使用便捷,方便緩解目前非常普遍的睡眠鼾症;
(3)智能儀器家用化:智能醫療或輔助設備,最簡單的就是智能手環。所謂智能主要是指三個路徑:數據採集與同步(例如將血壓、體檢結果同步給子女等家庭成員)、監測與記錄(例如大數據挖掘,將記錄數據與大人群數據對比)、健康方案制定與反饋(簡單如人機互動,繁雜點需要在線一對一問診等);
(4)日常護理家用化:影響生活質量的十大疾病中頸痛/腰痛/抑鬱症/關節炎等疾病都可以通過理療儀、按摩儀等日常護理方式加以緩解。
家庭醫療+地產,最簡單的法子:是否可以根據目標客戶,將以上四類家用化設施,有的放矢做一個健康生活包,做進精裝配置清單?
100年前,孫中山先生搞革命的時候講「知難行易」,現在我們構思「大健康+地產」,其實也是知難行易,「難」點在於如何理解/解構「大健康」內涵與外延,理解不一樣,視野不一樣,方法論也不一樣,理解之後,所謂「行」,就是盤點自己的人力/財力/資源力,能夠落實哪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