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很有趣的小視頻,內容是一個1歲半左右的女寶寶,晚上在和爸爸媽媽路上散步,寶寶看樣子剛學會走路不久,走路還晃晃悠悠的,突然看到自己的黑乎乎的影子,遲疑了一下,然後一邊加快速度接著走一邊往後瞅自己的影子,走了幾步又停下。
然後由於驚慌,端著兩隻小胳膊,張著兩隻小手,同時影子也跟著張開,好像一個張牙舞爪的黑怪物,小寶寶終於崩潰了大哭起來,旁邊的媽媽趕緊抱起來安慰。
你家寶寶第一次遇到影子什麼反應?有沒有也被嚇得大哭?你是怎麼安慰和解釋給寶寶的?
寶寶害怕的原因
我們知道,寶寶剛出生幾個月大的時候不認生,誰抱都可以。再稍大點就開始看到陌生人要麼大哭,要麼不讓抱,而只能讓和自己經常相處的媽媽或者身邊的人抱。這是因為隨著寶寶通過日常生活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的認識,寶寶的認知能力在逐漸的提高。
在此過程中寶寶不是對所有的刺激都能接受或者適應,突然出現的一些聲響或者陌生不熟悉的畫面,容易讓寶寶因為害怕而感到恐懼。比如媽媽洗完頭包個毛巾,換個髮型,貼個面膜什麼的,都會引起寶寶的恐慌。寶寶出現這種反應是對潛在危險的一種本能防禦。
適當的恐懼會讓孩子逃避危險,避開傷害。但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大腦皮層還未發育,對危險的輕重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面對各種刺激出現害怕是正常的。
了解呀寶寶害怕的原因後,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就不難理解寶寶為什麼看到影子大哭了,因為寶寶對影子這個突然出現的東西或者現象沒見過,而且樣子還很恐怖,所以潛意識中覺得受到了威脅,所以為了逃避就表現出大哭。
此時家長先要共情寶寶感受,然後鼓勵寶寶把看到的出來。因為對同一樣東西,大人和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大人眼裡很平常的事情在寶寶眼裡有可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就比如影子這個東西,我們覺得這有什麼害怕的,因為我們已經熟悉了這個現象,而我們的寶寶確實第一次見到。如果孩子還不能清晰表達,家長則要用孩子容易懂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影子是很平常的,沒什麼害怕的。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解釋給孩子這是影子,只要在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每個人都有,再把孩子抱到沒有光的地方,讓寶寶看到影子消失。
為了加深孩子影子的理解,家長可以通過遊戲比如踩影子,還有喜聞樂見的手影遊戲,這個遊戲能變出好多小動物,有趣而生動。相信寶寶一定會喜歡上影子的。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內容
比如,6個月前的寶寶對聲音很敏感,害怕聽到高聲,刺耳的噪音。偶爾一兩次對孩子影響不是太大。但父母要做好安撫工作,比如輕撫,摟抱等。但以後儘量避免過多或者持續的刺激。
1)6~12個月的寶寶主要是害怕陌生人。
寶寶大學從6個月的時候開始認生,8~12個月達到了認生的高峰期。有的寶寶見了生人就會驚慌失措,有的會哇哇大哭。有的父母會說「真沒出息,膽子真小」,父母要知道幼兒有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千萬不要責罵寶寶。
寶寶在此期間已經和母親或者其他家人建立了親密的依戀關係,寶寶覺得只有和親密的人在一起才是安全的舒服的,而陌生人出現把這種安全祥和的格局打破了,寶寶感覺到了威脅,所以才有害怕的表現。
媽媽看到孩子對陌生人很拒絕牴觸,要抱離,讓寶寶有一個慢慢熟悉的過程。平時多帶寶寶出去,多接觸陌生環境,寶寶慢慢就會接受。
2)12~24月,寶寶害怕分離。尤其是媽媽。怕媽媽走了就會消失不見了,永遠不會回來。
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很重要,媽媽要在平日鍛鍊和寶寶分離。開始分離時間要短,後邊慢慢變長。媽媽每次分離要明確告訴寶寶,多久回來。千萬不要不告而別,偷偷溜走。
3)2歲以後寶寶害怕的事情變得有點個人化,對想像出來的東西以及未知情況產生預想更為恐懼。比如怕黑不敢一個人獨處,大約4歲時達到高峰,大約維持三年,也就是6歲這種恐懼才開始有7下降趨勢。
孩子晚上睡覺怕黑,不敢一個人獨自睡,不敢熄燈睡了,父母要儘量陪著孩子,給孩子多講講故事,轉移注意力。有時寶寶覺得床下有人或者窗簾後邊有妖怪,父母可以陪同孩子撩開窗簾床單查看,緩解寶寶的恐懼意識。
4)6~12歲學齡期的孩子恐懼多無學校,家長,社會還有突然的災害有關,這裡就不多說了。
孩子恐懼害怕是正常現象,父母在不同階段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正確引導,正視恐懼,與孩子攜起手來,讓「恐懼」變成生活的調味劑,共同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1