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訊 「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是如何開展線上教學的?複課後,在線教育會不會就此停止?9月3日,在天津市和平區教育信息化進展交流活動中,和平區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盧冬梅表示,疫情期間,和平區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力量,實現了「先學後教」線上學習模式。線上線下融合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所在,在線教育更多的內容可以延伸到線下教學中,是可以複製的。
「『停課不停學』期間,我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實現了『先學後教』線上學習的過程。」盧冬梅介紹,所謂的「先學後教」即學生通過觀看區內老師錄製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並完成老師發布的學習任務,老師則根據學生任務完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線上個別輔導,整個教學過程都在「和平智慧校園」中實現,後臺會記錄全過程學習數據。
基於後臺數據分析,盧冬梅發現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沉澱著許多共性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在後期的教學過程中,和平區對線上教學節奏進行了調整,在課程投放上,由最初按每天課時量投放到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投放,減少了課程投放的內容和數量。同時,還增設了「複習鞏固周」,學生在線自主學習3周後,安排1周老師直播答疑的時間,以此來解決學生在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回顧「停課不停學」期間和平區的線上教學工作,盧冬梅用全員、全環節、全在線進行概括。全員即老師、學生、管理人員、教研人員和家長;全環節是指線上教學涵蓋了學校管理、教研、教學等所有環節;而全在線則是指教與學所涉及的各環節和人員動作都需在網際網路上完成。
談及在線教育影響,盧冬梅認為,四個月的在線教育給和平區帶來的是從理念到評價方式的變化。首先,在理念上「泛在學習」得到了認可。「停課不停學」期間,激發了學生和老師們在線學習的潛能,使他們漸漸認識到線上教學也能夠實現與線下類似但不等同的效果。
其次,在教學效果的評估上,基於證據的評估被廣泛應用到了教學過程中。傳統課堂對學習效果的評判則主要基於老師的經驗。而線上教學,老師們則需通過直播互動來確定學生是否在場,通過觀看後臺數據、批改學生作業等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判,而這些都是基於證據的過程性評估。
此外,教學資源評價標準也相應的發生變化。以往的教學資源是基於老師而開發,側重於教;現在的教學資源則是基於學生自主學習而開發,兼顧了教與學。而這一變化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上。
「教學資源不是一個固化的東西,它要允許其他的教育同仁對它進行二次開發,這個我們給老師留了一定的空間。另外,就教學資源本身而言,在資源設計時也帶有一定的互動性。」盧冬梅說,未來和平區會將教學資源與知識圖譜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資源在互動性上的表現。
複課之後,在線教育是否就此停止,盧冬梅給出了否定答案。她認為,「線上線下終究是要融合的,疫情期間很多的事情雖具有一定的不可複製性,但有更多的內容是可以去延伸到線下,是可以複製的。」
那麼線上學習如何延伸到線下,與線下進行融合呢?盧冬梅表示,首先,簡單的知識可以通過線上規模化的學習完成,而對於學生無法在線上自行完成高難度知識的,可以通過在線下進行補充。
其次,可以通過線上個性化指導進行查漏補缺。盧冬梅說,在大班額班級制度下,個性化的指導很難進行,而這一切可以通過線上完成。同時,還可以利用在線數據的優勢進行精準的學情分析。
而在教學合作互動上,盧冬梅說,未來的教學將打破班級、年齡甚至學校的限制,學生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學習共同體,老師可以形成線上線下的教學共同體。
基於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和平區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兩重目標,近期目標是促進師生之間教與學更高效,遠期目標是探索教育個性化與規模化兼顧的破解之道。
在教育信息化上,盧冬梅介紹,目前和平區已有網絡教學平臺「和平智慧校園」和網絡管理平臺「和平智聯校園」,下一個戰略是搭建一站式學習平臺「和平學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