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植食性動物才會長角嗎?

2020-12-16 奇點使者

對恐龍種類有細心觀察的朋友會發現,一般情況下植食性恐龍頭上長有犄角,而肉食性恐龍頭上沒有犄角。如今這種現象依然存在,常見的一些植食性動物例如水牛、鹿等都長有角,而狗、狼等動物頭上不長犄角。那麼是否存在特例呢?其實這只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並非絕對現象,金豺就是其中一種。除此之外,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長出長長犄角的鯨魚,但其實那是獨角鯨的牙齒。

如果不仔細觀察的話,很難發現金豺犄角的存在,因為濃厚的毛髮會將其遮擋住。撥開金豺頭頂上的毛髮,有可能發現形似犄角的存在。但專家表示,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犄角,因為它在結構上不僅與頭骨連成一體,而且未有脫離頭骨的現象。也正因為金豺的「犄角」不易發現,導致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物品,甚至還被某些商家標榜為護身符。由此看來,不僅植食性動物會長犄角,就連肉食性動物也會長犄角。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植食性動物會吃肉嗎?動物專家表示,實際上一些長角的植食性動物也有食肉的習性,否則它們難以吸收必要的營養。以鹿為例,這種動物每年都會出現換角的現象,如果不攝入充足的鈣的話,那麼它們是無法正常長出犄角的,因為植物種的鈣含量並不高。必須說明的是,植食性動物是一種主要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並不能「大魚大肉」,否則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植食性動物普遍都長角呢?

對此曾有專家按照「自然選擇」的觀點提出了這樣的說法,植食性動物相對肉食性動物來說攻擊力更弱一些,因此它們為了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保全自己,不得不進化出一些特別的部位來為自己防禦,犄角就是最有利的防身武器。一旦動物的犄角長成之後,天敵對它們的威脅就少了很多。以非洲野牛為例,幼年的非洲野牛頭上犄角並未長全,因此它們只能夠寸步不離地待在父母身邊。一旦有豺狼虎豹盯上了非洲野牛,它們會主動用犄角來對抗猛獸。而且這類動物通常都過著群居性的生活,這大大提高了種群的安全係數。

同時專家還表示,很多動物只有雄性才會長出犄角,而雌性個體是不存在犄角的。除了雄性個體要擔起保護種群的任務之外,犄角為它們吸引異性也提供了不少幫助。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種動物都是以犄角的長短、大小為吸引雌性動物的標準,犄角越長越大,證明這隻雄性動物就越有「雄性魅力」,可以說犄角也是雄性動物顏值的一部分。按照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任何器官的存在都有其理由,任何器官的退化只因為得不到重用。由此看來,很多動物的犄角將會繼續存在,並且遺傳下去。

相關焦點

  • 《冰河世紀》中鼻子上長角的鹿存在過嗎?
    電影《冰河世紀3》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劍齒虎迭戈追捕一隻鼻子上長角的鹿。看過這個情節的朋友或許會產生疑問:現實中的鹿,角都是長在頭頂,這隻鹿為何像犀牛一樣鼻子上長角?難道是導演為了吸引眼球的刻意為之嗎?這種鼻子上長角的鹿還真的存在過,名叫奇角鹿,它們長在鼻子上的角則被稱為「鼻角」。奇角鹿是早期鹿類動物的一個分支,在生物分類裡屬於偶蹄目中已經滅絕的原角鹿科,生存於中新世早期到更新世早期的北美洲。奇角鹿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鼻子上的角了。影片中的奇角鹿,鼻子上的角就像犀牛角般沒有分叉。現實中的奇角鹿,其鼻角在角尖處分開,形成「Y」字形。
  • 感覺長角的動物都是草食動物,肉食動物有長角的嗎?
    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由於它們不同的生態位,在食物鏈中所處的層級和扮演的功能也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它們的身體特徵和捕食習慣存在天壤之別。幾乎所有的肉食性動物,為了快速、準確、有效地捕食到獵物,都逐漸地進化成或擁有尖銳的牙齒、或有巨大的咬合力、或有強大的爆發力、或有敏捷的四肢、或有尖銳的腳爪等等,以上特徵或多或少地在肉食動物身上得到完美地呈現。而草食性動物的生存原則逐漸進化為靈活的身軀、較快的奔跑速度、長久的耐力、強大的繁殖能力、有效的防禦手段,使它們能夠及時發現危險和躲避威脅。
  • 食草動物長角,食肉動物為啥不長角?看完漲知識了!
    相信去過動物園的小夥伴,肯定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動物,有專門以肉類為食的兇猛老虎,有可愛美麗的食草小鹿。只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在這些動物裡面,大多數食草動物的頭上都長有角,而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的頭上卻沒有長角,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由於恐龍時代,距離現代已有2.4億年,如此遙遠的年代,以及恐龍身上的秘密,讓我們對這種動物種類倍加好奇,我們不斷地在發掘地面,希望能夠在這些地質層中找到更多關於恐龍的秘密,如它們的演變歷史,以及它們的滅絕之謎,這些都是現代的生物學家在研究的方向。
  • 屎對於這些動物來說,為什麼這麼香?
    這些研究發現,食糞行為在中小型植食性哺乳動物中最為普遍,而且這些動物甚至還有規律性食糞的習慣,比如家兔、褐家鼠等。所以,就算你家大橘超重了,也別想禁食減肥,不然分分鐘回去刨沙(shi)盆給你看 圖/pixabay這些動物為什麼會出現食糞行為呢?目前對於這種食糞行為的研究還很有限。我們可以從科學家們研究最深入的中小型植食性動物的食糞行為說起。最早的時候科學家們認為中小型植食性哺乳動物出現食糞行為的原因與它們的體型有關。
  • 頭上長角的恐龍,你知道嗎?
    頭上長角的恐龍,你知道嗎?頭上長角的恐龍和犀牛一樣,頭上長著大大的角,可以防禦食肉恐龍的進攻。下面,和本期主題團一起看看頭上長角的恐龍有哪些吧?鼻上長有一支前端稍稍彎曲的長角,可以刺穿掠食者的皮肉。五角龍具有五根角五角龍的身長約8米,體重估計約為5500公斤,地質年代為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7300萬年前。五根角除了兩根額角與一根鼻角以外,還有眼睛下側的尖刺。
  • 犀牛的孕期要三年嗎?地球上唯二在臉上長角的動物,都有點「亂」
    如果讓你想一個孕期長達三年的動物,你會想到誰?或許這觸及到了我們知識的盲區,就算你淘盡腦汁,可能除了哪吒,再也想不出有什麼動物的孕期能達到三年。但就在最近,卻有人傳言:犀牛的孕期就能達到三年之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先說結論:犀牛的孕期並沒有三年,這是一個謠言。
  • Nature Genetics:科學家破譯金絲猴基因組,解析植食性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諾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金絲猴的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為解析金絲猴適應植食性的分子機制、系統發育和進化提供了遺傳基礎,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11月2日在線發布於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 蜢是什麼動物,為啥有點像螞蚱,卻怪怪的?
    上一張圖片,我們來說說蜢是一種什麼動物。 回過頭來我們單說,蜢是一種什麼動物?網上關於蜢的資料並不是很多,蜢也大都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也是因此,蜢這種動物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
  • 【筆記自博】塗繪教程之長角牛篇
    長角牛英文名叫Watusi,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南部熱帶稀樹草原上的牛科動物,許多人經過它身邊都會被醒目的巨大犄角所吸引,這對角可是貨真價實的大傢伙,據統計最大的長角牛的角可達2.77米呢!其實長角牛在非洲可是一種家牛,只不過非洲養牛不拉車、不幹農活,主要是為取得牛奶、黃油、牛肉、牛糞肥料等農副產品。
  • 是不是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繁殖率高?為什麼?
    為什麼食肉動物繁殖率都很低,食草動物繁殖率這麼高?豬是雜食性動物,牛是食草動物,北極狐是食肉動物。簡單來說,某種動物到底是什麼食性,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食物類型來進行劃分,比如,上面已經對其繁殖進行簡要說明的這兩種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其次,從兩種不同食性動物的存在數量來說,食草動物的確比食肉動物的群體數量更龐大。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吃草動物的繁殖率都比食肉動物的繁殖率更高。
  • 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又現恐龍新種 為大型植食性恐龍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6日18時30分訊(記者 王瑋)近日,記者從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了解到,繼磨刀溪三峽龍和普安雲陽龍兩個新屬種之後,重慶雲陽恐龍動物群發現的又一個恐龍新種——普賢峨眉龍,其中,「普賢」是種名,歸於峨眉龍屬。相關論文已在在SCI期刊《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上在線發表。
  • 為何人類很少吃肉食性動物?存在4個原因,你更認同哪一個?
    我們日常吃的動物通常都是植食性的,例如牛、羊、魚等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食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呢?這個問題存在諸多說法,下面讓我們來一一了解。第一種說法認為,食肉動物吃食肉動物需要背負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在自然界中,能夠捕殺到植食性動物甚至是肉食性動物的動物,通常都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這樣的動物一般都不會是等閒之輩。
  • 犬科動物史上,出現過頂尖的猛獸,能挑贏現代貓科嗎?
    現代犬科動物裡面,多數體型較小,無法與大型貓科相抗衡,只有北美地區的諸多灰狼,由於體型較大,成了現代犬科的戰力天花板。尤其是馬更些狼,是北美體型最大的一類灰狼,不少體重能達80千克以上,這樣的體重,姑且有實力能與花豹、美洲獅等大貓一拼。
  • 人吃的大都是食草動物,為何卻不吃食肉動物?原因都在這裡
    導語:人吃的大都是食草動物,為何卻不吃食肉動物?原因都在這裡!民以食為天,食物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之中最講究的就是葷素搭配,肉類蛋白質非常豐富,蔬菜可以補充維生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人類所吃的肉大部分都來自於草食性動物,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們不吃肉食性動物的肉呢?其實是因為這三個原因。第一,植食性動物更容易捕捉。大多數植食性動物都是比較愚笨的,因為大自然中草和樹葉隨處可見,所以它們根本就不需要為了爭奪食物而花費大量的心機和時間。
  • 真正的霸主——植食性恐龍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成功的恐龍卻是植食性的。在古生物學專業碩士Eddy Strickson的帶領下,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提出了有關植食性恐龍如何進化的明確證據。在恐龍化石數量豐富的北美洲,每發現一隻霸王龍,總會找到數以百計的植食性恐龍骨架。
  • 為什麼我們通常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不好吃嗎?
    人類為何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呢?原始人類是以農耕發展而來,在農耕文明中,食肉動物的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野獸類,比如說獅子、老虎、獵豹之類的,它們都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需要人類進行有組織的狩獵活動才能得到,並且有很高的風險。
  • 河馬的天敵是什麼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它們的關係很微妙!
    鱷魚為什麼不咬河馬,河馬不怕鱷魚嗎?尼羅鱷的兇猛就不必多說了,它們可以獵殺羚羊、斑馬、角馬、水牛等大型植食性動物,把握機會的情況下殺死獅子,河馬也是時有發生,作為冷血爬行動物,尼羅鱷除了待在水裡外,會經常上岸在太陽光下吸收熱量,它們的牙齒能夠無限生長,斷裂和捕獵時損壞的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補齊,厚實的鱗甲,鋸齒般的牙齒讓它成為兇殘的掠食者。
  • 人類為何只吃草食性動物?與肉質無關,科學家給出更合理的解釋
    但是在現代人類的食譜中很少看到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網絡上曾經流傳過這樣的段子,廣東人幾乎能吃的都吃,連福建人也不放過,這讓不少福建人感到瑟瑟發抖。實際上並非廣東人的食譜較為廣泛,全中國不少地方也有廣泛的食譜,有些地方所吃的東西比廣東人的食譜還要匪夷所思,例如油炸蟑螂、油炸螞蚱等等,起碼一般的廣東人是不會吃這些東西的。
  • 美國長角牧場案例揭秘!
    4D長角牧場,佔地面積214英畝(約1299畝),位於美國西北部愛達荷州高谷路450號的山丘上,周圍森林密布,草木茂盛,野花盛開。二、突出(地域)特色優勢相比其它農場,4D長角牧場(4D LONGHORN GUEST RANCH),沒有「大拆大建」,沒有一流的「玻璃溫室」,更沒有各種先進的娛樂設施,但4D長角牧場從建築上、裝修上、項目上進行地域化改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